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8000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云南保山
脑血管疾病是因多种诱因导致的脑部血管病变的统称,更是目前危及居民身心健康的一类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特别是在社会压力骤增的情况下,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罹患率更是显著攀升,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残疾,若未对其予以有效救治,则还会引起死亡[1]。对此,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观察神经介入疗法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总结如下。
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划分A组50例,B组50例。A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0~66岁,平均(46.3±1.88)岁。B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0~65岁,平均(45.5±1.08)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A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施行口服给药,前者剂量100 mg/d,后者日剂量75 mg/d,且在持续给药3个月的前提下,改为阿司匹林维持给药,剂量也为100 mg/d。若患者表现为颅内动脉瘤,则应执行开颅术救治[2]。B组:做好术前准备工作,例如保证患者大小便处于排空状态,常规备皮,且施行局部麻醉,对腹股沟处予以消毒;于腹股沟1~2 cm处,施行动脉搏动穿刺,再通过对穿刺点的按压,置入直导丝和导管,且逐步将导引管置入患者椎动脉、颈动脉,融合微导管的使用,直接作用于病灶点;依据造影剂的使用,对病灶点予以多方位检查,且施行有效的对症处理,例如注药、栓塞和扩张等;待各项操作结束时,止血包扎,同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文数据加以汇总处理。即±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执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执行χ2检验。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情况比较[n(%)]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A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2.00%,B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0%,即两组患者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脑血管疾病是由脑血管出血、血栓或破裂等现象引起的疾病,还可称为脑血管意外,患者多面临肢体瘫痪或意识障碍等不良反应。若患者存在以下症状,则可能存在脑血管疾病,例如突发口眼歪斜、说话不清且吐字困难、走路不稳等,因脑血管供血障碍导致运动神经功能异常;面、舌、唇、肢体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麻木,因供血障碍引起脑部感觉功能逐渐丧失,意识障碍、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或短暂性意识丧失,全身性疲乏无力、心悸、胸闷或呕吐等。一旦患者存在上述现象,则应叮嘱患者卧床静养,禁止精神紧张,必要情况下应立即就医,但就医时应处于平卧状态[4]。神经介入疗法作为微创救治技术,包含股静脉插管、股动脉插管两种方式,可借助对血管的直接作用,达到颈部、颅内等部位血管疾病救治的目的,且以效果佳、创伤小和恢复快的特点,在脑血管疾病救治中具有良好前景。和药物保守救治相比,神经介入疗法不良反应率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动脉溶栓过程中,可通过对患者血管的直接疏通效果,挽救脑梗死引起的各项危害,具有适用范围广、治疗效果佳的优势,但不可在深度昏迷、脏器功能损伤患者中予以使用[5]。
依本文数据可知,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6.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2.00%,B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10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在脑血管疾病患者救治中,神经介入疗法能够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改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