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梅,邱艳林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追求“有没有”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追求“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稳步实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职业教育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职业教育强调“要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源源不断为各行各业培养亿万高素质的产业生力军”。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方向是“服务发展”,核心是“提高质量”,路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运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2015年,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四川省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就此展开。目前,四川省共有试点单位63家(试点教育局4家、试点高职院校28所、试点中职院校31所)、省级试点专业38个。三年试点工作取得了成绩,也反映了问题。试点院校普遍反映企业参与积极性不足,存在着“校热企不热”的现象。
为什么企业缺乏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如何改变此种现状?学术界主要存在着整体和部分两种研究视角。整体视角注重大环境下参与主体的互动过程,进而侧面地寻找影响企业参与积极性的因素。比如,郭建如从职业教育资源动员能力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的研究;黄素从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博弈角度对校企合作进行的研究。部分视角注重剖析各参与主体参与动机和协调能力。比如,刘晓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研究对企业参与动机的研究发现企业参与动机主要源于对人力资本的储备和企业形象的要求[1]。朱俊从校长能力入手对校企合作进行的研究。
整体和部分视角各有千秋。整体视角便于从各互动主体的联系中把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部分视角便于从单个参与主体的实际情况中把握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采用部分视角,从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出发研究其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机更具实现意义。
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研究人与工作的关系时提出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 theory),也称激励-保健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为分析企业的参与动机提供了借鉴。该理论把管理质量、薪金水平、公司政策、工作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和工作稳定性这些因素概括为保健因素。当这些外部因素充分时,员工便没有了不满意感,但也不会因此感到满意。要想激励人们从事工作,必须重视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或是可以直接带来结果的因素,如晋升机会、个体成长机会、认可、责任和成就。这些因素对人们具有内在奖赏性[2]162。
可见,激励因素是让员工感到满意并积极工作的关键因素,具有内在性和不可或缺性,而保健因素则是避免员工感到不满意进而积极工作的辅助因素,具有外在性和可或缺性。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的参与动机也存在着双因素(激励-保健因素)驱动的逻辑。调查发现,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运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是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储备与开发和安全生产等是激励因素,而社会评价、政府认可、优惠政策等因素则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侧重于从现代学徒制本身来考虑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保健因素则侧重于从现代学徒制所带来的附加效应来考虑是否参与以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的双元制育人模式要求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3]161,这使得校企合作势在必行。但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中,企业的参与程度往往存在差异。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中企业的参与形态呈现出深度参与和浅层次参与两种类型。
深度参与型的总特征是引企入校、校企联合进行科技攻关。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表现为教学管理中的 “五个共同”;资源建设中的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科研项目申请与评选中的校企联合;需求对接中的校企优势共享。
1.教学管理中落实“五个共同”
校企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共同建立教学运行体系,共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①。从总体上看,38%的试点专业采用了 “1(学校)+1.5(校企)+0.5(企业)”培养模式,50%的试点专业有企业参与全方位的成果考核,合作企业100%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从典型案例上看,形式多样、目标一致。省内某高职学院A②坚持“放”“管”结合,校企合作育人。学校将教学运行管理权限交给企业,让企业按照业务节奏开展教学工作。同时,采取辅导员轮留巡视,师傅现场督导,学徒安全报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省内某高职学院B实施“双元制”育人模式,校企共同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订单式培养。省内某中职院校A以“中德AHK职教培训中心”为平台,将德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优势溶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还有部分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行业服务标准。
2.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
省内某高职学院C吸引企业投资3120余万元,建立“校中厂”,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省内某高职学院D,校企合作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学生的实训场所,又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每年除去教学成本消耗外,还创造百万元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消耗式实训教学”向“生产性实训教学”的转变。
省内多所高职院校设立大师工作室,将企业的优秀工程师请进学校课堂,满足学生期盼找到好师傅、师傅期盼物色好徒弟的双向需求。省内某企业在省内某高职院校E投资建设了“校中厂——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并派项目组长期驻扎学校,开展数据生产。
3.校企联合,科研初见成效
省内某高职院校F结合跟岗实训申报的《机械加工类专业跟单式生产性实训模式》课题获得四川省第六届普教教学成果三等奖。省内某高职院校G的学徒班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成功申报了两个省级科研课题和一个院级科研课题。就调研所采集的案例而言,校企联合进行的科研合作还主要停留在教学管理与创新领域的科研项目中,专业技术领域的校企联合科技攻关尚处于空白。
优势互补,校企利益共享机制初见端倪。省内某高职院校H与大唐电力公司合作,指导该公司中专学历的职工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为该校学生,并编制为“大唐电力班”,开展现代学徒制教学,满足了企业对员工素质提升的需求,也改变了企业服务学校的单向格局,校企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机制初见端倪。
浅层次参与的总特征是接受学生实习实训,而基本不参与以“五个共同”为基本内容的教学管理工作和科技攻关项目。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企业的参与意愿表现为提供常规性的实习实训场地,对开展师带徒,传授精湛技艺,发挥育人职能,开展科研攻关缺乏积极性。
例如,省内某高职院校J与川内某汽车生产企业签订了三方协议,明确了实习、实训等事宜但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项目。省内某高职院校K选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两名学徒赴当地医院开展为期两年的实习实训,如今学徒已成长为业务熟手,医院和学徒都非常满意。鉴于首批试点的良好效果,该校计划新增护理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行现代学徒制。
省内某高职院校K的案例说明浅层次参与有向深度参与转化的可行性,最初的实习实训为校企双方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提供了机会。
面对现代学徒制,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企业参与形态?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深度和广度?现代学徒制能否满足商业企业逐利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双重使命?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承认商业企业是理性选择的市场主体,企业决策是商业利益与社会效应权衡的结果,然后寻找不同参与形态背后的动机。
1.经济效益是商业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首要考量
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成本远高于常规培养模式,对企业的经济实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形成了巨大挑战。以省内某高职院校A的“百能学徒班”为例,两个月内企业已经为22名学徒支出11.92万元(详见表1),尚不包含设备使用费、场地使用费、学徒保险费等费用。企业建设“校中厂”需要的投资则更为巨大,一般需要上千万余元。投入期待获得产出。学徒制培养的毕业生留在企业的比例反映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不对等。2015-2016年全省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共招生738人,共有202人留在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27%。2015年全省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共招生1505人,共有506人留在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34%。毕业际留在企业就职并不代表长期服务企业。现代社会跳槽已并不新鲜,终身供职于一家企业或单位的情况已不复存在。面对学徒跳槽,企业也是无能为力。
表1 “百能学徒班”7-9月企业支付费用明细表
2.人力资源储备与开发是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直接动机
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开发而言,现代学徒制与市场招聘的显著区别在于选择周期的延长。长达两年的师带徒取代了面试五分钟的直觉,企业有更充分的时间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进行判断,筛选出优秀员工的机率显著增加。通过现代学徒制进行人力资源储备与通过招聘实习生、管理培训生进行人力资源储备道理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对培养对象的责任要求。现代学徒制实践中,企业面对的是身心尚未成熟的中职或高职学生,企业对学生有教育和管理的职责,在储备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需承担“育人”的职责。而招聘实习生、管理培训生等通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开发方式是单纯为企业服务的,并不需要承担学校具有的“育人”职能。但后者需要付出的储备成本远高于现代学徒制。百能、宝马等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正是看到了现代学徒制在人力资源储备方面的优势。
3.是否影响安全生产是影响企业参与深度的重要因素
安全是生命线。对学生生命安全的担忧让企业不敢参与现代学徒制。绝大多数学徒是技术新手,对工作环境、生产要求等不熟悉,容易引发工伤等安全生产事故。为此,为学徒购买保险成为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常规作法。中职或高职阶段的学徒有一部分为未成年人,身心并未成熟,在工作压力与陌生感的作用下,易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安全生产压力让企业不愿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这在医疗、公共交通等特殊行业表现的尤为明显。省内某高职院校L经过多方努力与成都地铁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了招生即招工,订单式培养等多项成果,但由于该公司安全生产压力大,学徒只能是观察体会式学习,企业很难为学徒提供大量的实操机会。因为这里不是模拟的实验场,而是真实的生产环境,不容许试误。
如果企业对以上激励因素的判断是否定的,企业就不会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所要求的校企合作,而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获得政府认可、享受优惠政策等保健因素可能促成企业浅层次地参与校企合作。
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9号)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4〕48号)等文件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了决策布署。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更是就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论断、新要求,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在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方面,2015年出台的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是我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开展的指导性文件,各试点市州和试点学校也据此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国家级试点专业中有57.14%的学校出台了配套政策,省级试点专业中有23.81%的学校出台了配套政策,内容涵盖招生方式、班级规模、企业参与形式及资金使用等方面。4个试点市州的教育局均出台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现代学徒制实施方案。
立体化的政策支持体系,彰显了党和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定决心。面对如此密集的政策支持网络,企业也觉察出其中蕴藏的潜在资源。正确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是企业领导人的基本功。虽然缺乏促使企业深度参与的激励因素,但依托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当地政府建立联系,获得政府的认可,方便其他合作业务的开展或者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也是不错的选择。因此,企业多以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方式参与现代学徒制。
综上,经济效益、人力资源储备与开发和安全生产等因素是促使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激励因素,而社会评价、政府认可、优惠政策等因素则是促使企业浅层次参与校企合作的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深度参与和浅层次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基本形态得以形成。要提升双因素驱动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个总方向是着力培育激励因素,激发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内生动力,并从实际出发,逐渐地引导保健因素向激励因素转化。具体而言,要着力解决企业在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在行动上存在的顾虑,走出“不该做、不敢做、不想做”的怪圈。
第一,完善职业教育立法,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消除企业认识误区和行动顾虑存在的法律基础。调研企业普遍反映:“育人是学校的职责,不是企业的职责。现代学徒制教学风险太大,出了事承担不起责任”。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既要从法律角度让企业知道参与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又要从法律角度保障企业的权利,降低企业的参与风险。比如,澳大利亚于1990年颁布的《培训保障法》,明确私人企业的职业培训职责,规定年收入在22.6万澳元以上的雇主须将工资预算的1.5%用于员工的职业培训。
第二,打好政策组合拳,提升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经济效益。降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成本、提升参与效益的各项政策措施可以跳出教育事业的小圈子,与《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联系起来,与党和政府在经济领域推行的一系列减税降负、提升市场主体活力的调控措施结合起来,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格局中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此方向下,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在人事政策中,可规定学徒毕业后服务企业的最低年限。在法律政策中,可规定学校、企业以及家庭对学徒安全事故的责任承担比例,切实保障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权益。
第三,强化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主体责任,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干扰。校企“双元”育人并不意味着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学校就可以放手。合作需要换位思考、相互体谅,为了使校企合作更加持久和深入,不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学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此次调研中,省内某高职院校A探索的辅导员轮留巡视、师傅现场督导、学徒安全报告等学徒在企业学习期间的管理办法值得借鉴。
第四,树立共赢思维,探索建立校企利益共享机制。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推广现代学徒制不能受单向思维的钳制,总是思考企业能为学校和政府做什么,而应树立共赢思维,反向思考学校和政府能为企业做什么,满足企业合理的利益诉求,逐步建立校企利益共享机制。省内某高职院校H与大唐电力公司合作举办的“大唐电力班”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期待未来有更多的探索实践。
关于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未来研究可从企业的特殊性角度寻找新的突破,有两个可供借鉴的方向:一是对企业类型进行细分,把握企业性质对参与动机的影响。随着社会治理创新的不断推进,商业企业一枝独秀的局面已经被打破,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社会企业和共益企业开始出现。这类企业更强调承担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和动因可能会有所不同。二是对企业生命周期进行细分,把握企业发展阶段对参与现代学徒制动机的影响。
注释:
① 张兴华,等.成都现代学徒制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为本课题的另一成果,暂未发表。
② 遵从学术惯例,调查对象均进行了匿名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