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园文化熏陶向度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9-03-15 08:15温海霞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熏陶校园文化培育

高 帅,温海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最深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色和人类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而校园文化则是大学生生活于其中的最耳濡目染的文化,与大学生零距离而又具有高势位,是顺势而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维度,也是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新时代,依托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层的理论渊源和文化依托,对增强大学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熏陶向度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优势

从文化本身的价值意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双重维度,考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我们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高势位特点的文化形态。运用校园文化熏陶这一种隐性渗透的教育方式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可以凸显文化本身的价值引领,也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与亲和力,是维护我国校园文化安全,甚至是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是占领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选择。

(一)凸显大学生文化认同中价值引领的针对性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担当人才,而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主力军,其思想文化素质的高低(尤其是核心价值认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事关我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阵地归属、事关整个民族复兴伟业,关系着未来整个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性与持久性。高校作为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底蕴、校园文化导向、校园文化样态、校园文化载体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个体,是大学生精神引领、价值塑造、人文涵养的重要依托,关系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的价值形态随着其商品、影片等源源不断地涌入,而正处于整体转型升级中的我国,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使得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着鱼龙混杂的复杂局面,多样的文化形态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削弱着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而校园文化熏陶可以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相结合,将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统一,从而依托校园文化这一文化形态来增强价值引领,培育价值认同,凝聚价值共识。

(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校园文化是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营造的一种微观性的校园小环境的文化样态,校园文化营造的核心价值导向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深刻的价值内涵。基于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蕴的相统一、价值意蕴的相契合、人文意蕴的相一致、育人意蕴的相关联,进行校园文化熏陶教育也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向度。“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和自信是抵制各种多元文化思潮的侵蚀,鲜明地树立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利剑。”[2]运用校园文化熏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通晓文化内涵、增强道德涵养、提升文化境界、促进价值认同、掌舵人生方向,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为价值观认同奠定深厚的文化自信,增强对各种价值形态的识别力与免疫力。实际上,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营造的精神内核,因此校园文化熏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价值观的渗透教育。通过这种春风化雨的浸润方式增强教育实效性。同时,校园文化熏陶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适应了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精神文化需求,使其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获得情感体验,更易于价值观念的接受和内化,更好地促进其文化认同。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中巩固价值认知、习得文化理论、浸润价值导向、外化行为习惯,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二、校园文化熏陶向度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与运行

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而言,从校园文化熏陶向度进行培育,这是由校园文化本身的价值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所决定的,其有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新时代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从文化本身的价值意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的双重维度,将校园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才能有效防止大学生思想教育形式与内容“两张皮”现象。

(一)校园文化熏陶向度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机理

依托校园文化这一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共识,增强政治认同,这是基于校园文化根本属性与大学生特性的相契合、相统一。

首先,从校园文化本身具有的育人属性和功能来看,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基于特定形态的文化属性的,都是受到一定形态的文化引领、文化熏染、文化规范、文化启蒙的,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行,以致习惯化、标准化、示范化,“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3]260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在社会交往实践和文化的熏染下不断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而人也借助于文化,使社会经验和知识得以传承并被人类习得。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一系列价值取向的文化活动、文化氛围和文化样态等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大学生,这也是文化生存方式的外在彰显,因此校园文化熏陶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其次,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特点出发,0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有别于以往的新特点。他们求新求异、与众不同,他们积极活跃、参与性强,他们批判陈规、主见性强,他们主动探索、被动性弱,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能用传统方式对其“填鸭”,强行使其接受,而应回归大学生本身,回到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习惯的新特点、新方式、新变化中去把握,关注新时代大学生需求的新特点,从其日常生活中着手,探索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润物无声的教育形式。而校园文化熏陶正是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习惯新特点相契合的有效载体,将教育内容潜隐于各种文化载体和日常教育中,将文本知识与生活世界有效衔接,在生活化的校园文化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使得大学生能够在文化享受中获得价值认知的提升、在文化浸润中培养行为习惯、在纵向比较中积淀人生追求,自然、愉悦、不知不觉、润物无声,在实践中保证了受教效用的可持续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

(二)校园文化熏陶向度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行

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在社会关系中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习俗的影响塑造其价值观,成为带有特定文化烙印和文化性格的社会人,这反过来又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能动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价值理念等来塑造其价值体系的,是通过物质文化形态的建设、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新媒体的文化传播和群体文化的感染达到其对文化精神内核的深刻认知和强烈认同。而反过来,具有特定文化身份和文化自觉的人又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文化引领中,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变革。文化与人的价值观培育就是在社会治理这个大的社会互动逻辑中协调运行,并不断推动双方发展的。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熏陶向度,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依托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活动、文艺作品、网络文化等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渗透融入其中,在各种形式的文化形态展开中,无形地传递核心价值观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校园文化熏陶是以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是外在文化力量引导和内在认知需求规律驱动的双重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各种形态的校园文化载体提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场域,为文化熏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大学生内在认知心理过程的矛盾转化是关键性因素,外在的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大学生自觉主动的知情意行才能真正成为其自身价值结构中的一部分。基于校园文化熏陶向度来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要积极探索并在实践中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文化熏陶规律。

三、通过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

校园文化熏陶作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教育手段,其作用的目的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实践原则内化为大学生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外化为其行为习惯。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校园文化熏陶向度,需要从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文化精髓的挖掘、校园文化生态的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养成等方面着力,从而提升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一)树立科学的文化熏陶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校园文化熏陶实质上是一种隐形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听”“说与做”,这种“教育活动不是‘你打我通’‘你说我听’式的说教,而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相互启迪中,实现心灵间的沟通、情感间的共鸣及智慧上的碰撞。”[4]219运用校园文化熏陶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首先,要求教育者要树立科学的文化熏陶理念,发挥其主导性作用:一方面,要注重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认同,从而对校园文化的设计才能有鉴别能力、引导魄力、话语说服力、思想感染力,将高势位的校园文化流进大学生的头脑;另一方面,教育者要改变以往主体——客体界限分明的单一式关系,树立主客体共在、同地位和相互平等的交往式主体间性关系,确立师生间民主平等、互动交流、和谐沟通的教学关系,“教师要对准学生理论的‘疑惑点’、思想的‘共鸣点’、情感的‘触发点’”[5],使大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在参与中明确价值取舍、塑造价值认知、巩固核心价值观、外化行为习惯。

其次,在树立科学的文化熏陶理念中还须认识到文化熏陶的实质及其定位。文化熏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实质上就是先进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避免“两张皮”现象,发挥合力作用。因此,依托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做好“融”字文章。文化熏陶不是就文化教育而进行教育,而是在文化教育的背后,渗透一种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层面的内容、核心的内涵、价值的导向、新时代的新要求等等,融入到校园文化创建的全方面、文化熏陶的全方位、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全过程,从而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享受中、在思想见识成长中、在价值观形成与塑造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头脑阵地。对于95后、00后大学生来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校园文化系列创建活动之中,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对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尤为必要。

(二)挖掘学校精神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内容的浸润作用

运用校园文化熏陶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运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体内容,以各种校园文化载体为依托进行熏陶教育;另一方面要挖掘校园自身文化精神,充分挖掘学校成长史、学科发展史、行业壮大史中的文化育人因素,打造适应新时代需要、院校特色的文化窗口,增强培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首先,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一是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坚持正面教育和正面引领,壮大校园文化创建主旋律,弘扬校园文化环境中的正能量;二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探索新的呈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积极融入校园各种活动中,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三是要将革命文化作为校园文化讲述的重要形式,以校友中的革命人物故事、行业中的革命英雄事迹、学科中的革命历史伟人等鲜活的事例,科学阐释英雄们的价值选择,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撑,重视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有关中央政策的宣讲活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明风尚。其次,要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和精髓,运用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内涵润泽大学生的心灵、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成长史、发展史、奋斗史,都积淀着独特的精神价值追求,都蕴含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染,自觉与不自觉中认同其精神文化追求。学校精神文化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凝聚功能,因此要充分挖掘学校精神文化内涵,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导向对其进行创新性改造,挖掘合适新时代新气象新要求的培育因素,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优化教育过程,从而使学校精神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场域。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染作用

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校园思想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马克思曾经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7]167因此,应极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生态创建活动,用先进、主流的价值观占领高校文化阵地,营造良好氛围,依据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熏陶感染与教育作用,营造具有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开展形式各异的主题活动、研讨会、读书会等,营造弘扬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教风、班风;其次,可以开展各种校园志愿者活动、爱国主义行动、校史竞赛活动、行业节日庆典活动、学科发展重大纪念活动等,做优做足宣传活动中的价值引领,进一步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使大学生在润物无声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基础设施,依托文化设施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利用橱窗、展板等形式及时更新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关注国庆庆典等重大事件,贯彻好中央有关精神,完善校园广播、多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建设,为宣传教育提供保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此外,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还要做好高校网络环境的建设,筑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网络阵地。一是加强学校理论网站建设,加大理论网站的推广,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式,提高知名度,增强吸引力,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网络理论阵地;二是建设一支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教师队伍,引导大学生提升其媒介素养,提高信息抉择判断能力,自觉抵制网络不良诱惑,增强网络教育的实效性;三是加强校园网络制度管理和建设,以硬性的制度规范约束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障网络环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四)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发挥实践的价值观养成作用

价值观的养成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逻辑落脚点,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被受教育群体所认知、认同,内化为其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且要将其外化为实践活动,固化为行为习惯,成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价值遵循。而价值观的养成,最终是要在实践活动中养成,也是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进而不断巩固、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培育,通过自身真切的实践参与,悟透价值理念,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校园道德模范、学术之星评选,重大节庆日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参观等各种性质的文化活动来培育文化自觉,唤起大学生价值观自信,使大学生在积极主动的价值体验和感悟中无形地习得所倡导的价值观理念。一方面,从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实践是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也是体现大学生认同效果的重要指标。人的思想认识是潜藏于头脑内部的,难以通过直接的观察了解其思想状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彰显出来的。而价值观外化的行为习惯,则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效要通过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志愿奉献等具体实践活动来检验。另一方面,实践是巩固价值理念的有效环节,只有在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中才能真正将价值理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体会到其中的蕴含并自觉遵循。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巩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固化为其行为习惯和价值遵循。

猜你喜欢
熏陶校园文化培育
用艺术熏陶家风
艺术熏陶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如此熏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