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9-03-11 02:47林玉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4期
关键词:入院脑梗死实验组

林玉苹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在脑血管发病率中约占80%,具有发病快、治疗周期长等特点。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的标准化护理方式, 循证医学作为基础, 根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 为同类疾病患者制定科学与规范的护理流程方案[1],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以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26例, 女23例, 平均年龄(65.2±3.7)岁, 平均病程(25.7±3.8)h, 平均住院时间(22.9±3.3)d。实验组患者中男24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64.3±4.7)岁, 平均病程(26.3±3.9)h, 平均住院时间(22.7±2.7)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头颅影像学显示大面积脑梗死伴随脑出血;②头颅影像学显示颅内占位;③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的脑梗死患者;②患者除脑梗死外无其他重大疾病;③自主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与家属;④患者没有相关的家族遗传病史。

1.4 排除标准 ①对临床药物有过敏反应;②免疫系统障碍患者;③本次研究前15 d内接受影响本次临床结果的相关药物或者物理治疗。

1.5 护理方法

1.5.1 实验组 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 包括:①参考相关资料, 结合本院护理工作具体内容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②患者入院第1天, 向患者与家属介绍住院环境、主治医生及病房的各项制度;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并随时观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教育。③患者入院第2天, 协助患者完成入院相关检查,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④患者入院第3天, 对进食障碍患者进行鼻饲管并告知注意事项, 根据患者心理情况给予疏导。⑤患者入院第4~7天, 加强基础护理, 做好并发症预防, 指导患者适当运动。⑥患者入院第8~16天, 指导患者遵循医嘱用药,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拔除导尿管与鼻饲管,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及吞咽功能训练。⑦患者入院第17~22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 做好出院前疾病健康教育及家庭康复训练方法。

1.5.2 观察组 患者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入院宣教、健康教育、基础护理等。

1.6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6.1 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 包括进食、洗澡、穿衣、修饰、行走等10个项目, 分值为0~100分,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越高。

1.6.2 运动功能水平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定, 每项功能分值为0~2分, 各项评分相加, 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水平越高。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比 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61.89±13.21);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53.61±7.29)分, 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比 ( ±s)

表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对比 ( ±s)

注:与观察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Barthel指数实验组 48 61.89±13.21a观察组 49 53.61±7.29 t 3.8324 P<0.05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比 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FMA评分为(37.48±12.51)分, 观察组患者FMA评分为(31.81±12.42)分;实验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比 ( ±s, 分)

表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比 ( ±s, 分)

注:与观察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FMA评分实验组 48 37.48±12.51a观察组 49 31.81±12.42 t 2.2399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以脑血栓为基础的动脉粥样硬化, 又称脑梗塞。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 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做到早期治疗, 在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 6~8 h内可进行适当的血管内干预, 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5]。脑梗死恢复期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尿路感染、肺栓塞及吞咽进食困难而导致的营养不良, 所以在治疗后6个月内是神经恢复的最好时期, 同时脑梗死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上的治疗也有助于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脑梗死患者大多是老年人, 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组织损伤, 引发患者痴呆症状, 脑梗死痴呆患者伴有一定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痴呆程度越严重, 动脉硬化就会越高[6]。患者初期认知功能障碍较轻, 但随着病情的发展, 神经功能障碍会越来越高,患者生活能力也随之变差, 意识也会逐渐模糊。

临床护理路径是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的一种针对性的护理模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61.89±13.21), 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为(53.61±7.29);实验组患者Barthel指数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实验组患者FMA评分为(36.48±12.51)分, 观察组患者FMA评分为(31.81±12.42)分;实验组患者FMA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了医护人员按照护理路径对患者进行计划性的护理与康复训练,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能够使患者对疾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预防了患者因不良习惯而导致疾病的复发。临床护理路径也严格规划了护理人员的行为, 有效避免了护理工作中的疏忽, 对各项治疗检查进行了合理安排, 减少了护患纠纷,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 恢复患者运动能力, 促进患者康复, 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干预的满意度。

猜你喜欢
入院脑梗死实验组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入院教育指南(2021年版)》解读
遮光处理对微藻繁殖及其水质指标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全膝置换术后再入院可以预防吗?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