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婷
帕金森病属于临床常见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发病率较高,好发于中老年群体[1]。目前,临床常采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但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后会对患者精神症状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引发晨僵等不良反应,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2]。而多巴丝肼片是左旋多巴与苄丝肼按比例(4∶1)混合而成的复方片剂,与左旋多巴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普拉克索是新一代的非麦角碱类选择性多巴胺D2和D3受体激动剂,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单独(无左旋多巴)或与左旋多巴联用,效果良好。本研究就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五科收治的76例帕金森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9~76岁,平均(60.41±2.58)岁,病程2~7年,平均(5.15±2.24)年;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9例,年龄50~77岁,平均(60.79±2.57)岁,病程3~8年,平均(5.30±3.2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符合《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帕金森病诊断标准[3]:静止性震撼、肌强直、运动缓慢和姿势步态障碍,具备上述至少2项;药物可以控制的震颤,Hoehn-Yahr分级为1.0~2.5级;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心脑血管手术史;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不全;精神异常;中途退出、失访患者。
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10930198)进行治疗,0.5片/次,3次/d,口服;治疗至第2周时,根据疗效调整剂量,维持最低有效剂量,可将用药剂量调整为每次1片,每天3次,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用药剂量,直至临床症状稳定[4]。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普拉克索(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40918)进行治疗,初始给药剂量为每次0.125 mg,每天3次;每治疗5~7 d后用药剂量增加至每次0.25 mg,每天3次;维持剂量为每次0.5 mg,每天3次[6]。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总分30分,≥26分为认知功能正常[5]。分值越高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价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6]:UPDRS-Ⅰ用于判断帕金森病患者的精神活动和情感障碍;UPDRS-Ⅱ用于判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UPDRS-Ⅲ用于判断患者的运动功能;UPDRS-Ⅳ用于判断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
疗效判定标准[6]:显效:患者治疗后UPDRS评分减少≥40%;有效:患者治疗后UPDRS评分减少10%~39%;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11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95%(30/38);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4.74%(36/38)。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MoCA评分均显著增加,且观察组患者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oCA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值 P值对照组 38 20.38±1.45 25.54±1.37 15.926 <0.05观察组 38 19.87±1.34 27.75±1.69 22.514 <0.05 t值 1.594 6.261 P值 >0.05 <0.05
治疗前,4项UPDRS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4项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PDRS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UPDRS-Ⅰ UPDRS-Ⅱ UPDRS-Ⅲ UPDRS-Ⅳ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8 4.68±0.45 3.59±0.38 17.25±4.47 13.15±1.22 33.76±6.15 27.65±5.54 1.42±0.25 0.87±0.16观察组 38 4.71±0.69 2.17±0.43 17.59±4.63 11.64±1.85 34.25±6.72 24.13±5.28 1.39±0.28 0.49±0.04 t值 0.224 15.269 0.326 3.421 0.278 3.250 0.032 14.07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对照组患者中,头晕2例、恶心呕吐3例、失眠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2%(7/38);观察组患者中,头晕2例、呕吐1例、失眠1例、口干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6/3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发生于用药后 1~3 d,未做特殊处理,均在1周左右自行好转。
目前,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发生多认为与环境、年龄以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7]。帕金森病的典型病理特征为病变导致中脑多巴胺神经元丢失及相应大脑纹状体多巴胺减少[8]。近年来,随着临床对帕金森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脑起搏器即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在临床兴起,但并不是所有帕金森病患者均适合植入,需符合临床症状,并有一定年龄限制[9]。而药物治疗方面补充中脑多巴胺可作为改善帕金森病病理改变的有效措施,但长期单一用药静息震颤的风险发生较高[10]。
多巴丝肼片属于临床常见复方制剂之一,其主要成分为苄丝肼以及左旋多巴。苄丝肼在与左旋多巴结合后,能够有效抑制左旋多巴于脑外发生脱羧反应,可减少左旋多巴在外周组织的消耗,使大部分左旋多巴进入脑组织后再脱羧形成多巴胺。与多巴胺不同,左旋多巴可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作为多巴胺的直接代谢前驱物,它使多巴胺替代疗法变成可行。
治疗帕金森病可通过维持纹状体内多巴胺与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的平衡,以改善临床症状。普拉克索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当药物进入机体内部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后,能够呈现出较高的特异性与选择性[11],对D2受体的特异性较高并具有完全的内在活性。目前认为D2受体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选择性D2受体激动剂可增强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12]。
临床研究表明,多巴丝肼片与普拉克索联合治疗帕金森病,能够在减少多巴丝肼片使用剂量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发生[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两药联用效果好于单独用药。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 MoCA评分和UPDRS评分均有改善,且观察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相当。本研究样本数量较少,且针对性不强,仅从临床症状改善和用药安全性方面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进行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对帕金森病患者给予多巴丝肼片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及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