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2019-03-08 02:50雷璇
西部论丛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辅导员培养

雷璇

摘 要: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主要任务是管理学生日常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代,社会对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学生塑造健康灵魂,辅导员能够良好的管理和教育学生,都要求辅导员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本文就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辅导员人文素养做简要探讨,指出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现状,并且提出培养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培养;措施

辅导员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和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的管理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质量直接受到辅导员人文素养水平的影响。并且,高职院校建设良好学风、培育优秀人才都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目前,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同时,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修养、气质、人格人文等方面的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是人的综合素养的体现。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是指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性格、思想、思维、道德等方面的修养与气质。主要体现为:工作富有责任感,坚持服务育人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掌握学生的成长规律,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在教育工作中坚持人性化原则;人文知识以及人文底蕴深厚等。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掌握人文方式、遵循人文精神、具备人文知识是他们形成良好人文素养的重要前提。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绝大部分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具有知识结构新、思维活跃、学历层次高、工作积极性高等优點,但是,也有部分辅导员的工作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辅导员体现出了知识认知度低、知识面狭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差的问题。其次,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缺少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哲学等知识,特别是非师范毕业的辅导员,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性学习不足,且缺乏知识更新意识,较多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没有及时的制定自我的提升和学习计划。最后,部分辅导员严重缺乏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科研能力以及科研意识,无法及时发现和总结学生的新问题,导致错过教育时机,学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并且长期累积,使得后期教育工作越来越难。除了上述三点问题,部分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还体现出了如人文知识缺乏、人文技能薄弱等较为严重的问题。

三、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在校学生的生活质量、学校政治思想工作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会受到辅导员人文素养水平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思想政治素质以及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重要。并且,人文素养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与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对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培养并且科学有效的开展培养工作。

(一)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育人的需要

辅导员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他们能够有效育人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作风、理念、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个人修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心智正处于慢慢成熟的阶段,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辅导员对他们各方面的影响尤其深刻。辅导员日常的言行、工作态度、思想品质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造成间接或者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辅导员只有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才能带动学生往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接触事物的方式更加便捷并且渠道通畅。高职院校辅导员在面对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视野开阔的学生时要积极寻找与学生之间的共同语言,通过自我良好的人文素养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有效管理学生的技巧,调试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2]。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才能获得理想的成果。

(二)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传统的一个单位干到底的人事制度不复存在。社会对于专于一门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低,而技能全面、知识渊博、素质水平高的全面型人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社会要求人才精英不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能力与知识的累积和储备,例如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公关能力、文字能力等。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升,然而现实却不尽人意。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从而导致普遍的毕业生有技术却缺乏素养,完全无法适应现如今的市场需求。面对竞争力越来越大的人才市场,高职院校学生已慢慢意识到了发展个人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后能否稳定发展与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高低息息相关。

(三)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拓展个人素质的需要

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是一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最终成果。现如今,在高职院校建设辅导员队伍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一点是辅导员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不够高,能力和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从而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即使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历在快速提升,但是由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性以及忙于琐碎事务,导致他们在开展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能力和精力都比较弱。这样的问题阻碍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刻不容缓。

四、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的工作具有系统性需要长期的实践与累积,学校的领导、辅导员都要积极参与到建设工作中。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念的转换,尊重人才、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知识,倡导全面发展。

(一)高职院校校领导要注重对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领导高度重视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职院校进行对辅导员人文素养进行考核的目的是建设优秀的辅导员队伍,培养政治工作人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学校需要统一思想认识,使辅导员为参加人文素养的考核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工作。第二,高职院校领导要注重建设辅导员队伍,积极开展辅导员的培养、培训以及管理工作,要求辅导员不仅仅具有专业的业务能力、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養,通过人文素养的考核选拔保证辅导员人才的质量。第三,学校要建立健全对辅导员的选拔机制,严格要求,人文素养不符合标准的辅导员绝不允许上岗工作。

(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

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等众多方面,所以辅导员的行为以及思想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辅导员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不可忽视,只有辅导员自身具备正确的思想政治认知,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水平与政治理论水平,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持优良的工作作风,才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培养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如今,有较多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并且高职院校没有及时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较多高职院校辅导员还没有意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常常把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体;其次,因为辅导员的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在进行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时,辅导员要投入较多时间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导致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压力无法有效释放和解决。辅导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他们的教育工作极其重要。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辅导员心理的深远影响。辅导员要想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保证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性格良好、性情稳定、意志力坚强都是辅导员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5]。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摆正位置、把握言行、及时调整心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学生,在工作中不仅仅要积极乐观、充满热情,还要正大光明、豁达大度。

(四)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培训

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管理和培养机制,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纳入辅导员培养,并且有计划的进行辅导员培训工作。在培训过程中,学校领导要充分结合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和职能发展水平以确定具体培训内容,例如辅导员自我意识的完善、兴趣爱好的培养、对辅导员工作的正确认识、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培养等,并且学校可以多给予辅导员学习培训的机会,也可以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座谈会和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培训。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工作。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不仅仅需要学校建立健全培养和管理机制,还要辅导员转变自身的观念,强化对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度。随着市场对人才的人文素养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辅导员提升自我人文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是现如今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席丙堯,卢兴谭.浅论理工科院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养[J].农家参谋,2018(08):241.

[2]刘思岐,李茹冰,刘潇潇,刘思彤.高职院校辅导员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及途径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5):2-3.

[3]肖燕.高职院校辅导员人文素质提升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3):136-137.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辅导员培养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