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3000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对于开颅手术的方式来说,传统的开颅手术是最常采用的,然而,这种开颅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使患者身体局部出现不适现象,除此之外,有些患者的手术切口处还可能出现脑脊液流出等现象[1]。
2013年4月-2018年4月收治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患者81例,男58例,女23例;按随机原则,并根据临床使用的开颅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去除骨瓣的开颅手术,试验组采用按层次解剖肌肉、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的开颅手术。这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前都没有糖尿病等病史,他们都是首次发病,把两组患者的病情分Ⅰ、Ⅱ、Ⅲ3种,对他们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择期手术,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开颅手术的方式则是保留骨瓣,择取乙状窦后部位作为开颅手术的入路。这两种开颅手术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嘱患者呈侧卧位,最高点为乳突内侧缘,枕鳞部呈水平。自乳突后方的2 cm发际线内做S型切口,长度约7 cm左右。随后按解剖层次进行肌肉分离,分离皮下组织,显露第1层肌肉并分离,主要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显露第2层肌肉并分离,主要有头半棘肌、头上斜肌、留置肌岛。最后显露第3层肌肉并分离,主要包括头下斜肌等。随后行骨瓣处理,以星点外下0.8 cm、颞鳞-顶乳缝后下1 cm点为钻孔点进行钻孔以暴露乙状窦。手术完毕后水密性缝合硬脑膜,最后对肌肉进行逐层缝合,消灭肌肉死腔。在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手术时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去除骨瓣且不分层次纵向切开头部所有层次的肌肉行开颅手术,术后清洁与缝合方式同研究组。
观察指标: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
统计学方法: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并用t检验方法对这两组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计算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对于开颅手术来说,有传统去除骨瓣的方法和新型按层次解剖肌肉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两种方式。传统开颅手术是纵向解剖切开头部所有层次的肌肉,把颅内骨质去除,这种开颅手术方法是最常规的开颅手术法,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开颅手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难度低、操作简便是这种开颅手术方法的优点,缺点是患者手术后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而且并发症也比较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为了改善这些问题,临床上采用了新型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且按照解剖层次进行肌肉分离,以此来进行微血管减压术。此术式开颅效率高,可以较好改善传统开颅手术方法,并且,采用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方法时可以有效保护脑组织等其他脑部位,不会使原有的解剖肌肉结构受到影响,从而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临床开始以乙状窦后区作为手术入路,来为患者进行微血管解压。区别于传统开颅术,乙状窦后路术可以保证手术视野的充分暴露,良好的术野可以减少对血管神经的损伤。并且,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将患者的肌肉和后颅窝进行了分层解剖与骨瓣保留,颅骨、胸锁乳突肌的原有解剖结构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在术后可以实现骨窗的有效复位,故可以发挥出保护脑组织的重要作用[3]。所以,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术既有保护脑组织的优点,也有手术难度大的缺点。新方法虽然稍微延长了开颅的时间,但这可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加以改善。但是,按层次解剖肌肉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手术总体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试验组按层次分离肌肉患者当中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患者有皮下积液及皮下血肿的发生,虽然相比对照组明显下降,具体原因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社会功能 躯体功能 角色功能 认知功能对照组 治疗前 66.3±5.1 63.2±3.5 64.1±4.2 64.3±3.1治疗后a 74.2±4.8 71.2±3.3 71.6±3.8 74.3±3.5研究组 治疗前 67.1±4.6 62.2±4.3 63.9±4.8 62.9±4.2治疗后ab 80.5±4.8 80.3±3.8 81.5±5.1 80.6±4.8
综上所述,采用按层次解剖肌肉保留骨瓣乙状窦后入路的开颅手术在微血管减压术中有更好的作用效果。就术后并发症来讲,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这种手术方法更有利于在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