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干预对其心理情绪状态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9-03-12 10:36:32单欣刚刘爽王瑞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负面依从性

单欣刚 刘爽 王瑞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人年龄升高,慢性病如冠心病等发生率与日俱增,且老年群体发生冠心病时病情进展较快,风险性较高,需要及早对其抢救并予以高质量护理。有研究表明由于冠心病病情凶猛,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在突发急病的影响下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1〕。负面情绪与治疗依从性不佳对冠心病患者预后形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所以需要对冠心病患者开展高质量的护理工作〔2〕。为此,本研究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心理护理辅助治疗,旨在为利用心理护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消除负面情绪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收治的9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94例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本研究。纳入标准:①年龄均>60岁;②患者均符合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患者;②其余严重脏器疾病者;③认知功能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首先针对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7例采取心理护理辅助治疗,男26例,女21例,年龄60.8~76.8〔平均(64.72±3.75)〕岁,对照组47例采取常规护理,男25例,女22例,年龄61.2~77.4〔平均(65.42±3.84)〕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心理特点分析与心理护理方法

1.2.194例患者心理特点分析 针对纳入研究的94例患者进行研究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针对患者的住院期间心理状态进行总结,总结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特点如下:①以紧张、恐惧为主的患者共有43例,患者均为发病较急,并且患者病情较重,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突然发病的影响下导致患者难以承受,最终出现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②以悲观及失望为主的患者共有21例,此类患者均有较长病程,病情迁延难愈,长期受心绞痛等疾病所影响,在冠心病反复发作的影响下对疾病治愈失去信心。患者年龄较高,同年龄段的朋友相继去世,子女多不在身边,缺少故交知己,社交面越来越窄,在患者子女多已成家立业等影响下加重患者的不幸感。③以焦虑及抑郁为主的患者共有30例,此类患者主要进入老年阶段的空巢期。此类患者生理不适越来越多,并且知晓冠心病的治疗较为困难,大多数患者认为无法获得彻底治愈,在病程迁延下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通过常规健康宣教等使患者知晓疾病的危害性与具体发病机制,对患者进行用药护理以及其余常规治疗护理,在上述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①认知性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的首要目标是使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疾病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真诚的、耐心地对待患者。针对临床患者的不同情况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首先予以良好的服务质量使患者抱有积极的心态,以亲切温和及热情的服务态度进行人文关怀,加强冠心病相关用药知识以及疾病知识指导。利用温和的态度、耐心的指导消除患者对冠心病所产生的恐惧。利用温和的语言向老年患者表达亲切问候,消除患者的孤独感,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护士详细为患者介绍病情及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交谈中分析并总结患者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为深入心理护理提供依据。②实施深入性心理护理:针对以紧张、恐惧为主的患者或者焦急、忧虑为主的患者等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工作。首先可根据患者病情迁延难愈等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进行沟通安抚,通过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尽量消除患者对冠心病的恐惧感,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然后使患者建立其对抗疾病的信心。针对患者孤独、忧虑等心理特点酌情将积极正性心理情绪患者安排在同一病区以达到消除恐惧心理、提升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通过病友积极情绪相互促进,借助心理健康患者的正能量情绪进行良性暗示,保持病区静怡、整洁,为患者更好的入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患者情绪稳定以及处理各种复杂情绪。在为患者消除负面情绪的基础上,可通过适度播放轻音乐舒缓情绪,消除患者心理上的担忧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③通过构建维系情感支持系统对冠心病老年患者实施指导性心理护理。具体内容包括患者用药指导、深呼吸等放松情绪指导以及患者睡眠知识指导。睡眠知识指导包括嘱咐患者闭目平卧以加快睡眠,放松身心,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以此改善焦虑等负面情绪。构建维系情感支持系统为患者提供放松情绪等渠道,深入心理护理与情感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特别在部分病患因子女多不在身边、老友去世等影响下,心理情绪变化复杂,应对患者进行安慰以及关怀。针对病程较长而产生绝望、抑郁等情绪者讲解相关用药注意事项与治疗效果,避免病患情绪无助引起的危害,让患者从病情迁延难愈、老友相继去世等引起的不良情绪中脱离。

1.3观察指标 ①统计94例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完全依从为治疗中严格执行用药计划、配合护理人员检查与执行相关护理措等。一般依从为偶尔不规范执行用药计划,大部分情况下可配合护理人员检查与执行相关护理措。治疗不依从为不配合用药,绝望、焦虑等负性心理未得到改善,完全不配合护理人员检查与执行相关护理措。②护理后3个月对患者行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3〕、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4〕、SCL-90自评量表〔5〕进行调查,以此对患者的情绪量表、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等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及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n(%),n=47〕

2.2两组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SCL-90自评量表评分对比 观察组SCL-90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评分对比分,n=47)

表3 两组SCL-90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分,n=47)

表4 两组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分,n=47)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冠心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5〕。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和心室的长期压力。在病理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不仅严重威胁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样给老年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在冠心病、空巢期等个性化因素的影响下,患者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且由于老年患者对疾病和安全的认识具有局限性,往往会在社会因素等影响下消极面对治疗,因此将心理护理干预纳入老年冠心病的综合治疗有利于降低治疗中的负面影响〔6〕。冠心病造成的痛苦及空巢期等心理负担会对老年患者脑部神经活动产生负面影响,主要心理特点包括由不同因素引起的悲观及失望、焦虑及抑郁、紧张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状态会对人体生理方面造成不良影响,长时间的不良心理情绪状态会造成人体生理功能减弱,对与老年人群而言,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睡眠不良、治疗依从性不佳等。采用心理护理可降低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避免焦虑、抑郁及惊恐等造成的生理变化〔7,8〕。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心理护理介入,患者的心理状态及负面情绪均得到了明显改善,心理学家罗森博格曾经概括了个人或社会群体的情感、认知等是由神经及内分泌反应、情感与语言反应、外显行为等构成的,其内在结构中的情感与认知是介于刺激及反应中间的因素,在给予个人及社会群体适当的刺激后可以改变人的情感及认知,刺激是一种独立变量,心理护理是一种干预性较强的正向因素,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9~11〕。本研究结果说明采用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消除患者受病情产生的痛苦、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消除患者睡眠质量欠佳的影响也有积极意义,证实心理护理是一种辅助治疗价值非常突出的护理措施。此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的实施可使促进睡眠质量提高,对防止老年患者精神疲劳及降低睡眠质量不佳影响有重要作用。陈金荣等〔12〕研究也表示心理护理通过评价冠心病患者情绪状态并寻找不良情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予以指导性心理护理、深入性护理等诸多措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与睡眠质量进行改善,有利于患者树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负面依从性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44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能源(2018年8期)2018-09-21 07:57:22
远离负面情绪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