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课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9-03-14 22:42阮玉慧
关键词:笔译文体译文

阮玉慧

(安徽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笔译课程是为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笔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和基本的翻译理论知识,掌握并运用翻译技巧,对文学作品、实用文体等各类文本进行准确、通顺的翻译。但传统的笔译教学模式大都比较单调,笔译技能训练存在较大机械性,多以词句为翻译单位,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怎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翻译教学活动,是当今英语专业笔译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在笔译教学中如何结合课程特点,设计各种课堂活动以及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思辨能力就已经写进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那么到底怎样理解思辨能力呢?所谓思辨能力 (critical thinking),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辨别、判断的思维活动。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就将教育目标划分为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并指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认知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Lorin Anderson对其认知能力分类进行了改进,1990年提出了一个6级模型,即“布鲁姆-安德森认知能力模型分类图”:从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6个层面。英语专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主要在“识记”和“理解”层面上开展,而思辨能力则集中体现在较高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层面。80年代末,美国学者P.A.Facione组织成立了特尔斐项目组,对思辨能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为期2年的系统研究,于1990年发布了《特尔斐报告》,对思辨能力进行了权威定义,认为思辨能力就是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它导致对证据类、概念类、方法类、标准类或背景类考虑因素的阐释、分析、评价、推理与解释。根据这个定义,思辨能力不但包括一系列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还包括一系列的“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1]。

思辨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可迁徙能力”(transferable skill),是学生能从大学教育中带走并应用于各种环境和工作中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不仅是许多世界一流大学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反思英语教学,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现象,教师与学生稍不注意就会患上这种“思辨缺席症”[2]。即便有人对思辨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但只是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教学上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不过,近年来我国外语界已开始关注思辨能力的培养,以文秋芳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思辨能力测试量具的开发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层级理论模型”和整套测试题型。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有关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以“思辨能力”为主题进行搜索,可以发现论文数量极多,其中有些论文发表在一些重要的外语期刊上,如:《中国外语》《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现代外语》等,但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写作、演讲、阅读等方面或是从英语教学总的层面上进行探讨,如孙有中、李莉文、阮全友、林岩、任文、刘晓民等等。而综合涉及“翻译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两方面的论文数量却屈指可数,如韩虔的“论互动翻译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张苇的“翻译教学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尚路平的“翻译教学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现状与分析”等。因此,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笔译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辨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

在翻译教学中,通过教学观察、问卷调查和师生交谈,发现学生在翻译理论学习和翻译实践过程中有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方法被动。学生习惯于教师的“一言堂”教学模式,阅读课本大多只是停留在识记理论知识和标准译文方面,很少有学生对课本内容提出疑问或改进。二是学习模式单调、学习渠道单一。学生习惯于独自完成教学任务的所有环节,缺乏团队互助精神。获取知识的渠道仅限于课本,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科技平台。三是比较重视译文语法的正确性,但却忽视语境与文体的重要性。

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我们将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落实到翻译教学的各个环节,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进行巩固和强化。

(一)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些教师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认为外语系学生的任务就是记忆、背诵、模仿,思辨能力的培养基本上是“缺席”的,或是不成体系的零星行为。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首先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积极学习有关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多元化翻译人才的需求,探讨如何保证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翻译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和先进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向学生介绍有关思辨能力方面的概念,提供创造各种实践机会,激发他们在翻译学习和翻译实践中自觉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辨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不仅具有分析、阐释、评价、推理等一系列认知能力,还应具有勤学好问、心胸开阔、公正诚实、持之以恒等一系列情感特质。

(二)以内容为依托进行笔译教学

内容依托式教学(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 是指将语言教学构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内容的教学之上,把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在提高学生学科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其语言水平的提高[3]。笔译课程教学及训练使用的材料涉及多种文体,而每一种文体都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在词汇、句法、结构、修辞等方面差异很大。因此,应将翻译技巧的教授及运用同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结合起来,选择的材料应该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点,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提高对翻译的认识。正如奈达所说,“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以公文文体为例,其文体特点为:(1)明晰准确,避免晦涩;(2)严谨紧凑,避免松散;(3)程式规范化,避免标新立异[4]。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并在译文中再现同样的文体风格。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自然首推经典文本《联合国宪章》,该文本既符合以上特点,又具有深远意义。又如新闻文体的翻译,鉴于新闻求“新”、求“实”、求“快”的特点,在材料的选取上,应根据不同届别的学生及时进行更新,以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这一重要特点,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总之,要以内容为依托,通过对教学材料的精心选取,提高学生的文体意识,也就是训练学生对于不同语篇文体特征的感知能力,加深对英语各类文体的表达方式的认识,提高对各种不同文体风格的欣赏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5]。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推行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是前提。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模仿练习为辅,学生只是机械地识记和套用,很难做到活学活用,更不能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应探讨如何改进原有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如苏格拉底式(Socratic approach)教学方法,如研讨小组(seminar)教学形式,如撰写学习日志等,从而达到由教师单一主体性向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性转化。

1.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

所谓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启发式提问以及相互辩驳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而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地传授知识。仍以新闻文体翻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连串问答来引导学生对该文体的特点展开思辨。如:

(1)新闻文体的语体种类有哪些?

(2)为什么说不存在“统一的报刊文体”?

(3)为了达到“新奇”的特点,新闻文体经常采取哪些用词手段?

(4)你认为采用生僻词和俚俗语是矛盾的吗?理由是什么?

(5)采用复合词或形容词性自由联缀词组和首字母缩合词(如:VIP)的目的是什么?

(6)造词(coinage) 有哪几种类型?简单解释。

(7)套语和陈俗语有区别吗?

(8)新闻标题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9)新闻标题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10)英语新闻标题的时态与一般句子的时态有什么区别?

(11)新闻文体的句法特点有哪些?

(12)新闻报道为什么经常使用“扩展的简单句”?

(13)新闻报道有哪几种基本句式?

(14)新闻报道中为什么广泛使用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15)从篇章角度看,新闻报道有哪几种结构模式?

通过课前思考和课中讨论,学生就会由原先对教师授课内容被动的“识记”和“理解”变为主动的“分析”、“评价”,从而学会“应用”,甚至“创造”。这种问答形式培养了学生好疑、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而师生间的课堂互动更是师生在观念上的对话,共同决策的过程实现了师生“视域(vision)”的融合,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也由此实现[6]。

2.研讨小组(seminar)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译文分析或作业讲解基本上只提供一种参考译文或标准译文,只要语法正确、逻辑无误、表达通顺即可。作为学生,只需要改正自己的语错、记住老师的正确答案就行了。很少有学生质疑课本或老师的译文,也不去思索别人的译文好在哪里,又有哪些不足,是不是在任何语境下都可以说得过去,是否符合语体的要求等。而以研讨小组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便课堂讨论以及课外合作完成任务。通常事先将文本材料布置给各组成员,要求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译文,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阐释,再由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判和改进。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够大大挖掘学生的潜力,译文的多样性超出预期,学生也表示从中获益匪浅。以“汉译英”课程为例,要求每组学生(5人左右)翻译一组汉语句子,译文数量不限。其中一组原文和学生译文如下:

(1)她笑得说不出话来。

1)She roared with laughter and couldn’t say anything.

2)She laughed so intensively that can speak no words.

3)Laughing so happily, she failed to speak.

4)Bursting into laughter, she couldn’t say any word.

5)She kept smiling that no word could be said out of her mouth.

(2)村里人不把我当外人。

1)The villagers treated me as a member of them.

2)The villagers count me as a member of them.

3)It seems that people in this country regard me as part of them.

4)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don't regard me as a stranger.

5)I was not a stranger to these local people.

6)The people in the village treated me as their families.

虽然译文中不乏语法错误,但译文的丰富性不言而喻。以第一句中的“笑”字为例,译文就提供了roar, laugh, laughter, smile四个不同词类的对应词。有的译文显示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是用不同的语态来进行处理,如第二句。 对于译文中出现的语错,可以在展示交流后通过同学之间相互批改、教师指正,或是通过批改网等多种途径进行修正。

这种教学方法在“翻译实训”等实践性课程中效果尤为明显。每组同学拿到各自的翻译任务后便开始进行译前准备,在翻译过程中既分工明确,又合作互助,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在PPT展示中,能够通过翻译案例的讲解对问题进行归纳,对整个任务的完成进行总结。不仅如此,通过研讨小组这种方法,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译文质量,还锻炼了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和运用翻译软件的能力。更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使学生们从中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了他们开放(容忍、尊重不同意见,乐于修正自己的不当观点)、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敢于挑战权威)和正直(追求真理、主张正义)等优秀品质。

3.反思日志

反思是指个体经过深思熟虑将经验化为知识的行动过程。通过反思可提升自我察觉和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并最终达成批判性思考[7]。因此,要求学生撰写反思日志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可以是对某一个理论概念或知识点的思考,可以是对某一章节或翻译实践的总结,也可以发表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看法等。从学生提交的反思日志来看,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如一位同学的翻译实训小结是这样写Teamwork的 :

I always take translation as a undertaking which needs solitary. For me, translators, to a certain extent, shar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with writers. They are silent, calm and independent when doing translation works. All they need are just a clean room, a dictionary or a computer tha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and may be a cup of tea or coffee——which in accordance with personal habits. That is exactly why I am willing to be a translator, since the society itself is so bustling that I am eager to take a temporary shelter from such a career. However, t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I have just finished with my partners told me a different story. What our teams have gained are not only the improvement on translation skills, but the real value of teamwork has benefits us much.

虽然语法有瑕疵,但却充分表明了学生对翻译的重新认识和对团队合作的珍惜和看重。可以说,撰写学习日志不仅能督促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和平台,培养了他们冷静面对问题、理性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4.微课

除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教师还可利用学校网络平台发布“微课”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对适宜进行“微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分层次解构,以“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为最基本的单位进行“微课”视频的设计,长度可长可短,但尽量控制在5~15分钟。教师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设计出n个“知识点”的视频,提前发布,让学生自行观看、思考并提出问题,教师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答疑解惑,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可延伸至课后的网上讨论。这种方法不仅是对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坚持自主学习的坚毅品格。

(四)重视笔译教学过程与效果评估

传统的“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终结性评价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笔译新模式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将积极引入形成性评估机制,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平时习题提交的要求、计分方式、平时练习与期末考试的占分权重比例等都应重新进行合理设计,从而形成一个动态观测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也是可以努力实现的。教师应在改变自身教学观念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精选教学材料、设计各种课堂活动、改进教学方式等措施,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翻译水平。

猜你喜欢
笔译文体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译文摘要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I Like Thinking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