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李欣娜
(1.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市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风疹疫苗在儿童等低龄人群中广泛应用,风疹发病年龄出现后移趋势,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学生逐渐成为风疹发病的主要人群[1]。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虽然近年来学校卫生环境和保健水平有所提高,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明显减少,但多种危害未成年人健康的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的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却呈明显上升态势。预防与控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各级教育、卫生部门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2]。2017年,兰州市某高校发生一起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对其发生原因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今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卫生部颁布的《风疹诊断标准》(WS297—2008)[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捕捉法检测麻疹和风疹IgM抗体(试剂购自珠海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该校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为全日制公立大专院校,共37个班级,在校生1 822人(男生1 020人,女生802人),教职员工426人。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报告疑似风疹病例18例,其中确诊14例(实验室诊断10例,临床诊断4例),排除4例,罹患率为0.77%。事件波及10个班级,10个学生宿舍。14例风疹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疹(100%,14/14),发热(85.71%,12/14),咳嗽(64.28%,9/14),结膜炎(35.71%,5/14),耳后淋巴结肿大(42.86%,6/14)。
2.2.1 疫情发现及报告 2017年5月23日,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高校校医报告,在校生中发现6例出疹性病例。接到报告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立即对6例出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临床症状怀疑为风疹疫情,在安排学校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建议发病学生尽快到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检测诊断及对症治疗。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6例发病学生中血清学检测风疹IgM抗体阳性5例,IgM抗体阴性1例,医院对确诊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并按要求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显示,5月23—28日该校共出现风疹病例10例,达到以学校为单位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进行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
2.2.2 首发病例 某男,1997年出生,该校2015级造价6班学生,2017年5月19日发热伴出疹,5月20日自行回老家,在临洮某综合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疹”,服用抗病毒药物并在家休息两天后返校上课。
2.2.3 三间分布(1)时间分布。首例发病时间5月19日,末例发病时间6月9日,发病高峰5月23日,发病6例,占总病例数的42.86%(6/14),见图1。(2)班级分布。此次疫情病例分布较分散,共10个班级(4个班级分别有2例,6个班级分别有1例)。(3)年龄和性别分布。年龄19~22岁,其中19岁3例,20岁3例,21岁4例,22岁4例。男生8例,罹患率0.78%(8/1 020),女生6例,罹患率0.75%(6/802),罹患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13,P>0.05)。
图1 兰州市某高校风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间分布
2.2.4 免疫史 14例病例中5例无免疫史,9例免疫史不详。
2.2.5 实验室检测及病例诊断 对18例疑似病例进行血清标本病原学检测,检测结果为10例风疹IgM抗体阳性,为实验室确诊病例,8例风疹IgM抗体阴性,其中4例因临床症状典型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明确接触史而确定为临床确诊病例,4例排除(2例诊断为过敏性皮疹,1例诊断为药物疹,1例诊断为荨麻疹)。
自2008年含风疹成分疫苗被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低龄人群得到了有效免疫保护,但2008年之前出生的人群,包括大中专院校及中小学学生风疹疫苗接种率低(风疹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而且近年来未开展过大范围的风疹类疫苗接种,存在大量易感人群,这是本次疫情的主要原因[3]。
风疹主要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传染期长,发病前7天和发病后5天均有传染性,防控难度大。由于高校人员密集、活动场所集中且人员流动频繁,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病例很可能造成暴发流行,甚至发展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七里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安排学校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1)加强晨检及因病缺课调查,发现发热出疹疑似病例立即送至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病原学检测及对症治疗,待痊愈(至少在发病后5天)后方可返校上课。(2)将有发病学生的班级、宿舍及同楼层学生作为重点人群,在知情、自愿、自费的基础上安排应急接种。(3)开设风疹防控知识讲座,开展卫生大扫除,重点地区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保持教室、宿舍通风。
(1)高校新生入学时均进行健康体检,但未进行疫苗接种证查验,某些疫苗漏种学生未能及时补种,使易感人群数量增多,埋下疫情暴发隐患。(2)首例病例发病第二天在老家县级综合医院就诊,诊断为“病毒疹”;5月23日也曾有两名发热出疹学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前自行到兰州市某综合医院就诊,诊断为“发热出疹”“病毒疹”。首诊医生未能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报告。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临床医生缺乏传染病诊断和报告意识,对集体单位出现出疹性疾病病例未引起警惕和重视,仅采取个体化对症治疗,未做进一步鉴别诊断;另一方面可能是个别医生为减少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后需开展疑似传染病病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检测等工作,对可疑传染病未能进行明确诊断和及时报告。(3)部分学生因课业负担重,怕影响上课及考试,在症状稍缓解但未达到隔离期限时,便自行返校上课和参加考试,致使疫情防控时间延长。
(1)在新生入学体检时开展接种证查验工作,对来自偏远地区或疫苗漏种较多、免疫史不详的新生,开展针对性疫苗补种。针对中小学、大中专院校学生风疹疫苗接种率低的问题,建议卫生和教育部门配合,在自愿自费的原则下开展风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形成有效免疫屏障,减少易感人群,为今后学校疫情防控打下坚实基础。(2)加强临床医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知识培训,提高其传染病诊断能力和法定传染病报告意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3)提高高校师生传染病防控意识,针对学校多发传染病、季节性传染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制定高校传染病疫情应对方案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升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