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友新
摘 要
道德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道德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内在要求。当前道德文化建设存在理念模糊、视野狭隘、主体缺位等现象,因此,须要统合多方面力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育良好的道德场域,打造學校道德文化。
关键词
道德文化 意旨 反思 践行
学校道德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凝聚起来的道德理念、道德准则、道德行为的总和,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它通过呈现道德事实,孕育道德价值,引领道德风尚,形成道德行为,提升办学品位。道德文化渗透于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道德文化建设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一、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意旨
道德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尤为关键。相对整个社会而言,学校是追慕崇高理想、坚守精神家园、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块净土。然而,随着社会急剧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多元文化、新潮思想不断碰撞,许多传统文化、传统道德都被抛诸脑后,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也面临考验。加之诚信问题痼疾难除、道德滑坡现象层出不穷,大多数师生所具有的健康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操、道德理想与社会的道德水准差距明显,导致不少师生在道德抉择时产生了困惑、迷惘甚至妥协的心理。特别是当前学校的内部升学压力与外部道德环境都对“立德育人”的办学宗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当前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
1.追慕崇高,传承文化
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对师生起着重要的道德引领作用。它通过对置身其中的道德个体进行熏陶和感染,培养崇高的道德理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孕育无私的道德关怀,形成公认的道德价值,实现高度的道德自觉,传承道德文化,建构和谐发展的德性校园。
2.凝聚人心,激发动力
学校道德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和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源自学校长期的文化积淀,表现为对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坚守,对一致认同的学校愿景和阶段目标的追求,对价值共同体的使命感、依赖感、自豪感和归宿感等。在这种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辐射下,师生个体与学校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众多个体的价值目标汇合成学校的共同目标,师生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爱护学校,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爆发自我实现的动力。
3.约束行为,协调关系
学校道德文化对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跟“硬制度”不同,它在潜移默化和道德内省中作用于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促使道德主体形成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群体心理,引发道德情感的共鸣。学校道德文化的价值还在于可以协调学校不同人员之间的关系,促使他们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中实现最佳配合,使各主体之间和谐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辐射影响,教化社会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一个学生背后都至少联结着一个家庭,以及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关注,导致学校道德文化的影响不仅仅止于学校,它会通过更多的媒介和渠道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极其强烈的辐射作用。历史上,学校道德文化对社会政治、文化、法制、宗教以及艺术产生影响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具有社会影响和辐射力的学校道德文化,应当承担起教化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二、对当前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反思
尽管“德育为首”“文化育人”的倡导由来已久,“成才先成人”的观念也已深入人心,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开展也可谓大张旗鼓,但由于理念引导、办学环境等内外因的束缚,这项工作的推进普遍存在盲区,值得关注和反思,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1.“以德治校”还是“制度治校”
当前,部分学校片面强调“制度治校”,对管理主义的迷信导致学校道德文化建设中对“以德治校”方略的误解和弱化。
学校规章制度固然不可或缺,但单纯的“制度治校”属于行政权威型管理模式。随着学校管理研究的深入,“道德领导”已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得到认可,“以德治校”的现实意义日益彰显。
学校的规章、制度主要体现了管理者意志,而学校道德文化则体现着学校中绝大多数师生的意愿和心理需求。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维护着学校的秩序,规范师生的行为。规章制度注重公正性和原则性,而学校道德文化更注重合理性和细节性。前者主要依靠管理者的权威性,强制实现其规范和制约目标。因此,规章制度的制定、公布和执行常常在发现了新的管理漏洞之后,往往滞后于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需求。而学校道德行为的实施,依靠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的制约和道德目标的引导,师生的道德意识在具体的行为发生之前已经形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学校的育人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也在优化调整,导致学校管理的诸多领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空白点,管理制度的滞后性是一种正常现象。而当学校发展需要新的道德规则时,学校舆论导向能够比较迅速地找到结合点。道德规范的产生与调适相对及时,道德规则有时可以暂时弥补规章制度的空白和缺陷,调整全校师生的行为。可见,“以德治校”是“制度之校”的有效补充。
2.“着眼未来”还是“为了当下”
学校是学生获得道德发展的主要场所。要想取得良好的德教效果,学校本身必须是道德的,在教育教学、课程安排、教师行为等各个方面也必须是道德的,必须将道德示范和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所有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过程中。但由于受到社会功利性的影响,当前校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非道德现状。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部分家长对名牌大学的需求与学校教育体制的不健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考试成绩成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分数至上必然导致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束,无法容忍学生的任何违纪行为,束缚学生的天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
在应试教育下,不少学校道德教育简化成了只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只要不违反学习纪律,不影响学习时间等,学校的规章制度多以规训、限制为主,学校的日常活动全无道德教育的氛围。道德教育沦为给学生提供一些抽象、虚空的道德偶像和脱离实际的道德目标,旨在培养只會盲从的学生。学校无暇为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提供道德思考、道德辨析的环境,更遑论耐心帮助学生澄清道德实践中的困惑,剥夺了学生道德成长的权力。
其次,由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不少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客观上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考量,各项工作都为此服务,学生成了盈利的工具,学校成为制造工业产品的流水线,完全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使命。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学校必然会甄别哪些学生对实现学校的利益最大。为了抢生源、创效益,刻意强化竞争,有的学校甚至奉行丛林法则,学校管理与道德良知相冲突,陷入了严重的道德困境。
3.“理念引领”还是“随机而行”
学校道德文化建设需要在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道德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才能生成、定型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学校道德文化理念是师生在长期工作和学习中形成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风貌的体现,它涵盖办学理念、共同愿景、文化特色等方面,体现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是学校道德文化的核心部分。
当前,不少农村或边远学校道德文化理念欠缺,或者模糊混乱,应付检查时临时急就;有的学校一任校长一个理念,随意性强,缺乏连续性。理念缺失导致道德文化建设千校一面,缺少个性和特色。明确学校道德文化理念,建设愿景清晰的道德共同体,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三、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践行
1.培育道德场域,打造化育之所
学生的道德养成受到教育过程所发生的场域影响,道德场域既是一种物理环境,也包括相关连的许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德育场域具有“场”的一般属性——物质形态的校园文化环境,还包括精神文化元素,如道德文化理念、学校文化传统、办学目标、校训等。道德文化建设通过精神和物质层面的道德文化辐射,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并化育学生,两者缺一不可。
首先,确立学校的道德文化理念和目标,这是培育学校优秀道德文化的前提。应结合本校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办学优势、环境条件等因素,通过研究、讨论、提炼,建立切合学校发展需要,得到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道德价值理念和目标。这样才能进一步细化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育人特色等,再通过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活动安排、教学研讨、课程设置等全方位地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引领所有人共同实现学校价值目标。
其次,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营造学校道德文化氛围首先要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必须以人为本,真正培育一种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氛围。师生整洁得体的仪容仪表,谦和优雅的言谈举止、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共同体都是营造学校道德文化氛围的载体。应积极开展文娱、社会实践等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读书、征文、演讲、辩论、各类报告会等形式营造富有文化气息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优良的道德文化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同化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
再次,打造校园物型课程。校园道德文化氛围的营造,也表现在物质文化上,诸如庄重典雅的建筑物、繁茂葱郁的花草树木、整洁明亮的教室、精美别致的雕塑、异彩纷呈的宣传栏、校史馆、纪念馆等,这些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载体,能给师生带来道德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也直接彰显着学校的品位,影响着道德文化的构建。
2着眼学生发展,优化德育过程
道德文化建设是出发点和归宿,应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因此,要避免对学生不合理的压制、束缚、歧视,尊重学生的一切基本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合理需求,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见解,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的参与、判断、表达的自由。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发挥,应通过对话、协商、合作和讨论的德育机制,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道德情境,预设两难的道德矛盾,开展深度的道德辨析,丰富道德体验,引导学生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作出正确的道德抉择。“校园文化除了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集体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规范外,还允许学生在对各种价值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选择,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最大程度地达到道德认同。”[1]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有深度与厚度,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机械的灌输。
3.融通文化遗产,促进内涵提升
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选材应该广纳百川,兼容并蓄,汲取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文化遗产,都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这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传承华夏文明,培育文化自信,是学校的重要使命。尤其要汲取传统道德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和观念。如天下为公的道德价值观,《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样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观,既是历朝历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的心声,也成为全世界一切先进文化共同的价值观。又如,仁爱和谐的思想。《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论语·学而》云:“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倡导人们和睦相处,以礼节己。再如自强不息道德人格。《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弘扬了奋发图强、追求高尚道德理想的精神。这些对于当前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之,学校道德文化建设是一件复杂、艰巨、极其重要的工程。只有统合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针对面临的问题,思考破解办法,才能逐渐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道德文化。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