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段青,谢波
1.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江西 赣州 341000;3.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低分子肝素主要用于血管栓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可显著抑郁静脉血栓形成和动脉血栓形成。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据临床治疗实践显示,其优势明显,具有较长的作用时间,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在皮下注射过程中,由于按压方式、注射部位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比如皮下出血、硬结、疼痛等,严重者还会导致局部组织坏死情况发生,也会导致患者不良情绪发生,比如紧张、恐惧等,对患者康复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皮下注射过程中强化护理干预极为重要。本研究对集束化护理方案的开展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分析对象选择于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患者50例,抽签分组方法进行分组分析,25例对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开展的患者纳入实验组,该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平均为(51.46±4.25)岁,年龄区间45~75岁,16例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9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25例对常规护理方案进行开展的患者纳入对照组,该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3:12,年龄平均为(52.08±4.18)岁,年龄区间45~75岁,17例为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8例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统计学分析两组基本信息,差异性不大,与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不相符合(P>0.05),可比性提升明显。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经检查,活化凝血酶时间和血小板情况正常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固时间均为正常的患者;对本研究自愿参与,对知情同意书进行签订的患者。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者;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疾病患者;对本研究无法全程配合患者;出血症状;存在瘢痕和炎症;腹部皮肤异常颜色;血小板水平异常患者。
1.3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用药于腹部,垂直进针于脐周5cm位置,用药对皮下注射进行实施,慢慢推注药液,拔针要快速,对棉签进行应用实施按压[1]。实验组患者则对集束化护理方案进行开展,具体护理方案为:对低分子肝素实施皮下注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对集束化护理小组进行建立;对有关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产生不良反应的国内外文献进行详细查阅,并对相应的处理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对护理方案进行制定。在患者皮下注射之前,要将准备工作做好,告知患者注射前要排空膀胱,指导患者处于屈膝仰卧位体位,腹部要保证充分的放松;在选择注射部位时,一般为脐与腋前线外三分之一处,保证注射左侧腹壁与右侧腹壁实现交替实施,注射间隔大约2cm;注射分子肝素现阶段剂型为预灌装整剂,为对准确剂量进行保证,在注射前排气要禁止;先提捏起腹部皮肤,进针角度要垂直;在低分子肝素注射之前,无需抽回血;与相关规定为依据推注低分子肝素,10s以上推注时间,完成推注之后,要有10s停留,再实施拔针;并对患者进行叮嘱,对棉签进行应用实施按压,大于10min按压时间;健康宣教要进行加强实施,对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详细告知,不得热敷、揉按注射区域,裤带要宽松,也不得实施理疗,防止毛细血管发生破裂情况发生于注射区域[2]。另外,要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心理干预,对患者注意力进行转移和分散,对注射疼痛进行缓解,将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对治疗效果进行改善[3]。
1.4 评价指标不良反应发生几率、患者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t检验。统计学意义存在判定以P<0.05为标准。
2.1 比对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实验组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和疼痛发生率均获得降低明显的效果,比对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P<0.05),见表1所示。
表1 两组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对结果[例(%)]
2.2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对,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获得提升明显的效果,比对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判定标准(P<0.05),见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对结果[例(%)]
在临床上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新型药物,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药物作用超出大约3倍。此药物具有较长的半衰期、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具有不用监测凝血时间的优势。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具有较高的药性和安全性,然而其抗凝作用较强,易发生不良反应,比如皮下出血等[4],在其皮下注射过程中护理干预意义重大。本研究开展的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其目的性和针对性较强,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对患者预后进行改。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会产生疼痛感,而为对患者疼痛进行缓解,需要患者、医生、护理人员相互配合,由于疼痛患者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比如抵触、恐惧、紧张等,对治疗配合度和依从性均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患者不适感较强[5]。因皮下注射导致的疼痛特性为多维度,不同注射部位、拔针过程中残留药液、患者存在紧张情绪等都会加剧患者疼痛感。因此,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的疼痛护理,对患者体位进行适当调整,以对患者疼痛感进行减轻。一般而言,在注射时指导患者处于屈膝平卧位体位,可对由于腹部呼吸导致皮下针尖滑动情况进行有效避免,以此对患者疼痛进行减轻[6]。并且,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在推注时,要对时间进行特别注意,以防损伤周围组织,对患者疼痛进行减轻。本研究设置10s推注时间,完成推注之后再实施10s停留,可对药液残留进行有效避免,防止刺激皮下组织而导致疼痛加剧。有效减少针尖损伤周围组织,对注射速度进行有效控制,合理科学设置用药时间,强化心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患者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树立战胜疾病和勇敢面对注射的信心,促进患者疼痛感减轻。临床相关研究表明[5],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时对腹部区域进行选择,与大腿外侧部位相比较,有较低的出血率,很多临床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在患者腹壁位置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对脐周5cm位置进行避开,可有效降低出血发生几率。本研究对脐外三分之一位置作为注射部位,该位置具有松弛的组织,皱褶容易形成,可有效预防皮下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获得100.00%患者的满意,同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得以降低,护理效果确切。
综上所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过程中实施集束化护理方案,可促进不良反应发生几率降低,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