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霞
(1.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2. 常州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新时代目标的战略部署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审时度势,在各领域有序推进改革,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在坚定不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在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的同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辟了新境界。人民立场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精神底色,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所谓人民立场,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站在维护和保障人民权益的立场上发现问题、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切实为人民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重要思想人民立场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以彰显人民情怀为政治底色,以代表人民利益为价值追求,以激发人民活力为实践依托。
人民情怀就是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夙夜奋斗为了人民。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个朴实而温暖的目标引领着全党走上了新时代为人民谋幸福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2014年,在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他将自己的执政理念概括为:“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又一次重申:“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习近平始终怀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努力把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他多次强调,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始终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23,民生关切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与实践的方方面面。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排除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是各方面利益的再平衡,必然要涉及各方面的敏感问题并关涉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习近平强调,对于那些“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考虑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及时深入了解群众诉求和实际生活情况,在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等各个环节都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人民情怀是根植于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深处的鲜明政治底色。他期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解决一系列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在回应现实发展问题的同时,更是回应了人民群众内心的期待,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本质上就是始终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人民立场,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终极价值是为民,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在谋划与设定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时,坚持以人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2]103。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必须认真倾听人民的诉求,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吁和热切期盼,尊重并认真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引领全党永远与人民心连心,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人民立场集中表现为不忘初心、顺应民心、了解和尊重民意、发掘和凝聚民智、实现人民共享。习近平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3]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在让改革发展成果共享上下功夫,不断改善民生,在具体事务中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权益,坚持人民群众是改革主体的价值选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生产力的解放、激发社会活力,在共建中把社会财富的蛋糕不断做大,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短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从而回应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公平意识、政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回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努力使当代中国的发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深化改革,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实践依托。只有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改革才能有其正当性和合理性;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克服各种阻力与障碍,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加行稳致远。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使改革本质上成为人民群众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与自我解放的事业,这既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又揭示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本色。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积蓄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4]40
在习近平眼里,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的源泉。习近平反复告诫全党,“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4]98,任何一项具体改革的顺利推进,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都要考虑能否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他强调,要善于激发人民活力,“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5]。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尊重人民主体意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统筹全局、协调力量、整合资源,集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6]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主动追求和奋力拼搏。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把握新时代改革的鲜明特征,顺应改革新要求,破解改革新难题,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其中贯彻始终的人民立场具有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人民性是其价值属性,时代性是其鲜明特质,实践性是其本质规定,发展性是其现实指向。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人民立场的人民性主要表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向度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明确了“为谁改革”“依靠谁改革”“用什么标准衡量改革”等问题。“为谁改革”,即坚持不懈地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新期盼。“依靠谁改革”,即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衡量改革成效的标准问题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对谁负责、为谁服务、让谁满意的问题。2016年2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用“两个是否”强调改革成效评价标准——“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两个是否”的改革评价标准是对“三个有利于”的新发展,始终坚持由人民群众评判,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普通群众,这彰显了党的宗旨意识,也是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不但要为人民服务,让群众出彩,更要为人民谋幸福,实实在在地增进人民福祉。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1]18。2018年3月,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运用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历史规律,深刻论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广大人民群众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必须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的双提升,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通过制度推动公平发展,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更好地保障改革成果共享。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以协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断彰显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人民性。
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基本方略。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改革开放,因此,当代中国的命运是由改革开放决定的。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认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问题需要去解决,只有立足于时代,才能真正有针对性地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才能吹响促进社会和谐的时代号角。善于把握大势,紧跟时代潮流,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的特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发展。今天的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不断迈开由大国走向强国的坚实步伐。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坚持人民立场,也要适应时代变化,做好各方面的平衡与协调,既要兼顾增强发展新动力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要兼顾解决发展实际问题与增进人民福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依据。当前,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由热衷加速度发展转而进入注重品质发展阶段。如果说邓小平时代的改革是为了改变封闭落后状况,解决“吃饱”的问题,那么,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裕的前提下,解决“美好生活”的问题。当前的改革重点,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发展效益,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上狠下功夫。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在这个新时代变得日益广泛与丰富,物质生活要求呈现出不断升级,而诸如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尊严感等精神需求,则瞬间多点爆发。可见,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精神文化、价值认同、美好环境、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新的需求与期盼。2018年7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继续推进改革,要把更多精力聚焦到重点难点问题上来,集中力量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7]。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人民立场,掌握时代特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养分,植根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他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关键一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这里不仅强调了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地位,更加强调了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人民立场实现的关键环节,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他主张,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坚持人民立场,突破以往僵化的体制机制的束缚,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把每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内生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引导群众人人投身改革,那么改革就会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就会不断取得进展与成果。
毫无疑问,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成就和伟大觉醒,源自于拥有伟大精神的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并实现着一次次的伟大飞跃。改革是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持之以恒地干下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8]31中国共产党要想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始终是改革实践的主体力量。“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9]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引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引导我们要在充分认识与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把解决问题的各项办法和举措逐一落在实处。做好民生工作,要有真心、耐心、信心,把一件一件群众最关切最揪心的事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生活随着国家的发展一年比一年更好。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走进新时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各种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性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人民立场的现实指向。习近平强调改革的意义,就是要把实实在在的利益带给老百姓,让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公平公正。全面深化改革本质的特征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蛋糕做大,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为了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切必要手段和途径,改革不平等、不充分、不公平现象,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资源和利益的进一步优化调整,为普通群众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推出更多民生工程、实施更多惠民举措,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
人民群众既是发展主体,也是发展目的。发展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期盼,从各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不再是生存意义上的,甚至不再局限于一般发展意义上,而是开始逐步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努力,并且开始要求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质,就是由片面追求GDP的经济全面发展走向追求生命质量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且是要满足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的需求,要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改革举措都要精准对接群众发展所需、基层百姓所盼、民心所向,要不断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享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2015年11月,江苏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新增了“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江苏民生共享战略是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人民立场落地生根的现实体现,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人民立场是其生成逻辑的原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习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悉心指导与关怀为强大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力创新,聚焦富民。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望,为江苏发展明确了新坐标,提供了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强富美高”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描绘的美好蓝图,是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的生动表达。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视察江苏,关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基层党建等方面的重要问题,这些都与江苏民生共享战略密切相关。2016年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积极回应时代关切,勇于破解发展难题,迈上新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把“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就是要把全省“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聚焦在“百姓富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上,在聚焦富民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百姓富,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工作、人均收入、社会保障、居住条件、医疗卫生服务、子女教育、环境等方面有更好保障,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大幅度提升。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从“补短板”着手,如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养老这些方面,不断解决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旨在提高广大百姓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就是要全面深化改革,拿出实招和举措,进一步扩大改革受益面,扎实推进民生工作。江苏在奋力推进“两个率先”新征程中,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把增进民生幸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幸福,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民生保障和改善的水平、托底保障工程的质量,也体现在困难群体的切身感受中。民生幸福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2011年,江苏就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提出了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等“六大体系”,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10]。多年来,江苏在大力实现“经济强”的同时,不断致力于“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通过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努力让经济大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高地”。
问题思维是共享发展的动力之源,在破解群众关心的痛点热点难点过程中推动发展前行。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具有解决江苏现实问题的鲜明指向,体现了江苏省委对发展问题和改革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江苏省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列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项民生实事清单”,用一年时间一件一件对标落实,然后,明年再根据情况,列出具有针对性的新清单,在每年度的民生清单落实中不断推进民生工作。2018年江苏十项民生实事清单,涉及当前江苏民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助老助残力度、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实施城乡清水工程、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这十项实事中,每一项都有具体指标、落实举措,干货满满,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民生实事清单”成为江苏推进民生幸福工程、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促进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长期以来,江苏始终把民生建设作为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江苏发展的永恒主题,致力于造福于民的实际行动从未停止过,从“富民强省”进而到“富民优先”,再升级为“普惠共享”,追求“不让一个人掉队”,全民共享全方位的建设成果。民生共享战略顺应了江苏发展理念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标志着今天的江苏正以强大的改革力量和务实的创新举措,把人民福祉摆在首要位置,并采取“制度化安排、系统化解决、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的方式全面改善和保障民生、实现普惠共享。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有力推进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总体目标的实现。
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更加注重从“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等方面着手。江苏实施民生共享战略,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即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即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即共同享有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具有内在关联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与质量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强调,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的是造福人民的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共建共治”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共享”找到了发展的落脚点,有利于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使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更可持续、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