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介词短语的变体类别及其功能*

2019-03-05 20:38:55
语言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题元介词短语

1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广东 广州 510665

提要 由介词或介词框架标记的条件题元,存在着“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三种变体。限制条件有表述具体行为事件和抽象事件之别,分别具有[+行为事件]和[+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用以规约述谓事件出现的背景;适时条件具有[+状态]和[+时点]的语义特征,用以表述述谓事件发生的适宜时机;倚变条件具有[+变化]和[+事件]的语义特征,它是述谓事件发生或变化的依据和参照体。正是这些不同的条件题元变体,决定了不同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的语义功能的差别。

1 引言

所谓“条件”是指一种句法语义成分,“是动作、心理经验、性状变化等的发生或出现所需要的条件(时机、机会、情况等)”(范晓2003:191);或者说,它是动作行为实施、性状变化或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前提。在句法结构中,这种条件语义成分一般需要介词予以介引,从而构成介词短语或介词框架,用作句法状语,生成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例如:

(1)a.体操馆里姑娘们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自由体操。(引自陈昌来和段佳佳2007,以下简称“陈例”)

b.趁她给我们斟茶、 拿烟的工夫,我仔细打量着这位已65岁的老人。(引自万莹2008,以下简称“万例”)

c.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引自范晓2003:191,以下简称“范例”)

其中,介词框架“在……下”中的“音乐的伴奏”和介词“趁”、“随着”介引的“她给我们斟茶、拿烟的工夫”、“社会的发展”,分别是“姑娘们”“练习自由体操”、“我仔细打量这位65岁的老人”、“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的背景和前提条件,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分别用作条件题元角色。

但是,例(1)中的“在”“趁”“随着”这几个介词,虽然同是介引或标记条件题元角色,彼此之间却是无法相互替换的。这一现象说明,这些不同介词所标记的条件题元,其语义是有差异的,条件题元之下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变体类别。因此,本文拟研讨如下几个问题:条件题元角色究竟存在哪些具体的变体,它们分别有何不同的本质特征;标记不同条件题元变体的介词各自有什么功能;不同的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又分别具有什么样的语义表达功能。

2 条件题元的变体类别

一般来说,“在……下”是专门用以标记条件题元角色的一种介词框架,用以标记条件题元的介词往往是“趁、趁着、乘、借、借着、就、就着”和“随、随着”等,前者我们称作“趁”类介词,后者则称作“随”类介词。它们所标记的条件题元虽然都是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所产生的背景和前提,但具体的功能则是有所差异的。

如例(1)a中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音乐的伴凑”表述了“练习自由体操”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限定的是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实施的背景,具有一定的“限制”功能,这种条件题元角色可称之为“限制条件”。与例(1)a不同,例(1)b中介词“趁”介引的“她给我们斟茶、拿烟的工夫”,其主旨不在于对其谓核“打量”这一行为实施背景的限定,而在于表述实施“打量” 行为的适宜时机,即这一条件是“我仔细打量这位65岁的老人”的适时机会,具有“适时”的表述功能,这种条件题元角色可称为“适时条件”。而例(1)c中介词“随着”介引的“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同前二者又有不同,它表述的是“起了变化”这一行为是伴随着它的变化而发生的,这种条件乃是动作行为发生或实施的依据和参照体,具有“倚变”的功能特征,可称作“倚变条件”。

因此,我们可将介词框架“在……下”和“趁”类介词、“随”类介词所标记的条件题元,依次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变体:“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

2.1 限制条件

所谓“限制条件”,是指它对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前提进行了规定,表明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是在这一背景和前提下实施或产生的。表述这种“限制条件”的句法标记是“在……下”这一介词框架,如例(1)a中“在……下”标记的“音乐的伴奏”,限定了“练习自由体操”实施的背景。

事实上,介词框架“在……下”所标记的限制条件之所以具有这种限定功能,主要是方位词“下”制约的结果。方位词“下”本意是表述具体方位的,指称的是某一具体参照物体下面的位置,在句法结构中用以对其动作行为进行限定。当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语义成分是具体事物时,“下”主要是限定该事物存在于或某动作行为发生于参照物体之下的方位。例如:

(2)a.他在床板下藏了两瓶陈年二锅头。

b.他们在明亮的月光下喃喃私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例(2)a、b句中,由于“床板”和“明亮的月光”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物,介词框架“在……下”用以表述“藏”“二锅头”和“喃喃私语”发生的方位。

然而,当介词框架“在……下”所标记的语义成分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抽象的事物时,“下”原本对方位的限定功能将会从具体的空间领域投射到抽象的物体上,抽象的事物则被隐喻为具体的空间事物,成为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由此,介词框架“在……下”原本对具体空间方位的限定被投射为对抽象事物的限定,表述谓核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与前提,从而使“在……下”表述一种限制条件(李文莉2004;冯莉2010)。例如:

(3)a.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引自冯莉2010)

b.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的差别并不是阶级的差别。(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724页)

例(3)a、b句中“极端恶劣的环境”和“社会主义制度”都表示抽象的事物,它们出现在介词框架“在……下”中,通过隐喻而投射为一种物体景象,其功能在于对后续行为事件发生的背景条件进行限制。

同样,当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是某种行为事件时,这一行为事件也通过隐喻而投射为一种物体景象,用以对后续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条件进行限定。例如:

(4)a.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下,灾区人民群众正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陈例)

b.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区主要领导大都参加了竞赛。(陈例)

例(4)“在……下”所标记的“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是“灾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背景和前提;“他们的带动”是“全区主要领导”“参加了竞赛”的前提。“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他们的带动”,这些以动词性词语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所表述的事件,在介词框架“在……下”的作用下,对其后续动作行为的发生条件进行了限定,都是一种限制条件。

2.2 适时条件

适时条件是由“趁”类介词标记的条件题元变体,是指实施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产生的适宜时机,或者说其动作行为实施或性状结果是在这一适宜的时机发生或产生的,如例(1)b,又如:

(5)a.趁着晴天抢收麦子。(引自徐纬地1984,以下称“徐例”)

b.他趁我不注意,又把我的衣服洗了。(徐例)

其中,介词“趁”或“趁着”介引的条件题元“晴天”“我不注意”,分别是“抢收麦子”“把我的衣服洗了”的适宜时机,即表述的是动作行为实施的适时条件。

这种适时条件的功能是由“趁”类介词制约的结果,据马贝加(1995)的考证,标记适时条件的典型介词“趁”原本是个动词,有“逐”、“追逐”之义,表示“自后及之”。例如:

(6)a.歌儿流唱声欲清,舞女趁节体自轻。(张率《白狞歌》)

b.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杜甫《重过何氏五首》)

当“趁”的宾语后又出现动词时,由于自然焦点的后移,“趁”则逐渐虚化成为介词,其“逐”“追逐”义虚化为“利用(时机)”义,即“趁机”(马贝加1995)。例如:

(7)a.自趁新年贺太平。(韩愈《同李二十八员外从裴相公野宿西界》)

b.人趁早凉行。(白居易《早发楚城降》)

现代汉语介词“趁”沿用了“趁机”的意义,当它与其介引的语义成分构成介词短语后,这一适宜的时机就成为后续动作行为发生或实施的适时条件,如例(5)。

2.3 倚变条件

“倚变条件”是由“随”类介词标记的语义成分,表述的是一种事物的变化,这一事物的变化是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发生或性状结果产生的依据和参照体,即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是依据这一事物的某种变化而发生或实现的。如例(1)c中介词“随着”介引的“社会的发展”,它表述的是社会形态的种种变化,这种种变化是“许多词的意义起了变化”的依据,“许多词的意义”之所以“起了变化”则是缘于“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倚变条件。又如:

(8)a.疾病的危险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加大。(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533页)

b.山地气温随着地势升高而明显降低。(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536页)

例(8)中,介词“随”或“随着”介引的“年龄的增大”、“地势升高”,分别是“疾病的危险性”“加大”、“山地气温”“降低”的倚变条件,这些行为事件都是依据这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的。

“随”类介词所介引的语义成分之所以成为倚变条件,也是由于介词制约的原因。就这类介词中典型的“随”而言,它原本是动词,有“跟从”义。例如:

(9)使者入,及众介随入。(《仪礼·聘礼》)

(10)迎之不见其手,隋之不见其后(“隋”同“随”)。(《老子·十四章》)

当其后出现动词性词语时,同样由于言语焦点的后移,“随”的动词性虚化,逐渐成为介词,其语义亦随之虚化,但却从本义中保留了“倚变”义——因为“跟随某人走路时,前人路线改变了,后人也得变,后人的路线是随着前人的路线而变化的……‘随’的这种介词用法汉代偶有之,魏晋南北朝后渐多”(马贝加1992)。例如:

(11)a.随俗为变。(《史记·扁鹊仓公传》)

b.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汉书·匈奴传》)

c.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晋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这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使“随”类介词成为标记倚变条件的一种句法标记,即所介引或标记的语义成分具有表述“倚变条件”的功能,其后续动作行为是依据这一倚变条件而发生或实施的,如例(8)。

3 条件题元的语义特征

总的来看,由介词框架“在……下”或由“趁”类介词、“随”类介词标记的条件题元,是述谓成分所述行为事件实施或性状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前提。但由于标记条件题元的介词框架或介词的不同,条件题元存在有“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三种变体。这些变体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各自语义功能的差别,同时也致使它们存在着不同的语义特征。

3.1 限制条件的语义特征

由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限制条件一般都是表述事件的,其中心语都是动词。例如:

(12)a.这就是在限制封建剥削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引自邓永红1998,以下简称“邓例”)

b.这是在执行毛主席和中央的正确战略方针下,全体同志艰苦奋斗所获得的辉煌胜利。(邓例)

c.半个月后在王校长操纵下,矛头明显转向我,气氛紧张得叫我天天犯心跳。(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其中,介词框架“在……下”所标记的“限制封建剥削”、“执行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正确战略方针”和“王校长操纵”,分别是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直接表述了一个事件。

需要说明的是,例(2)中的“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他们的带动”虽因“的”的作用而取消了动词的陈述功能,但却在这种偏正短语中提取了动作行为的结果,指称动作行为实施后所生成的事件。因此,这种由动词充当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均可删除结构助词“的”而恢复其陈述的功能。因此,我们认为由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这种限制条件具有[+行为事件]的语义特征。当然,这种具有[+行为事件]语义特征的限制条件是针对动词性词语或中心语是动词性词语的短语而言的,尽管这种动词性词语所表述的条件还有“致使条件”、“单纯条件”和“背景弱条件”(陈昌来和段佳佳2007)三种类别,但它们均具有[+行为事件]的语义特征。

当然,由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这种限制条件,有时并不用这种动词性词语来表述,而是用名词性词语进行表述(邓永红1998;权正容1995)。例如:

(13)a.从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看,一直存在着矛盾,思想不统一,行帮习气还比较严重,现在虽然在“左联”旗帜下团结起来,思想问题还不能很快解决。(引自权正容1995)

b.二排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下上了三号阵地。(邓例)

其中,介词框架“在……下”所标记的“‘左联’旗帜”和“敌人的猛烈炮火”都是指称具体事物的名词性词语,但它们在各自的句法结构中,都可以激活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动词从而表述一个事件,其真正的语义分别是“在‘左联’旗帜指引下团结起来”、“在敌人的猛烈炮火轰击下上了三号阵地”。因而,这些名词性词语所表述的实际对象仍然是一个事件,只不过表述这一事件的动作行为被隐含在句法结构中了。因此从句法表层看,这一纯粹的名词性词语所表述的对象具有“图像”的意味,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是在这一图像背景下发生和实施的(Goldberg 2007:24-26;沈家煊1994)。这种由纯粹的名词性词语表述的条件具有[+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又如:

(14)a.在这种情况下,要消灭黄维兵团要下很大决心的。(邓例)

b.他们在这种处境下才反思起他们的行为。(邓例)

c.在懵里懵懂的状态下她们上了两个“招工者”的卡车…… (邓例)

例(14)中,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条件题元也都是纯粹的名词性词语,且指称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这种抽象的事物,蕴涵的均是一个事件:“情况”一般是由某一事件构成的,“处境”折射的是人们的社会活动状况,也具有事件性,“状态”亦是某种事件发展变化的某一形貌。因而,尽管它们不容易激活一个具体的行为动词,但却因蕴涵有抽象的事件,表述的也是述谓成分的动作行为实施的一种背景图像,具有[+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

鉴此,我们认为介词框架“在……下”所标记的条件题元所表述的都是一种事件,只不过从句法表层看,它有直接表述事件和间接表述事件的差异;直接表述事件的条件题元具有[+行为事件]的语义特征,间接表述事件的条件题元则具有[+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不具备这些“事件”特征的成分不能进入“在……下”用作“限制条件”题元。例如:

(15)a.女青少年在鼓乐声中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教育部“爱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AHY)

b.在这样一个诗画般的环境里,“牛大队长”向我们谈开了他的“养牛经”,……(AHY)

c.代表们在充分肯定政府的三个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AHY)

其中,例(15)a、b介词框架中的成分,既没有蕴涵的事件,也没有隐含的动作行为,其功能主要是用以指称某一客体事物(“鼓乐声”/“这样一个诗画般的环境”)。例(15)c中,尽管介词框架标记的成分中存在着动词“肯定”,但它所表述的事件是限定中心语“基础”的,整个短语的功能并非表述事件而是指称抽象事物的。因此,这些介词框架“在……中/里/上”所标记的成分既无[+行为事件]语义特征,也无[+图像事件]语义特征,它们都不是“限制条件”题元,应划归为其他题元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介词框架所标记的成分具有“事件”语义特征,但仍不是“限制条件”题元角色。例如:

(16)a.“乌拉圭队在0∶3落后的逆境中拼力反击,……”(AHY)

b. 那一个个夏季的夜晚,我们都在欢快的交谈中度过,备觉相识恨晚。

例(16)a中介词框架标记的“……逆境”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状况,似乎也蕴涵有事件性,应该具有[+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例(16)b中的“欢快的交谈”则直接具有[+行为事件]特征,它们似乎都可以是“限制条件”题元角色。然而,限制条件题元的类别意义还要求这一题元角色必须是其述谓事件实施的前提背景,述谓事件乃是言语主体所要凸显的“图形”信息,“图形”以背景为参照而得以凸现,但却不能是背景信息的构成成分。而介词框架“在……中”,由于“中”的作用,使述谓事件“拼力反击”存在于“0∶3落后的逆境”之中,“度过”“那一个个夏季的夜晚”存在于“欢快的交谈”之中,“逆境”中包含着行为事件“拼力反击”,“欢快的交谈”中伴随着行为事件“度过……”,它们都不是纯粹的背景信息。因而, “在……中”所标记的这些成分也不是“限制条件”题元,将其划归为“际遇”题元角色更为合适。

3.2 适时条件的语义特征

“趁”类介词所标记或介引的适时条件,表述的是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其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则是这一事物在某一时点上呈现出某一状态时而发生或实施的。如例(5)中介词“趁”或“趁着”介引的“晴天”是天气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的一种状态、“我不注意”是“我”的注意力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出来的状态;这些不同的状态是其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发生或实施的适时条件。因此,这种适时条件表述的内容具有[+状态]的语义特征。

既然适时条件的这种[+状态]语义特征折射的是它所指称的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出来的情状,那么也可以说,正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上适时条件才呈现出了某种具体的状态,因此适时条件所指称的事物又同时存在着[+时点]的语义特征。如例(5)中介词“趁”或“趁着”所介引的“晴天”属天气范畴、“我不注意”属“我”的注意力范畴,这些不同范畴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则会具有不同的具体状态,“天气”有阴晴雨雪的不同状态,“注意力”有集中与分散、注意与不注意等状态,而“晴天”、“不注意”则是所属范畴事物在时间轴上某一时点的具体状态,因而它们都与某一时点相关(徐纬地1984),具有[+时点]的语义特征。也正因适时条件具有[+时点]语义特征,适时条件之后往往可以出现“时”、“时候”、“时机”、“机会”之类的时间词语,以凸显其时点的语义。如例(5)可作如下变化:

(17)a.趁着晴天抢收麦子。→ 趁着晴天的时候抢收麦子。

b.他趁我不注意,又把我的衣服洗了。→ 他趁我不注意时,又把我的衣服洗了。

相反,不具有[+状态]和[+时点]这两个语义特征的事物不能被“趁”类介词标记而用作适时条件,如“附中趁着师大的第二运动场开了春季运动会”、“小李趁领导的关心入了党”。前例中的“师大第二运动场”指称的事物既没有“状态”的语义特征,也没有“时点”的语义特征;后例中的“领导的关心”虽有“状态”存在,但却没有“时点”的语义特征,因而都不能成立。倘若将其说成“附中趁着师大的第二运动场空闲时开了春季运动会”、“小李趁领导关心他的时候入了党”,介词“趁着”和“趁”介引的成分则分别具有“空闲”和“关心”的“状态”,同时又有“时点”语义特征,就都可用作适时条件。

3.3 倚变条件的语义特征

“倚变条件”是由“随”类介词标记的题元角色,表述的是一种事物的变化,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是依据它的某种变化而发生的,因此这种倚变条件具有[+变化]的语义特征。如例(8)中介词“随”或“随着”介引的“年龄的增大”、“地势升高”,分别表述了“年龄”的变化和“地势”的变化,都具有[+变化]的语义特征。

事实上,能够发生变化的事物一定具有事件的性质,因为事物的变化即是一种运动,运动的事物则一定会形成一种事件,因此,凡是倚变条件亦当具有[+事件]的语义特征。如例(8)b中介词“随着”介引的主谓短语“地势升高”就直接表述了一个事件;而例(8)a中“随”介引的以动词为中心语的偏正短语“年龄的增大”,虽然不是对事件的直接陈述,但指称的却是由这一动作行为所生成的事件,因而也具有[+事件]的语义特征。

当然,我们也看到有些由“随”类介词所介引的倚变条件,既不是直接陈述事件或指称事件的谓词性词语,也不是中心语为动词的偏正短语,而是指称事物的名词性词语,好像并不具有[+事件]的语义特征,如例(18)中介词“随”或“随着”所介引的“风”、“大军”和“烟卷”。

(18)a.柳絮随风飘舞。(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532页)

b.大姐随大军南下了。(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532页)

c.他坐在炕沿上,又掏出支“黄狮子”来。随着烟卷,他带出一张破毛票儿来。(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第536页)

但实际上,“柳絮”的“飘舞”是“风吹拂”的结果,“大姐”的“南下”是跟随“大军南下”而实施的,“他带出一张破毛票儿来”是因“掏烟卷”而发生的,这些表述倚变条件的名词性词语在其句法结构中都可以激活一个相关的动词,从而表述一个事件。因此,例(18)可以作如下变化:

(19)a.柳絮随风飘舞。→ 柳絮随风吹拂而飘舞。

b.大姐随大军南下了。→ 大姐随大军南下而南下了。

c.……随着烟卷,他带出一张破毛票儿来。→ ……随着烟卷的掏出,他带出一张破毛票儿来。

因此,这种由名词性词语表述的倚变条件仍具有[+事件]的语义特征,只不过这种“事件”具有一定的间接性,表述事件的动词性词语在具体的句法结构中由于受到相关成分的制约而被隐含,在语言的表层则只出现相关的名词性词语。

可见,由“随”类介词所介引的倚变条件必须具有[+变化]和[+事件]两个语义特征,否则它无法用作倚变条件。如“他随五星红旗而成长”、“天气随着月亮变冷了”,在这些句法结构中,“五星红旗”和“月亮”无法激活一个与之匹配的动词,不能与之构成一个事件,更不存在什么变化,因而它们都不能成立。

4 条件题元蕴涵句的语义功能与条件题元的话语表达

4.1 条件题元蕴含句的语义功能

条件题元蕴涵句实际上就是一种构式。按照Goldberg(2007:31-37、65-78、95-97、105-107、115)有关构式语法理论的逻辑和陈满华(2014)对有关构式语法理论的介绍与认知,这一构式因其条件题元存在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三个变体,相应地也存在着三个下位构式。因此,条件题元蕴涵句这一构式具有多义性,且这一构式义同其三个下位构式义之间存在着“联接”关系,其上位构式的基本意义(或中心意义)可以辐射下位构式的引申意义,其下位构式的引申义是上位构式义的承继(陈满华2014)。

因此,从条件题元蕴涵句这一上位构式的语义功能看,其条件题元尽管存在着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三种不同的变体,但它们都是其述谓成分动作行为实施、性状变化或结果产生的背景与前提,这决定了条件题元蕴涵句的语义功能为“某主体在某种背景前提下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性状结果”。当然,这一语义功能由于三个条件变体的不同,所生成的具体下位构式的语义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限制条件介词框架蕴涵句中,介词框架“在……下”标记的条件题元具有[+行为事件]或[+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既可以直接指称一种行为事件,也可以间接指称一种相关的抽象事件,但不管是哪种事件,在介词框架“在……下”的作用下,均是述谓行为实施或性状结果实现的一种背景和前提。因此,限制条件介词框架蕴含句的语义功能为:在某一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下,某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性状结果。如例(2)a中“在……下”所标记的“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是影响和推动“灾区人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前提事件,“灾区人民正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局面的出现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这一行为实施的结果。例(4)a中“在……下”介引的“极端恶劣的环境”所激活的事件是“战士们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战士们”“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则是在这一背景事件中实施的。

在适时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中,“趁”类介词所标记的条件题元成分具有[+状态]和[+时点]的语义特征,所指称的事物或行为事件折射的是事物或事件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出来的情状。因此,适时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的语义功能为:在某一事物或事件呈现出某一情状时,某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性状结果。如例(5)a“趁”所介引的“晴天”是实施“收麦子”行为时“天气”所具有的一种情状,“收麦子”则是“天气”呈现出“晴天”情状时所实施的一种行为;例(5)b“趁”所标记的“我不注意”是“我的注意力”在一定时点上呈现出来的一种情状,整个句子表述的是:在我的注意力呈现出“不注意”状态时,“他”实施了“把我的衣服洗了”的行为。

在倚变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中,“随”类介词所介引的条件题元具有[+变化]和[+事件]的语义特征,所表述的总是一种事件的变化,这一事件的变化是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某种性状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前提。因此,倚变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的语义功能为:某一背景事件的变化,影响着某主体行为的实施或某种性状结果的产生。如例(8)a介词“随”所介引的“年龄的增大”,表述了“年龄”的变化,这一变化则影响着“疾病的危险性加大”;例(18)a“随”所介引的“风”,是指“风的吹拂”这一动态的变化事件,它影响和制约“柳絮飘舞”这个结果的产生。

可见,尽管条件题元蕴涵句的语义功能都是表述在一定的背景前提下某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性状结果,但因条件题元变体的不同,它们具体的语义功能则存在着一些差异:或表某一事件对主句所述行为结果的作用和影响,或表某一事物之某种情状的呈现对其行为结果发生的作用和影响,或表某一事件的变化对其行为结果的作用和影响。

4.2 条件题元的话语表达功能

表述条件题元的介词短语常常出现在行为主体与谓语成分之间的状语位置。从话题生成的角度看,这一位置通常可以容纳话题成分,尽管条件题元介词短语不一定能够用作话题, 但受这一句法位置的压制,它会获得一定的话题性,具有一定的显著性,因而它可以移位于句首,占据句首话题的位置(贾光茂2017;王寅2009),有时也可以后置于句末,生成一种倒装句。当其居于行为主体之后的句中状语位置时,因处在述题之中,表达的应是一个新信息,旨在陈述其主体实施某种行为或产生某种性状结果的背景信息。当这些条件题元出现在句首、用做句首状语(石毓智2001等)时,表达的则是一个已知信息,强调了这些条件题元所述背景信息的已然性,凸显了这一背景信息对其实施某种行为或产生某种性状结果的重要性。如例(4)a句中条件题元状语“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旨在陈述“战士们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具体环景条件。但若将例(4)a的语序转换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士们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句首条件题元状语“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表达的则是已然信息,凸显和强调了“战士们同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前提条件。继而,再将例(4)a转换为倒装句“战士们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句末的“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虽然仍具有新信息的特征,但却因其与主句在句法上存在着阻断性(语音上必有停顿)而不能成为表达的焦点信息,只能是对“战士们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这一事件实施环境条件的补充说明,具有追补的功能。

5 结语

条件介词短语所标记或介引的条件题元是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实施、性状变化或结果产生的背景和前提。根据其句法语义功能的不同,可以划分为“限制条件”、“适时条件”和“倚变条件”三个变体。限制条件题元角色由介词框架“在……下”标记,其功能在于对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或性状结果发生的背景前提进行规约,这种背景前提往往表述一种事件,既可以是具体的行为事件,也可以是抽象的事件,分别具有[+行为事件]和[+图像事件]的语义特征。适时条件题元由“趁”、“趁着”类介词介引,往往表述某一事物在某一时间点上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其功能在于规定述谓成分所述动作行为发生或实施的适宜时机,具有[+状态]和[+时点]两个语义特征。倚变条件题元由“随”、“随着”类介词介引,表述的总是一种事物的变化,这种事物的变化是其述谓行为实施、性状变化或结果实现的依据和参照体,具有[+变化]和[+事件]两个语义特征。

不同条件题元变体的语义特征决定了它们语义功能的不同,同时也导致了它们对不同介词的选择。反之,不同的介词也因其自身语义功能的不同而标记不同的条件题元变体,彼此间不能相互替换。

从条件题元蕴涵句的语义功能来看,它们都是表述在一定的背景前提下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性状发生了某种变化、产生了某种结果,但由于条件题元存在着三个不同的变体,且各自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它们分别存在着不同的语义功能:“限制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旨在表述“在某一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下,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结果”;“适时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旨在表述“在某一事物或事件呈现出某一情状时,主体实施了某一行为或产生了某种结果”;“倚变条件”介词短语蕴涵句旨在表述“某一背景事件的变化,影响着某主体之行为的实施或某种情状结果的产生”。

从条件题元蕴涵句的话语表达动能来看,随着条件题元出现的句法位置的不同,其语用意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出现于句中,用于陈述其动作行为实施或性状结果产生的背景信息;出现于句首,表述其背景信息的已然性,凸显其对动作行为实施或性状结果产生的重要性;出现于句末,用以对其行为事件发生或性状结果产生的背景信息的追补和说明。

猜你喜欢
题元介词短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中华诗词(2018年4期)2018-08-17 08:04:34
浅析题元理论
介词不能这样用
浅析题元理论
论配价、题元及句式
外语学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5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