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首先应牢固树立与课堂教学技能相关的教学理念,如导入、提问、板书、课堂组织、结束等教学技能。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大致要经历理解——内化——生成——外化四个过程,其中,理解是起点;内化是基础;生成是关键;外化是终端,四个过程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课堂教学技能
作者简介:郑杰,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山西 临汾 04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01-0081-03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要想真正出实效,还是需要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进行真实情境的实际教学,使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
一、理解是起点
理解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所謂理解,就是认识主体借助概念,通过分析、比较、概括以及联想、直觉等逻辑或非逻辑的思维方式,以领会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教学理念要走向教学行为,首先要对课堂教学技能有一定的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1. 对导入技能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导入是指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采取一定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课上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导入语的基本要求有:注重启发性、蕴含知识性、突出趣味性、融入情感性、富有灵活性、体现精练性等。导入的基本类型有:解题式导入、趣味式导入、激疑式导入、故事式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歌曲式导入、引述式导入、悬念式导入、演示式导入、描绘式导入等。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起学生注意,促进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明确方向,建立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重点是什么。
2. 对提问技能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首先,明确课堂提问技能的概念,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要求学生思考作答,以及师生相互问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次,问点的确定要抓住关键词;抓住文本中心句;抓住文章重、难点;寻找教学内容的可比因素设问。再次,提问的类型主要有:顺向问与逆向问、求同问与求异问、直接问与曲折问、单一问与连续问、常速问与快速问等。最后,提问的要求:①目的明确,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②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③系统性——形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问题链;④难易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文化素质、智力发展水平来确定难易程度;⑤面向全体,既保证学困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又能让优秀者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⑥语言表述要有效,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具有规范性、生动性、恰当性(语气)、节奏感;⑦激发兴趣,触及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
3. 对板书技能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板书就是教师的微型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主要借助黑板或多媒体呈现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方式。现代板书既可以用黑板呈现,也可以通过屏幕来呈现。板书的类型主要有:提要式板书、线索式板书、联系式板书、点睛式板书、列表式板书、图像示意式板书等。板书的要求:书写规范,讲求示范性;层次分明,讲求条理性;重点突出,讲求鲜明性;重视合作,讲求生成性;形式多样,讲求趣味性。
4. 对课堂组织技能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一系列组织管理和调控措施,运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营造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教学行为。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有:控制教学目标、维护课堂纪律、调节学习气氛、调控教学过程等。教师课堂组织的手段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用目光和眼神组织教学、用情感组织教学、用言语组织教学等。课堂组织中常用的方法有:正面提醒法、安排工作法、提问警示法、个别谈话法、无言制止法、转移注意法、借机发挥法、幽默诙谐法等。
5. 对结尾技能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结尾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归纳、总结、转化、创新、实践等方式收束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活动。完美的结尾不仅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知识的讲解将在这个环节中得到归纳、总结和提升,同时还要延伸拓展到新知。结束的类型有:归纳总结式、首尾呼应式、画龙点睛式、延伸拓展式、联系反馈式等。结束的要求:水到渠成,自然贴切;语言精练,中心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等。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掌握了课堂教学技能,理解了各个教学技能的相关教学理念,就能有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知识掌握程度,从而理解教学技能的理论内涵,这是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从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起点。
二、内化是基础
内化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认知延伸,它是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化,是个人将社会的价值观或行为规范认同并作为自己心理素质的一部分,是对抽象概念、规则的习得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将课堂教学技能的相关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信奉且愿意践行的思想观念,才能为后期走向教学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生成是关键
经过教学理念的内化为教学行为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教师将内化了的教学理念生成具体的做法,这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备课,为上课做准备,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分析、比较、筛选、设计等环节,生成最优化的教学活动方案。生成过程是为了探寻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内在结合点,将抽象的理念具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案。只有经过这一过程,教学理念才能真正走向教学行为。
四、外化是终端
外化是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终端环节,是教学理念付诸实践,接受教学实践检验的过程。外化就是把在观念中生成的教学活动方案形之于外,使教学理念真正走向教学行为。
以《荷塘月色》的教学为例:
导入设计:介绍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诗人、散文家,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很有散文天赋,代表作有《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于1927年作的名篇《荷塘月色》。有人将他的写景散文比为中国画中的工笔画,面面俱到,富丽典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你是如何体会的?
导入语蕴含知识性,体现精练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介绍作者直接导入,“你是如何体会的?”属于激疑式导入类型,明确方向,建立目标,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要掌握的重难点。
1.提问设计。
(1)理解1~3段:文章因情而起,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引出去荷塘,在这种心情观照下,集中描写荷塘月色夜景之前,景有什么特点呢?
(2)优美的诵读和美丽的画面已经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相信大家已经体会到了美。那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美景的是哪几段文字?(明确:4~6段)
(3)欣赏4~6段:作者在“心里颇不宁静”之时到月下荷塘寻静,居然找到了宁静,那么,月下的荷塘到底有些什么景物能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平静下来?
(4)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荷塘月色的?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提问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是抓住文章重难点来确定问点的,文章的重难点是: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学会鉴赏写景抒情散文,学会揣摩语言。符合提问目的明确,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的要求。从问题1到问题4体现提问的系统性,形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的问题链。
2. 板书设计。
板书的类型是点睛式板书,用最准确、最关键的语词点明文章最重要、最关键的核心所在。这种板书就像课文的钥匙,能起到一语道破的作用,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有条理性、鲜明性。
3. 结束设计。
(1)结束语。文章景物描写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素淡之美。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同时,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写作手法,启发读者联想,使画面的色彩淡中有浓,寓灵巧、靈动、灵秀于朴素之中,把学生引入如诗如画的境界。该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虽然在主体部分集中笔墨写景,但这些景都是为抒发感情服务的,是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景语”“情语”浑然天成,情景交融。
(2)课后作业。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同本文作比较阅读,然后写一篇小短文。
这一结束的类型属于归纳总结式,结束部分进行教学总结,有利于学生及时归纳、整理所学内容,促使知识系统化。结束部分的设计起到了对本文进行归纳、总结和提升的作用,且课后作业的设置起到了延伸拓展的作用。结束设计建立在整堂课的内容之上,与前面的教学内容衔接自然,且中心明确,符合水到渠成,自然贴切,中心突出的结束要求。
课堂教学技能的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要经历理解、内化、生成、外化四个过程,语文教师只有理解课堂教学技能的相关教学理念,并将之内化为自己信奉且愿意践行的思想观念,之后在理解、内化基础上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最后外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际教学。教学理念走向教学行为的四个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 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内隐机制[J].教育研究,2013,(8).
[2] 段作章,卢艳春.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机制研究:进展与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57-61.
[3] 段作章.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过程分析——基于发生学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2,(4).
[4] 张丽敏.课改,你准备了什么[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6).
[5] 张瑞萍.如诗如画 妙不可言——《荷塘月色》写景赏析[J].考试(教研),2010,(3).
[6] 李庆华,张景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训练模式重构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
[7] 张超.读要抓住关键,写需顺乎情理——浅议高中语文读写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6).
[8] 鄢朝方.朗读——语文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手段[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责任编辑 范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