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学校课程评价是课程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是以学校课程为研究客体开展的评价活动。对学校课程进行科学评价,可以系统地描述学校课程的存在样态与实际效果,并以此作为学校课程不断改进的抓手。学校课程评价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学校课程内容的文本分析、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关照、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呈现以及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表达。学校课程评价的优化,须不断提升学校成员的评价知能,合理调整学校课程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及持续开发学校课程评价的工具。
关键词
课程评价 价值属性 评價维度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既重视国家层面的教育决策权,同时又鼓励学校本位的管理创新。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全面深化阶段,这一阶段的课程改革赋予了中小学更多的课程建设自主权。201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要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文件的出台,为基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课程建设提供了合法性保证,如何确保学校课程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成为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重要问题。本研究立足于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尝试建构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学校课程评价的意蕴
学界对课程评价的定义、主体、功能、模式、取向等研究,已经促使课程评价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畴,并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
1.课程评价的价值属性
(1)评价的价值表征
对评价的理解,学界存在多种解读。《国际标准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评定个人或事物价值”,《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衡量人或者事物的价值”。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词典》认为,“评价是指事物价值的判断”。虽然不同学者对于评价内涵的理解存在着表述上的差异,但是诸多解读都把评价定位在价值上,这也可以看出,价值是评价最重要的表征。
(2)课程评价的取向
课程是一个定义不明确的的概念,至今仍缺乏统一、明确的定义[1]。课程的这种不明确性也直接造成了课程评价研究的多样性。关于课程评价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视课程评价为教育评估、测量和测验。这种理解把课程看作是可以进行量化分析的一种事物,主张通过量化分析的方法,对课程进行分析。例如,泰勒认为,评估,正是一个发现这些已经制定和组织好的经验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期望结果的过程[2]。这种取向强调评价要围绕教育目标来展开,评估的过程就是判断课程计划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②视课程评价为一种政治活动。评价专家贝茨认为,评价可分为两种,即技术性评价和批判性评价。前者强调效率、管理和生产,后者则视学校为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场所,评价的重点在于了解一定社会背景下学校、课程中存在的霸权状况,并以公义和价值作为评价准则[3]。这是一种典型的把学校、课程置于社会背景下考察的取向,把课程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力求更加全面地揭示课程的真实情况。
③视课程评价为一种价值判断。课程专家凯莉指出,课程评价是评估任何一种特定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效果的过程[4]。靳玉乐教授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5]。可以发现,既有研究都侧重于对评价过程中的价值因素进行考查,这种观点在课程研究领域有着较高的认同度。
(3)课程评价的价值属性
学界对于课程评价的认识并不相同,不同的认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无对错之分,只是立场、视角以及所关注的要素不同而已。本研究认为,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系统各个部分以及整体系统进行各种形式的价值判断[6]。基于此,课程评价就可以理解为针对学校课程的全部抑或学校课程的某一具体环节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
2.学校课程评价的内涵
课程评价的价值属性决定了学校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意义,对学校课程评价的研究离不开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深刻认识。
(1)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关注点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学校层面的课程变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课程改革中意识到立足于学校实际的课程建构对于学校课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不再仅仅是国家课程的实践场,同时还是学校课程得以创生的场域,由此,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与重构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二是教师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台湾学者黄光雄认为,教师不但是课程的使用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7]。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其自身的专业性充分发挥课程自主权,并以此提升教师自由选择、调整和重构课程的权力。三是不仅学校与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在课程发展中的主体性也日益被广大学者所关注。只要我们承认课程变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研究的合理性就应该是一个无须争辩的论题[8]。这种尊重学校的课程自主权、教师的课程开发权以及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成为当前学校课程创新的动力之源,成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学校课程评价需要关怀的核心要素。
(2)学校课程评价的内涵解读
对学校课程评价进行学理分析是开展学校课程评价的前提。学校课程发展的三大关注点表明,学校层面的课程发展源自于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源于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源于对学生的关怀,强调学校的教育责任和力量,重视学校内教育主体的专业自觉,关怀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但是课程发展不是一种随意性行为,学校层面的课程权力是有边界的,其边界就在于对国家课程标准的遵照执行以及校本化表达。学校或依据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或依据学校面临的课程发展问题主动对课程进行校本化调整或者重构,最终实现学校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为确保课程发展的质量,确保学校课程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就显得尤为必要。因此,课程评价就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不断优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其逻辑起点就是基于课程评价的相关规定,立足于学校自身对课程开展评价,这样一来,对学校自身相关因素诸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育人目标以及制度管理等的考量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校课程评价主要是指通过掌握学校课程的真实情况,通过质与量的考察,系统描述学校课程的存在样态与实际效果,并以此作为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彰显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这是本研究在理解学校课程评价的内涵时秉持的基本取向。
二、学校课程评价的维度
学校课程评价的维度关涉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不同的划分都蕴含着特定的价值取向。非官方的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将课程划分为目标的、潜在实施的、实施的和习得的四个层面[9],王烨晖和边玉芳把我国的课程体系划分为目标课程、文本的課程、实施的课程和课程效果四个部分[10]。本研究认为:学校课程作为一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体现,有必要对其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学校课程作为师生教与学活动得以发生的直接媒介,有必要对课程实施的基本过程进行客观呈现;课程作为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个性化表达,理应体现出学校的基本追求;课程作为学校重要的物化载体,还应充分体现学校内各相关利益主体的主观感受。基于此,学校课程评价应指向以下四个基本维度。
1.学校课程内容的文本分析
学校层面的课程评价需要对这种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文本系统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学校的课程文本系统,须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要系统考察学校课程的总体方案、学校课程指导纲要、学科课程指南等课程文本是否齐备,以及查看相关内容要素是否完整、表述是否科学、设计是否规范。二是在对具体课程文本进行分析时,要研判课程设计与编制的科学化表达以及理性化呈现。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内容,课程理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承载体,成为智力培育的发生器,成为思想文化的孕育场,成为道德行为的准则绳,但是作为间接经验的学科知识并不能成为学校课程的全部,学校课程还要包括学生亲身体验到的诸如个人感受、情感态度以及社会经验等直接经验。所以,课程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水平以及学生心理与年龄特征,体现先进的思想文化。静态的课程文本向度,反映了课程编制者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编制水平,是学校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维度。
具体而言,对学校课程内容的文本分析,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学校课程目标与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契合度;课程目标对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表达程度;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适当、使用是否方便、顺序是否合理、衔接是否得到关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结构是否完整、建构是否合理;相关配套课程资源是否丰富、使用是否便利等。
2.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关照
学校课程不只是以静态的文本形式呈现的,更是以动态的过程性发挥着作用,这与课程的实施方式密切相关。一般而言,课程实施主要是指按照课程计划把课程方案进行落实的过程。但是,在实践领域,课程实施的内涵往往得不到充分彰显,在谈论课程实施时,也常常将其等同于教学。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课程实施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研究范畴,开始得到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并且把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差异进行了较为清晰的界定,认为课程实施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1]。动态的过程性表明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按照课程计划按部就班地实施,课程实施必须要考虑具体的教育情境以及学生的差异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校课程进行动态化的调适和创生不仅是合理的,更是非常必要的。学校课程实施的这一动态化表征,彰显了课程对学生发展的过程性关照。
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性,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诸多影响因素。首先,作为具体的实施方案,课程要能够让实施者清晰了解实施过程中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其次,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对于实施而言,其主体不仅仅只包括课程政策的设计者、课程推行的行政领导,还应该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和学生是课程实施最为重要的两个主体。评价教师对于课程的使用,最主要是看究竟有多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以课程的实施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以及教师对所教课程和学校课程所蕴含教育理念的达成度。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最主要是看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行为模式和学业成绩的提升效果,即学校育人目标的达成度。最后,外部因素对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影响,比如政府机构的支持力度,相关社会力量诸如社会团体、社区资源以及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理解等,也都是学校课程评价须关注的重要方面。
3.学校课程建设的特色呈现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12]。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学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学校课程的丰富和特色化建设上。实践中不难发现,不少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通过对课程进行个性化的重构,让学校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在追求特色化与个性化建构的背景下,课程建设必须要紧密结合学校已有的优势资源,并立足于学校主体的内生动力,实现课程对具有独特生命个体的学生的关照,彰显学校独特的品质。所以,特色课程必定是能够反映学校办学理念、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包含特有、特点和特需三个向度[13]。这一维度的评价,更多的是侧重于在课程多样化发展的改革背景下,学校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基因,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对学校的课程进行合理的调适和再造。实践中,已有不少的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部门,对学校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开发、设计与评价,其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为此,进一步加强对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考察对于课程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学校课程的特色呈现,可参考以下内容:学校课程建设是否基于对学校发展历史的考察,是否基于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否对学校所在社区、家长以及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学校的课程建设是否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否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发展愿景相符合;学校课程建设是否能充分体现学校的发展规划;学校课程的建构过程中,校长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学生的参与程度等方面。
4.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表达
学校课程评价既要体现出对各课程参与主体的关怀,还要参考学校课程各参与主体的主观感受。评价的功能在于优化,学校需要通过课程评价优化其课程设置,教师需要通过课程评价优化其教育教育,学生需要通过课程评价优化其学习表现。因此,课程评价需要全面体现对学校各课程主体主观感受的表达。
具体而言,对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表达,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态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同学习方式的运用、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教师参与课程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师进行评价能力的提升、教师共同体的成长、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满意程度等;学校的发展,包括课程建设是否促进学校的发展、课程建设是否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家长对学校课程的满意程度;对教师课程方案总结书面报告的分析;课程评价结果对于学校课程发展的价值;等等。
三、优化学校课程评价的建议
学校课程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不断提升学校成员的评价认知
评价对于学校教育实践工作者而言,往往意味着“考核”,意味着“选拔”,意味着“排名”,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式的或者由外部专家主导的评价往往是游离于学校之外的,不仅对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与改进帮助不大,而且往往也会让学校成员对此产生一种内在的抵触性,难以达到期望的目标。因此,在学校课程评价时,要积极发挥学校内部成员的力量。但是不可否认,学校内部成员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评价能力,所以,在进行学校课程评价时,要特别关注学校相关人员对课程评价的正确认知,引导其深刻领悟课程评价工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帮助其形成科学的课程评价观,培养其熟练进行课程评价的能力,这些是进行学校课程评价的关键性因素。可以在专家的引领下,通过评价知识的培训、实地操作的指导、具体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提升学校成员关于课程评价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组建学校内部的课程评价共同体,积极挖掘学校内部相关人员的独特优势,鼓励他们自己解决实践中遇到的课程问题,建立基于学校内生动力的学校课程评价机制。
2.合理调整学校课程评价的指标
上述学校课程评价的四大维度含括了大部分的学校课程评价内容,但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因为课程本身就是一件复杂的事物,同时课程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于学校课程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此外,由于学校课程设计的复杂性,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学校的发展需求也各不相同,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在课程评价指标的选择上能够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本研究所提出的学校课程评价维度对实施课程评价的学校来说,也是仅供参考的学习资料,学校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色、条件以及发展的重点进行不断的修正,对具体的指标进行合理的增减,以确保评价指标更加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
3.持续开发学校课程评价的工具
学校课程评价维度的确定是学校课程评价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仅仅拥有课程评价维度以及基于维度的内容体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操作工具。对于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可以直接使用的评价工具,要想顺利进行课程评价,还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学校课程评价维度的基础上,各个学校还应该合理开发适合自己的诸如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观察量表、教育反思等评价工具。此外,还要进一步简化学校课程评价的程序和步骤,让关于课程的评价成为学校成员每天工作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学校课程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Goodlad J.I.Curriculum as a field of study.HusenT.,Postlethwaite T.N.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l,2)[M].Oxford:Pergamon Press,1985.
[2] Ralph W.Tyle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李子健,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4] 丹尼斯·勞顿,等.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张渭城,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5] 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 李红恩.学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J].教育家,2018(04).
[7] 黄光雄,周淑卿.英国国家课程评析[J].教育研究集刊,第34辑.
[8] 尹弘飚.李子建.论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及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5(01).
[9] Traverses K J,Westbury I.The IEA study of mathematics I:Analysis of mathematics curricula[M].Pergamon Press,1989.
[10] 王烨晖,边玉芳.课程评价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J].教育学报,2015(05).
[11] 靳玉乐,于泽元.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2] 陈如平,刘宪华.学校课程新样态[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6.
[13] 李红恩.特色课程建构的迷思、意蕴与理路[J].教学与管理,2017(03).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