黄 茂,周 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进”)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也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为“三进”工作提供了方法性指导。如何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当前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意义;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存在的问题;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方法。三个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如王建国(2017)提出了“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三进”川大模式,并提出了四条保障措施[1];吴爱萍(2018)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提出了“及时体现最新成果”“完善课堂设计”“思想引领与自我构建结合”“主渠道与多渠道结合”的微观课堂改革方案[2];谢传仓等(2018)从宏观层面指出“三进”的关键在于“统一思想、顶层设计和科学研究”[3];张泽一(2018)的观点与谢传仓类似,提出了“方法要实、问题意识要实、责任与担当精神要实、说话方式要实”的实践路径[4];李芳等(2019)也提出了类似观点。
总的来看,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总结层面,几乎全部采取了教学管理和教师视角,缺乏学生视角的研究。在研究对象上,也缺乏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载体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因此,以学生为主体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能够与当前的研究相互配合,更为全面地探讨新的路径与方法。
为更好地以学生为主体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路径,结合理论分析,笔者采取了问卷研究法。通过问卷的方式,试图探讨四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重要性认识和课堂需求;二是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与学生需求的契合程度;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效果的主客观评价;四是学生的专业、性别、民族等个体属性是否对“三进”存在影响。
基于问题导向,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一共33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信息,包含5个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思想认识,采取李克特量表设计,共8个问题;第三部分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的需求和效果评价,共13个问题,均采用单选题或多选题;第四部分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主客观评价,包括1个主观评价题、5个客观评价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程度的单选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
在调查样本选择时,为了避免同一专业所带来的局限性,笔者选择了以少数民族预科班为调查样本。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倾向,可以较好地避免相同专业因专业课等其他因素造成的干扰。最终确定调查样本共107人,其中理科学生78人、文科学生29人。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本次调查由该班“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现场发放问卷、指导填写和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107份,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5份,问卷有效率98.13%。
根据问卷设计的理论基础,从四个方面对问卷结果展开分析。
由于这一部分采取五分量表的方式,可以用数据来衡量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认识程度。其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要的”得分为4.37,居于“赞同”(4分)和“完全赞同”(5分)之间;其他问题的得分也均高于4分,分别是“高校应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4.25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4.36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加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要的(4.36分)、了解和掌握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必要的(4.35分)。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程度较高。
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观需求方面,笔者设计了三个选项,分别是“可以了解国际国内形势”“了解中国的道路选择”“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其中得分最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中国的道路选择”,得分为4.6分,明显高于“更加坚定‘四个自信’”(4.23分),这也说明我们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更加偏重了道路选择的内容,对升华到“四个自信”方面做得还不够。
在学生的主观需求方面,笔者还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用以了解学生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观原因。其中,有80.55%的同学选择了“学校要求”,有74.1%的同学选择了“了解相关理论知识”,这些是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而“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只占25.92%,“指导自己的选择”只占6.48%,说明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方面做得还非常不够。
在这个问题中,笔者首先对比了五门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和专业课程在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不同。统计结果显示,同学们接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多的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91.67%),其次是“形势与政策”(83.33%),其他课程均偏少,通过专题讲座和专业课也鲜有接触。这一方面说明“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学生接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有效平台,当前的“进课堂”工作推进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三进”工作中还存在短板。
对于“进课堂”需求的研究,得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教学环节方面,学生首选需求较大的分别是观看视频(59.81%)和教师讲授(26.12%),说明多媒体教学在“进课堂”中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二是教材内容方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案例与故事”(71%),其次是“权威解读”(16%),最不感兴趣的是“原文文献”(5%)。这可能也与预科生侧重高中知识的培养模式有关。在这一个阶段,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是案例与故事。三是教学方法方面,学生最喜欢的是“启发式讨论”(55%),其次是“理论解读与讲授”(25%)和“翻转课堂”(17%),说明学生对课堂有较强的参与兴趣,并愿意遵循教师的引导。四是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内容的细分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包括党建、经济、国防等六类具体的思想均受到学生的欢迎,且没有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从统计结果看,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外交思想(50.47%),其次是文化思想(45.79%)和经济思想(44.89%),关注度较少的是党建思想(7.48%),这一方面与调查样本学生均不是中共党员有关,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的切入点。
由于学生对“观看视频”的需求达到了59.81%,笔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学生对视频的细分需求。在对视频素材的需求中,学生并没有明显的绝对偏好,喜欢微视频(34%)、权威媒体深度报道(33%)和动画类讲解(25%)的差异并不大,但对主流媒体权威播报的喜好只占8%。
笔者分别从“教材(课件)”“课堂教学”“学习收获”三个角度考察“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效果的主观评价。三个部分的总得分为4.08分,略高于“比较好”(4分),低于“非常好”(5分)。从分类指标来看,“教材(课件)”得分4.25分,高于“课堂教学”得分(4.16分),而“学习收获”得分最低,为3.84分,位于“一般”和“比较好”之间。
笔者用5个具体问题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客观题满分5分,平均得分为2.37分,远低于主观评价的3.84分。其中仅有1题得分率高于70%,有2题得分率低于30%。及格(大于3分)的人数为52人,少于总人数的50%。
从主客观评价的差异可以看出,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际效果还不尽理想,学生自我认知和实际掌握的情况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这一方面,笔者做了几个方面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性别、籍贯、拟修读专业、民族和年龄等因素在本调查中均未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学生的文科和理科背景对本调查结果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三进”的必要性方面,文科学生的得分比理科学生的得分高出7%左右,表明文科学生更加认可“三进”的必要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认识更加到位,其可能的原因是文科学生通过专业课也更多地接触到了相关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协同效应。二是在学习的主观需求上,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首选均一致,为“了解中国的道路选择”,但次选出现差异,文科学生更多地选择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而不是“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同时,在这一项调查中文科学生的“赞同”指标得分明显高于理科学生。三是在对“三进”效果的主观评价方面,文科学生的评价分数比理科学生高出5%,且在“教材(课件)”“课堂教学”“学习收获”三个指标中,文科学生得分最高的是“课堂教学”,理科学生得分最高的是“教材(课件)”,也体现出文科背景学生和理科背景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相同的情况下,文科背景学生更喜欢课堂讲授。从客观题的得分来看,这个差异就更加明显,文科学生客观题得分的平均成绩比理科学生高出58%,说明文科学生“三进”成效更加明显。
通过问卷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笔者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思政课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基本观点普遍都是认可和赞同的。尽管学生认为“是重要的”和“是必要的”,但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层次理解还存在不足,普遍认为学习的原因是“理论知识学习”,而并没有将认识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上来,从而导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没有与实践相结合,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结合。由于无法与学生的主观需求相契合,所以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在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践中,教材、课堂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当前教材编排中,一般以权威解读、理论阐释为主,但学生的需求重点集中在“案例与故事”;课堂实践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学生的需求重点集中在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在讲授方法实践中,当前主要是理论解读与讲授为主,而学生最喜欢的是“启发式讨论”。这些问题都体现出当前的教材和课堂并没有完全符合学生的需求,影响“三进”工作的实效性。
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主观评价普遍较为乐观,对教材、课堂的认可度均较高,对自身学习效果的认可度稍低,但仍然远高于实际测算的学习效果。实际学习效果不佳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接触时间还比较短,目前还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还没有深入到理论体系的构建层面;二是调查方式相对简单,对学生的考察主要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念性、观点性问题来进行,缺乏一个全方面的考察,但从调查中依然可以反映出学生学习效果有待提升的现实状况。
通过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三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三进”的主观需求、“三进”效果的主观评价和客观测算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生的整体水平高于理科学生。其可能的原因是文科学生因学科背景不同、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不同,文科的专业课程更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这也说明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有整体性的思维,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思维转变和实践改革,形成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实现“三进”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和理论分析,以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可以看出,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进头脑”,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被学生所认识、所熟知、所认同,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关键。因此,“三进”工作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让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学生的主动自发行为。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是契合学生的主观需求。针对目前学生的主观需求仅仅是“了解理论知识”这一基础需求的情况,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充分注重引导学生更高层次的需求,通过教育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仅是理论,更是方法,是认识国情、认识世界的方法,是解决个人思想问题的武器,是解决个人实际问题的指导,是塑造个人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要实现学生主观需求的提升,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在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更需要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利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分析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实用的工具;二是在教学中注重问题导向,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要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解决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中的热点问题,解决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生的所学所想所做紧密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是一个整体性工作,不是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以达成的,也不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可以达成的。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各类专题讲座、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都能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深入和实践的有效载体,也唯有这些载体的作用都充分发挥,才能够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合力。
通过整体规划,发挥课程协同效应的途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充分挖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文化素质公选课程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让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合力;二是“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要充分吸纳其他专业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前沿观点等内容,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科学性、逻辑性和说服力,提升思政类课程的科学水平,将“灌输”“宣讲”的老旧思政课程改革成为有科学性、有逻辑说服力、有现实基础的新思政课程;三是思政课堂要与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参与、特色活动等各种方式来达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的目标。
由于当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材供给、课堂供给与学生的主观需求存在错位,要通过认识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指导教材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实效性。
一是教材编写要更加“接地气”。由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知识,学生的接受和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素养训练。更加“接地气”的教材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通过历史中外等各类事实对比、通过案例与故事的展示、通过名家大家的解读等,都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二是教学内容要找好“突破口”。前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外交、经济等方面的思想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寻找“突破口”,帮助学生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理论框架后再进一步拓展,实现学生的全面掌握。三是教学方式要更加多样化。更多地使用启发式讨论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四是教学载体要更加“互联网+”。通过使用学生普遍欢迎的微视频、权威媒体深度报道、动画类视频等资源来开展教学,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前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掌握基本上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现有的评价体系基本都是“软指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其关键在于“进头脑”,而“进头脑”的成效体现,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个人的实践。
在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评价中,基本上较少涉及对学习实际成效的考察,这样一方面导致学生无法对学习形成准确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也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约束,影响了实际的学习成效。因此,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通过专题报告、论文撰写、心得交流、相关竞赛、考试考核等多种方式来考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学习实效。
总的来说,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现状来看,各项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但依然存在学生需求动力不足、教材与课堂实践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进头脑”实效有待提升等问题。我们必须坚持整体性思维,遵循学生需求导向,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加强思想引导,改进教材与课程建设,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