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撬动”小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支点”

2019-03-12 22:39谢凡陈锁明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创新教师发展小学教育

谢凡 陈锁明

摘要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旨在探讨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战略,描画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蓝图。从大会的分享对话、思想交锋中撷取三个聚焦点进行探讨。一是重新审视小学教育的育人价值,小学校长需对接新时代的教育价值观,提升办学格局;二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需厘清相关问题,实现从课程形态到课程内容、评价的全方位变革,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的人生“跑道”;三是教师成长需关注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关注幸福感的真实获得。

关键词小学教育;改革开放40年;教育创新;课程变革;教师发展;小学校长大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01-0042-04

2018年11月15~16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学会、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第五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代表,围绕“新时代—小学教育的创新与展望”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此次小学校长大会,对于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基础教育的新定位新使命,探讨未来小学教育的发展战略,描画小学教育改革创新的时代蓝图,都极富意义。大会对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建设、学校信息技术建设等领域的改革与创新都给予了充分关注。笔者仅从会议的诸多分享对话、思想交锋中撷取几个聚焦点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带来些许思考和启示。

一、如何对接新时代的学校教育价值观?

在这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国家对卓越人才的渴求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这也对担负优秀人才培养重任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那么,基础教育如何更好地为优秀人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的小学教育,又该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戰?

1. 审视育人价值:小学阶段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其一,把握“基础”,为儿童的人生发展打牢根基。小学教育对儿童的后续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为此,广东省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指出,要从对每个孩子终身发展负责和对国家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每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性;要把握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趋势,预见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未来社会合格人才甚至优秀人才的成长奠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陈锁明博士也提出,教育创新首先要牢记基础教育“育人”的价值与使命;小学教育的基础性责任,是夯实学生学习力的基础、健康的基础、做人的基础、走向社会的基础。

其二,直面未来,让创新成为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科技的迅猛发展不仅撬开了学校围墙,打开了教育边界,而且正深入影响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北京市正泽学校校长李烈提出,在以互联、开放、创新为特点的信息化时代,社会需要更具综合素养、创新精神、个性魅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教育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瑞典科学家托马斯(Tomas H?kfelt)教授在分享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时,总结了什么样的人才更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即一要有知识,二要有聪明的头脑,三是必须好奇,四是注意细节。这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小学教育中鼓励孩子创造创新的重要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胡中锋教授也提醒小学校长们,小学生正处于高好奇心和尝试性阶段,这也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教师、学校和家庭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塑型期”内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探究能力,为以后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其三,“五育并举”,培养具有完整生命价值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论述,既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引领,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向目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吕玉刚司长指出,当前中小学要强化“五育并举”的意识,深化教学改革,把学生的全面培养落在实处。李烈也提出,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生的培养问题,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的生命价值,培养真正的“人”。

2. 提升办学格局:小学校长如何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面对时代挑战,小学校长们如何提升办学格局,扎根小学校、探索大教育,就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其一,以专业性提升办学品质。校长是学校的旗帜和灵魂,更是学校的舵手和向导。为此,吴颖民提醒校长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学校改革发展的“方向盘”;要有足够的定力,能够排除各种干扰,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要始终保持勤奋好学、勇于超越的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迎接新挑战。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的尤卡·阿拉法(Jukka Alava)教授指出,校长需要直面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与素质要求,反思教学和领导工作,进行领导力变革,使学校领导走向专业化,因为“没有良好的领导就没有重大的教育发展和变革”。

有不少校长也直面当前小学教育改革创新中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校长李红莲认为,校长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品质提升。即校长应该通过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通过深入研究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充足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让教师能够呈现智慧、发现崇高并且寻找到幸福。这些都体现着校长的专业水准。

其二,以系统思维推动学校整体变革。面对时代的契机与挑战,学校管理者更需要多一些全局的审视、创新的勇气和清静的坚守。李烈建议学校管理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系统思考学校教育教学变革,不仅仅是局部的小修小补,更是在时代大潮的引领下,系统地反思学校办学理念、课程与教学、管理方式等方方面面的问题,推动学校组织的整体优化与系统改进。

一些校长在经验分享中,也呈现了学校从办学目标和育人理念出发,对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等要素的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例如:55年的坚守,让“英雄教育”成为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永不褪色的特色标签;在新的发展时期,学校又通过“英雄教育课程”及其评价体系的系统设计,以及对“英雄教育的现代价值”的重新审视,实现了英雄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二、如何让课程延伸为学生全面成长的“跑道”?

当前,很多中小学结合自己的理念追求和办学特色,正在探索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如何推动学校从课程形态到课程内容、评价的全方位变革,为每一个学生设计适合的人生“跑道”,便成为校长们极为关注的聚焦点。

1. 课程设计是否体现综合化、系统性?

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中,有很多只是随意组装的“大拼盘”,仅仅是学校对外展示的课程“成果”,不仅缺乏系统性、科学性,而且在实施中存在“两张皮”现象。

玉臣教育咨询机构总经理朱晓宇梳理了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缺乏顶层设计的“口号式课改”;第二类是“热情式课改”,即把课程改革等同于校本课程建设,不断做加法,但缺乏系统设计;第三类是浅尝辄止的“绕道式课改”,即重视课程顶层设计,课程建设与育人目标能够衔接,具备一定的课程整合意识,既做加法也做减法,但尚未触及国家核心课程;第四类是校本化引领综合改革,即全面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并通过课改引领与之相匹配的物理空间、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的升级与变革。

对此,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高峡指出,小学阶段的课程形态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学校应首先明确课程价值观,基于育人的视角整体建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坚定目标,一以贯之,不折腾,不急于求成;要控制数量,循序渐进,内容的整合要关注有效性。与此同时,还要聚焦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课程的有效落地。

大家普遍认识到,新时代需要更加融合的课程观,要摒弃课程建设中的碎片化、随意性,以系统性、综合化思维整体设计课程。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体现着“万物互联”的特性,具有突出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因此学校应通过更加丰富多元的科目设置、更加均衡的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突破学习方式的界限,实现课程的整体变革,从而使学生在多样化的真实情境中提升综合素养、习得关键能力。

2. 如何因地、因时、因人创生课程?

清晰的课程体系构建,不仅体现着学校和教师的课程创生力,而且能够使学校立足课程,系统规划并实现整体改进。部分学校因地制宜的课程创新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

其一,从建设“课程”走向建设“课程群”。很多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行课程整合与重构,形成了属于“这一所”学校的课程系统。比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在20年生本教育探索的基础上,基于“向着太阳,自立远行”的课程理念,形成了七彩生本自立课程。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基于“民主教育,五彩童年”的办学思想,构建了包括传统文化课程、修身健体课程、科技创新课程、安全教育课程、励行润德课程的“多彩课程”体系。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基于“做栋梁,立世界”的办学理念描绘课程图景,整体设计了包括三大主题、六大类群的“栋梁课程”。

其二,将地域文化衍生为课程特色。还有一些学校尝试引入浓厚的地域文化开设校本课程,在浸润与传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深度挖掘其丰富内涵与人文精神,以此推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比如:地处“苏绣之乡”的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镇湖实验小学的苏绣艺术课程、天津市西青区实验小学的年画特色课程都是典型代表。

其三,基于“综合化”思维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比如: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在实施“共享课程”的过程中提出“连贯一体”的思路,即每类课程与其他类课程并不是截然分立,而是综合设计、合力培养,同时每一类课程又涉及多种能力的培养,由此构成一种“全方位课程”,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校本落地。重庆市巴蜀小学依托“基础学力、生活实践、潜能开发”三类课程,打造了“学力、活力、潜力”的律动学生评价体系,并在课程实施中构建起与三个领域相匹配的小、中、大课堂一体化育人模式,使学生走向完整丰富的学校生活。

3. 课程建设应该回到儿童本身

课程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校长们认为,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原点应该立足于服务学生,旨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质;课程无论怎样改革和创新,都应回到儿童本身,成为儿童生命成长最需要的养分。

李红莲校长提出,课程应该作为发现儿童的手段,还应该成为儿童自我发现的载体,成为儿童获得快乐的渠道和儿童可持续幸福的源泉。因此,北京市房山区良乡第四小学充分利用自然教育的优势,以小学六年为一个周期,专门开发了农耕课程;开设了几乎涵盖所有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老家”课程,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舒展生命。天津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实践也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照。学校在实施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建构了“互动链”生命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良性传动的教学链条上调动生命潜能,走向“人的生命发展”。

三、如何让教师拥有真实的“幸福感”?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师的生命状态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影响重大,教师有光,才能更好地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如何让教师在岗位上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感,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也是备受校长们关注的话题。

1. 在实现职业价值中体验人生幸福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永胜通过“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表彰的两位教师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新时代好老师的模样,生动阐述了教师职业的责任与担当。这两个案例的主人公都是乡村教师,主题词都是“坚守”。但是在他們的坚守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蜡烛般的燃烧与奉献,更多的是在成就他人、彰显为人师者的职业价值的过程中,对自我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叶澜曾说过,教师在学生面前呈现的是其全部的人格,而不只是“专业”。因此,教师的发展也应该是“全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专业发展。正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李雪峰老师所感悟的,“只有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成长”。为此,刘永胜建议通过探索新的管理机制,减轻教师的负担,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改进教师评价方式,创设教师发展的关键事件,让教师体验到自我的价值感和职业的幸福感。

当下,已有越来越多的校长认识到价值引领对于教师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尝试建立起多样化、可选择的专业发展机制,让教师真正实现专业自主与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与专业价值的统一。唯如此,教师才能以更加饱满的情怀关照校园里的生命,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亦能滋养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让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绽放更加多彩的生命样态,由此也实现自我的价值追寻,体会到为人师者的人生幸福。

2. 在教学研究中耕种职业幸福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对教育工作保持一种长久而深刻的热爱?如何引领教师告别倦怠,走出重复性教学体验?如何带领教师突破职业发展瓶颈,在教学改进中提升职业价值和人生品位?“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应该是破解此类问题的有效路径,但这也是当下中小学教师的一大软肋。

可喜的是,有不少学校正在探索“让教师在研究中实现专业发展”的多样途径。比如: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中心小学开展了“乐享阳光”“德高身正”“三项育人”“提升内功”系列校本研修活动,其中“三项育人”即通过自录自评、作业评语、课堂评价三项内容,引导教师定期开展交流研讨,促使教师在教育研究与行动改进中转变思维方式、提升教书育人能力。上海市长宁区江苏路第五小学则是将教师培训与教师发展作为一门教师课程来研究,实现了不同类教师的个性化成长。其中的必修课程包括关注师德与素养的“工匠精神与教师成长”课程,聚焦“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与命题研究,指向“实践与体验”的课堂教学大赛,旨在让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成长。北京市大兴区张京娴小学数学工作室则是通过名师工作室的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研修模式,让教师通过“立足课堂+专题研究=专业成长”的研究公式,在行动上“脚踏实地”、思想上“仰望星空”,在研究中体验更深层次的职业幸福。

猜你喜欢
教育创新教师发展小学教育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析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教育理念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