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洁
摘 要
未来的教学基于项目、面向真实、基于证据、突破校园边界,同时建立在基于学生深度、智慧学习之上。随着信息技术3.0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空间越来越难满足未来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必要重新构建适合未来的教學空间。未来学校教学空间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符合教育面向未来的理念,满足多样化学习方式的需求,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成长,因此传统学校教学空间的改造应该注重设计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建筑从关注规范到关注课程需求,布局从单一固定走向灵活多元,形式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共享,流程从“句号”变成“省略号”。
关键词
未来教学 教学空间 空间改造 学习需求
一、教学空间的内涵
教学空间不仅指传统的教室空间,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教学空间有更深更广的内涵。教学空间是承载学习活动、必然存在的实践场域,旨在为学习者提供物理空间并创造特定文化对其进行善意干预[1]。从物理角度看,教学空间包括实体和虚拟学习空间,实体空间指物化构建的空间,虚拟空间不仅指提供远程学习的线上平台,还指数字及互联网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信息进行存储、分析、分享的云空间。从用途角度看,教学空间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教学空间。正式教学空间指教室、学科教室、实验室等场室空间,非正式教学空间泛指图书馆、楼梯、走廊、休憩区、园林等校园空间。从本质上说,学习是学习者与教学空间交互的过程。在教学空间里,学习者必然与他人、物体和学习场地发生联系。
在未来学校,学习逐渐走向个性化和终身化,学校服务从电影院形态走向超市形态[2]。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使教学空间由纯粹的实体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学校能够给予学生的课程内容不再是统一的“一场电影”,而是品种多样,选择丰富的课程群,更系统、更全面地服务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常态化的需求。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能更大促进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的教学空间,能更有效地让主动学习真正发生。
二、教学空间改造的原则
未来学习空间是基于真实场景的学习空间,是链接生活和社会的纽带[3]。未来学习是基于项目、面向真实、基于证据、突破校园边界的学习活动。根据每一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教学空间的改造,不应有统一标准,但必须遵循一条核心原则,即:教学空间的改造不能切断了学校的文脉传承,必须与学校所传承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战略发展相融合。在核心原则之下,基于学校发展的实际,传统学校的教学空间改造要注重如下原则。
1.要符合教育面向未来的理念
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也必须从创新理念开始。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要从偏重智育向全面发展转变,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首先,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培养出在未来世界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的接班人。其次,这是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决定的。人类进入AI时代,未来将是开放竞争的世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被作为定义未来学习型人才的高频词汇,而缺乏学习能力的人将在未来世界寸步难行。第三,这是技术赋能的时代性决定的。随着计算机语言的诞生,人类文明进入技术赋能的全新时代。未来将是“人机共存”的世界,学习者唯有高水平信息技术素养,才能在未来世界适存发展。怎么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终点。教学空间的改造原则同样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核心,引入空间设计、技术支撑、课程设计三个维度。
2.要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求
《Learning Space》指出:“学习空间,不管是物理学习空间还是虚拟学习空间,都应能让学习者聚在一起,让他们或是探索,或是协作,或是讨论。”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分为三大类八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4]。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智能敏感区各不相同,最佳的学习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人际交往智能强的学生倾向于小组讨论进行学习,动觉智能强的学生倾向于动手实践进行学习,自知自省智能强的学生更喜欢通过思考探究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学空间改造要基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3.要培养学习者的核心素养
学习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空间改造要符合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的要求,并更好地培养其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白皮书,将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实践等六个方面列为中学生核心素养。当行业的更迭、信息的刷新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今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久之后可能变得无效。学术界提出“为未来而教”,知识和技能不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培养核心素养才是关键。因此,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视角下,教学空间改造应该能够刺激、诱导学习者主动学习、协作探究、讨论分享,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教学空间改造的精髓在于“学习体验”,即最大限度让学习者获得愉悦、真实的学习体验,润物细无声地促进相关品格、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教学空间改造的途径
传统学校的楼堂馆所空间格局已经定型,课程体系也基本成熟,课堂模式也相对固化。即便如此,在信息技术3.0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传统学校不应是教学空间改造的旁观者。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传统学校以学校文化为底色,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同样可对现有空间进行改造。
1.设计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空间改造
以学为中心的设计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本关怀,要更加人性化,以方便学生学习、交流、游戏、生活为出发点,站在学生的视角而不是以成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比如:学校的户外绿化应该紧密和学生的游戏场地、学习场地相结合,需要设计出更便于学生交流和自主学习的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对教学空间的改造,师生可以共同成为设计者。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自己作为教学空间的使用者的“用户体验”角度出发,重新定义教学空间的功能,作为“教学空间”的主人,最大限度保证改造后的教学空间与学习者相融、与课程内容相融、与技术资源相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空间强调学习者资源获取、情境体验、审美感知等学习体验,师生可以边体验边设计边改造,根据不同学习内容来改变教室的模样,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建筑从关注规范到关注课程需求的空间改造
传统学校的教学楼、实验楼、功能区域、办公区域等划分明确,这种布局的弊端是学科教学过程被割裂在不同空间。因此,对教学空间的改造,建筑上更加关注课程需求,在设计上融入学科内涵,以学科氛围吸引学生。
教室可配置纳米白板、投影仪、多媒体视听设备、移动电子设备等信息技术,支持师生实现手写交互、图像交互、视频交互等多智能交互方式,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支持远程同步课堂。插上技术“翅膀”的教室,可根据课程需要飞出学校,飞向世界。光感应黑板可以使黑板上所有的板书自动上传到学生的云笔记。通过眼动技术和可穿戴设备,提取基于视频的心率参数和基于眼神注视的实验数据,利用数字化手段武装的教学空间,学习进度变得直观,教学变得有年龄、记忆、温度、情感、互动,教学效果更具操作性,个性化教學成为可能,更好地满足所有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群的需求。
3.布局从单一固定走向灵活多元的空间改造
空间设计能够通过视觉唤起主体的主观情感。有的空间设计具有向心力,凝聚交流与互动,有的空间设计具有离心力,让人回避主动交流。设计一个怎样的教学空间就等于创设了一位怎样的“教育者”。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未来教学对学校教学空间提出更新的要求,布局从单一固定走向灵活多元。
(1)桌椅灵动
选课走班制学习的班级不再是“行政班”单一形式,走班制的班级人数不固定,这就需要教学空间的桌椅能移动,能灵活组合,满足不同人数上课所需。选择有滑轮的课桌椅或者360度旋转的一体桌椅,可根据课程需要自由组合。随处可见的小格子收纳箱让学习者的学习资料触手可及,满足集中授课、小组讨论、独立探究、项目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所需。
(2)一室多能
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通过对空间进行功能分区设计,创设一站式的学习体验空间。教学空间是一个提供学习、展示、阅读、演说、探究、分享等多功能多用途的复合空间。
4.形式从相对封闭到开放共享的空间改造
教学空间要最大限度地提供协作机会,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5]。学习者可以从互联网获取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基于技术进行实时互动,学习打破时空、年级、年龄的界限。传统学校的改造也应该从墙壁“破壳”而出,走向开放共享,让老师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未来的课堂除了常态的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还有人技互动、技术与资源、多种学科、实体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多维立体交互,体现“物理空间+技术资源空间+多课程空间”三位一体的理念。
(1)功能开放
提供自主创设课程的平台,如云厨房系统,收录不同的烹饪故事,创生专属的课程故事,体验舌尖上的学习经历;利用课桌自适应作业系统,作业在云端漫步,系统自动进行错误识别、提供变式,学生可以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未来甚至可触控的墙面可以记载学生成长的每一天。
(2)技术开放
信息技术将教室延展到无限空间。大数据通过对课堂情况的数据收集、分析和诊断,生成课堂生态诊断报告,统计学生私下学习发生的时间、调用非正式学习发生的状态,从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不同风格、特点和节奏,为下一步的教与学提供数据参考,从而不断促进课程优化再造。
(3)创意开放
利用环境引导人的思维,打造创意开放的教学空间,更容易激发学习者思维碰撞和交流,教室变身为“路演”现场,就像商业新品发布会一般,学生展示分享自己的创意和作品。用可视化的思维发现不一样的学生,让不一样的学生创造个性化的课堂。
5.流程从“句号”变成“省略号”
传统学校教学空间改造与设计往往走入一个误区流程:绘制蓝图——设计施工——验收结束——交付使用,流程在“交付使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结束了”,完成任务了,是一个“句号”。今天,教学空间的改造要指向共同生长,交付使用后还应有“实践——修正——再设计”的螺旋式上升路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习者与空间改造和设计产生互动交流,从而不断修正空间的功能、布局和用途,通过实践探索空间设计的不断发展,促进课程和学生的共生发展。正是给予这个教育生态共同生长的教学空间,将一个句号变成无限可能的省略号。
未来教学空间不再是硬件,而是能感知人的伙伴。传统学校进行教学空间变革势在必行,也大有可为。教学空间的变革必将带来教学理念、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变革。但是,假如仅有孤立的教学空间改造,那只是流于形式,未必能看见基于学生未来需要的学习真正发生。因需而变、即时反馈,是未来教学空间进化的脚步。未来学校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教育技术和组织管理的协同创新[6]。只有教学空间变革与学生学习需求、课程创新、技术变革互相呼应、创新成长,促进学校重建新格局,才能实现学校发展整体战略的优化和精神气质的升华,才能最终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兰,李子运.智慧教育视野中未来学习空间的重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6(05).
[2] 张治,李永智.迈向学校3.0时代——未来学校进化的趋势及动力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7(04).
[3] 罗朝宣.未来学习空间创建:从创新人才培养出发的校本探索[J].中小学管理,2018(04).
[4] Linda Campbell等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5] 季瑞芳,白晓晶,李国云等.重构学习空间打造学生自主的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02).
[6] 王素等.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R].北京: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2016.
【责任编辑 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