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军
一国治理的有效性需要民意的支持,而获取民意支持不仅来自民众对现实社会的感知,还需要有效的政治传播。何为政治传播,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李元书认为,“政治传播就是由政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的政治信息的传递与处理的过程”。①李元书.政治体系中的信息沟通[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34。李宏与李民认为,“政治传播就是存在于政治行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以达到特定目的和取得特定效果为价值取向的、以符号和媒介为途径的使政治信息得以流动的过程”。②李宏,李民.传媒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32。在阐述政治传播效应时,不少学者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分析人们的心理认知能力,通过提高政治信息的可信性与吸引力以及实施多元化传播方式来提高政治传播的效果。荆学民在解释了何为政治效应的基础上提出政治传播是为政治服务的,最终是要实现政治合法性,并指出“政治效应是整个政治传播活动研究的落脚点”。③荆学民.政治传播效应的机理与基本内核[J].传播文化,2014,(10):12。以上论述表明在当代政治生活中政治传播对政党和政府推进政策顺利实施大有裨益。国内目前对政治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媒介中心和受众心理的分析,而对政治传播有效性以及将政治传播纳入国家政治发展议程的研究仍有待深入。从媒介变迁的现状而言,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诞生,包括报纸、电视以及广播等在内的传统政治传播媒介受到严峻挑战。就政治传播的最终效应而言应将传统与现代政治传播方式相融合,将党和国家的政治决策与信息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深入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陆地边疆地区人民悉知国家发展动态以及国家惠边政策,进而实现陆地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重要议题。然而,受地理环境、历史积淀与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边疆地区的发展显得比较滞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边疆地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加强经济社会建设,还需通过有效政治传播牢固边疆民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治与政治传播已经植根于包括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在内的各民族人民群众心中,成为人们普遍提及的日常话题。邵培仁认为,“政治及政治传播已经像空气一样渗透并充满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当代社会中,即使民生领域的问题也都会很快地从自己狭窄的地段中走出来,成为政治议题”。①邵培仁.政治传播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19。
首先,有效的政治传播有益于在遏制政治谣言之时获得边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整体而言,伴随经济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我国加大了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使得社会形态不断开放。在经济层面,市场经济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信息传播速度更为便捷。在制度层面我国不断推进法制化建设并坚持立法先行的原则。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3/c64094-25896724.html [EB/OL],2014-10-23/2019-02-05。在思想意识上,人们的思想认知呈现出多样性态势。在社会发生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正视并科学理性地对待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政治传播来消除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疑虑,获得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对党和国家政策的信任和支持,进而促进和推动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政治认同。张昆认为,“在政治系统中,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③张昆.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政治认同危机.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6/0328/c403421-28232353.html [EB/OL],2016-03-28/2019-02-05。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间的交流较以前更为频繁,获取与维护权利的意识日益高涨,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更强,获取外来思想的渠道更为便捷,这些都极易导致陆地边疆民众质疑国家和政府的权威。进入21 世纪以来,受诸多因素影响,边疆地区群体性事件不断涌现,政治谣言层出不穷,对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治理形成了冲击。以2008年西藏的“3.14”事件为例,该事件就是达赖分裂集团在国外势力的支持下在西藏、四川和甘肃等地区实施的暴力事件并对多家驻外机构实施了有预谋的暴力冲击。事件发生后,达赖集团罔顾事实大肆散布政治谣言。同时,美国、德国与英国等国家的媒体严重违背事实大肆攻击我国,抹黑我国政府和我国的政治进程。事件发生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举措抓捕肇事者以防止事态进一步蔓延,组织医疗队抢救受害者,并给予当地民众恰当的关怀和慰藉。同时,政府采取果断举措防止政治谣言肆虐,允许境外传媒机构进驻拉萨披露事件真相、澄清事实;政府在及时了解民众对该事件的心理认知后,不断揭露达赖集团的罪恶行径,稳定群众的情绪,不断传播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对肇事者给予公开审理,最终实现对“3.14”事件的妥善处理。由此可见,通过有效政治传播可以减少甚至消弭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心理上的负面政治体验,拉近与陆地边疆地区民众之间的情感距离,加强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政治认同,维护陆地边疆地区的稳定。
其次,有效的政治传播有益于推进边疆政策的顺利实施。在陆地边疆地区推进党和国家政策的有效实施,有效政治传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功能。然而政治传播需要相匹配的人文政策环境。人文政策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治传播的有效性,是有效政治传播的基础。政治传播的本质功能是对边疆地区涌现出来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回应,是在获取边疆地区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表明政府态度从而确定政府边疆政策的目标和方向。陆地边疆政策的顺利实施有赖于陆地边疆地区的政策对象对政策的理解、认知、支持与拥护,而这又取决于政策对象对政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对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要防止传播中的娱乐化和庸俗化,既要突出陆地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也要反映陆地边疆地区现实存在的困难。同时,政治传播必须高度重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防止因忽略文化宗教因素导致的摩擦和冲突,要根据边疆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形式的政治传播。比如,云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能听懂汉语,而西藏和新疆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听不懂汉语,这就使得在西藏与新疆边疆地区开展政治传播时要尽量使用当地民众熟悉的语言。通过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将国家的边疆政策潜移默化地植入边疆民众的意识中。要促进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最大程度地认同和支持政府的陆地边疆政策就需要政府通过有效政治传播,争取陆地边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提高陆地边疆民众对政策的满意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传播已经成为国家陆地边疆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势必成为主体的趋势。
再次,有效的政治传播有益于提升国家的边疆治理能力。就现实情况而言,我国陆地边疆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国家在治理陆地边疆地区时将民族政策视为边疆政策。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的内容与实施方式都应与时俱进。周平认为,“边疆治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但最根本的是边疆问题的状况。只有依据边疆问题的内容和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理方式,边疆治理才会奏效”。①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J].政治学研究,2008,(2):71。同时,我国陆地边疆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落后、民众生活贫困以及基础设施滞后的区域,这种现实催生了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渴望改变现状的思想。此时,国家若能及时获得陆地边疆民众改变现状的思想,通过有效政治传播对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呼吁给予积极回应,势必有利于加强边疆地区民众对国家治理边疆政策的认同和支持。有效政治传播有助于提升国家在陆地边疆地区的治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维护陆地边疆地区的稳定。邓小平曾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也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就也会失掉”。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84。就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复杂性而言,欲实现长期稳定,加强对思想舆论的引导和调控不仅才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还有益于为陆地边疆地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二是有益于加强国家对陆地边疆地区的社会管控能力。政治传播可以将国家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等以符合陆地边疆地区实际的方式渗透到民众的思想意识认知中,经过不断的洗礼和升华最终内化于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自觉意识中。同时,政治传播使得陆地边疆地区民众能及时了解到国家的边疆政策,有益于防止边疆地区民众思想异化,进而提升国家对陆地边疆地区多元思想的整合能力。三是有益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以及全球自由交往的藩篱被打破,曾经制约人们交流和往来的地理环境也可以被克服。在这种情形下,腐朽思想和极端思想也会跨越领土界限渗透到陆地边疆地区,异化陆地边疆民众的传统思想和正确价值认知。此时,就需要国家在对这些异化思想展开打击之时通过有效政治传播控制陆地边疆地区思想舆论高地,维护国家在陆地边疆地区的意识形态安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通讯工具的越发便捷,政治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伴随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径更为便利,一旦缺失有效的政治传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陆地边疆民众的认知错位,进而影响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在陆地边疆地区实现有效的政治传播面临着政治传播主体与传播方式多元化,边疆民众文化教育水平整体低下,政府在政治传播中的地位面临冲击等因素的制约,而政治传播主体与方式多元化是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传播行为主体的多元化。从广义上将,政治传播行为主体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两种类型,体制内的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政党、政府以及体现人民民主主权和国家意志的各级行政机构。体制外的政治传播主体就合法性而言主要指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下的各种民间行为体,主要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利益集团、民间精英等。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影响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政治传播的行为主体越发多元与复杂。
第一,资本驱动的盈利性组织的不断涉入。盈利性传媒组织传播信息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政治传播需要传播行为主体客观、科学且合理传播国家和政府的理念、政策以及法规等内容。盈利性组织在开展政治传播时为了获得传播的生动性、经济性就会有甄别或有取舍地开展政治传播,这种趋势长期蔓延会影响政治传播的有效性。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开放,盈利性传媒组织为了占领市场与争夺娱乐性舆论主动权,在传播信息时逐步走向娱乐化和媚俗化。“它着重于受众中存在的低级趣味的倾向、情结和要求的迎合,也即对受众低浅层次审美情趣乃至感官刺激的迁就,其传播的功利性和商业性往往很强。”①孙宜君.论中国电视传播中的媚俗现象及其治理[J].中国电视,2004(8):60。盈利性传媒组织在中国的诞生与发展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产物,对当前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有着深刻影响:一方面,盈利性传媒组织必须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即使是那些扮演政治化角色的盈利性传媒组织在陆地边疆地区开展政治传播时都必须保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就使得盈利性传媒组织的市场经济属性被强化;另一方面,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已经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有选择性地主动接受信息,他们对客观实际有着切身感知,能甄别吸取政治传播内容,这促使盈利性传媒组织欲图使自己在陆地边疆地区传播的信息获得良好反响就需要迎合受众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国盈利性传媒组织主要在娱乐信息、广告经营、刊发经营与经济新闻等领域进行重点传播而对党和政府政策的有效传播严重不足。
第二,特殊传媒组织的涉入。首先是国外势力集团支持的传媒组织。在我国境内受国外势力集团支持的传媒组织主要是通过在国外利益集团资金支持下干扰或曲解中国国家和政府在陆地边疆地区的边疆政策。这类组织在我国境内歪曲事实真相并宣传虚假信息,在对我国境内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插手后煽动民众制造群体性事件。例如,2016年我国成功捣毁一个长期受境外势力支持的以“中国维权紧急援助组”为名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非法组织。另一种是受势力集团支持的境外传媒组织。其次是受“三股势力”支持或影响的传媒组织。当政府主导的传媒组织在陆地边疆地区的传播效用减弱时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与暴力恐怖主义支持的传媒组织就会逐步渗透。宗教极端主义利用宗教的原教旨主义蛊惑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挑唆宗教与国家管理之间的矛盾。民族分裂主义利用西方的“民族自决”原则在陆地边疆地区开展民族分裂宣传活动。同时,暴力恐怖主义组织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播发恐怖主义者虐杀人质事件引起人们恐慌,利用宗教旗帜吸引边疆地区民众加入恐怖组织,利用暴力手段胁迫边疆民众从事恐怖主义活动。“三股势力”的合流不仅会填补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政治传播存在的“真空”也会极大削弱国家在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效能,危害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2.政治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政治传播载体难以适应新技术变革的需求,以网络技术变革为核心的政治传播新载体逐渐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电脑、手机等。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博客、微博、论坛、微信以及诸多社交网站等新传播载体与传播方式的出现不仅影响着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接受政治传播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他们认知国家治理边疆的能力。
在电子信息技术出现以前,人们主要通过口口相传、报刊、杂志与电视等传统的政治传播途径来获取国家治理陆地边疆地区的政策。当电子通讯技术诞生后,人们能利用电脑和手机并借助互联网来获取国家的政治传播信息。有效管控互联网则有利于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而网络管控的无效或者弱化则不利于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一些倒行逆施之人、“三股势力”、邪教集团与阴谋组织则会利用互联网在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散播不利于当地稳定的言论,在当地制造恐慌以及引发社会动荡。对互联网的监管不力则会使得网络上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大为降低,进而导致诸多不良信息甚至“垃圾信息”在陆地边疆地区散播。同时,过度自由地使用互联网则会导致国家主流价值观遭受侵蚀甚至被异化,使得利己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以及意识形态在陆地边疆地区弥漫,进而侵蚀陆地边疆地区人们的心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作为社交网络平台的博客与微博不仅成为普通人群了解和传播信息的载体,也成为政府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博客在诞生之初意欲成为人们网络互动的主要载体,但是随着诸多便捷传播载体的出现,博客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界。但是,有数据表明博客依然不温不火地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其关注度并未出现大规模下滑。②祝华新,单学刚.当前我国网络舆论载体和传播方式的新变化[J].理论导报,2012(1):5。包括学者与专家在内的精英知识分子与“大众知识分子”比较热衷于通过博客的形式来发布自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这自然也会吸引了一些受众。同时,微博作为简易化的博客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快捷。个人、商业机构甚至政府都可以借助微博平台来传播信息。隶属于国有传媒机构的微博平台对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而那些受受破坏陆地边疆地区稳定势力支持的传媒组织则会利用“微博直播”与“微博互动”等快捷方式在陆地边疆地区散播不和谐言论,影响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情绪。
论坛、社交网站与微信的兴起与发展。论坛作为电子信息的主要传播载体在传播信息方面比较系统、全面与深入。近年来,在博客与微博等信息传播载体的冲击下,论坛的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减但这并没有降低论坛的效用。世界经济论坛、国际政治论坛、联合国人权论坛等论坛在诸多方面发布的信息对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国情认知有着重大影响。同时,具有大众传播与个人交流特征的社交网站因其传播的私密性较强有时候会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对社交网站的监管缺失就会使得不利于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的言论在民众间的广泛传播。与此同时,随着交流平台的发展,微信映入世人眼帘。微信在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量较大、涉猎范围广,但是传播的信息质量值得商榷。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一旦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缺乏对微信上各种信息的甄别,一些淫秽信息或负面信息则会在陆地边疆地区弥漫。
客观而言,为实现陆地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政治传播不仅要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也要契合当地民众的现实需求。现实情况是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欲图通过学习和接受主流文化来摆脱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并逐步向城市流动本无可厚非,然长此以往会导致陆地边疆地区农村社会的逐步衰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条件的陆地边疆民众逐步向城市转移,导致陆地边疆地区甚至出现了“无人区”的情况。我们在推进陆地边疆地区教育的过程中,对边疆民众的主流文化教育渲染过多,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边疆地区民众的现实需求。其次,对陆地边疆地区的教育投入还有待提高。陆地边疆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主要体现在教育人员稀缺、适合当地民众的教材紧缺、教育资金缺乏、现代教育方式缺失等。第三,没能有效地将国家主流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日常教育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对中华民族这一“国族”的构建还缺乏足够认知,将主流文化与边疆地区民众的现实需求相融合的方式仍然缺位。
政治传播以实现有效的政治效应为目标。如前所述,政治传播主体多元化使得政府不再是陆地边疆地区政治传播的唯一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治传播的政治效应。随着政治传播主体的多元化,盈利性传播主体在传播议题设置、传播信息内容以及期望实现的目标上与国家要实现的政治传播效应存在巨大鸿沟。而“三股势力”以及境外势力支持的传播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国家在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有效性。目前,国家对非政府传播主体在政治传播的议题、载体、方式与内容等方面还缺乏严格规范,对“自由”泛滥的传播信息还缺乏十分有效的审查制度,对政治谣言的惩处力度仍有待加强。如果不能对非政府传播主体进行有效规范而任其肆意发展势必会影响国家对陆地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政府在政治传播中的主体性缺失会导致谣言难以遏制、政治规范失序、政治信息流通渠道不畅与边疆治理难以为继。
在加强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治理中,政治传播的无效会导致民众抵触政府的政策甚至会导致信任危机,成为陆地边疆地区产生矛盾与冲突和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对政治传播主体进行规范并采取举措有效打击有违主流政治价值的势力与组织,主动调试政治传播方式,加强对边疆民众的文化教育,积极了解陆地边疆地区民众获取政治信息的诉求并采取举措疏导民族情绪,加强国家与政府在政治传播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将政治传播纳入政治发展的议题是推进陆地边疆地区实现政治传播有效性的现实路径。
针对在陆地边疆地区存在政治传播主体多元竞争的局面,党和政府应对各传播主体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党和政府应对资本驱动的盈利性传播组织在政治传播方面给予限制,将其限定在“经营性”和“文化性”传播领域。资本驱动的盈利性传播组织开展传播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即使开展政治传播也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这就会削弱政治传播的效能。同时,盈利性传媒组织觉得自己无利可图就会减少甚至取消在边疆地区的传播活动。此时,国家和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国有传媒组织扩大在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传播功能,拓展传播领域,深化传播内容。国有传媒组织因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公益性”特征能弥补资本驱动的盈利性传媒组织不愿涉足陆地边疆地区的不足。
针对宗教传媒组织与民族传媒组织国家应给予限制和引导,要求宗教与民族传媒组织依法传播以符合陆地边疆地区语境且适合受众接受的宗教信息与世俗民族信息,将陆地边疆民众对宗教信息与民族世俗信息的认知引领到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知上来。针对民间公益性传媒组织,国家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民间公益性传媒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国有传媒组织在政治传播方面的相对不足。
受暴力恐怖主义、极端宗教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影响的传媒组织是我们应该直接打击的对象,避免刺激性信息、煽动性信息与蛊惑性信息等非法信息在陆地边疆地区的传播。针对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媒介,国家和政府根据现实情况给以调试,在经济社会条件较好的地区不断规范使用包括论坛与社交网络平台等在内的新媒介,而在经济社会条件滞后的地区注重发挥传统媒介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传承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坚持“德化”的治国思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民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国家实现长久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对外界的信息了解甚少,缺乏正常的获取政治信息的机制,这就使得他们对党和政府传播的政治信息缺乏正确认知。因此,加大对陆地边疆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已刻不容缓,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陆地边疆地区的高等教育投入,培养更多优秀的知识分子。为实现政治传播的有效性需要考虑如何将边疆地区的文化教育服务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以及服务于当地的繁荣稳定。不断普及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网络知识,提高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网络文化教育水平。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引导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科学认知网络文化可以有效避免因认知异同而导致的社会冲突与地区动荡。同时,在推进陆地边疆地区文化教育之时应正确把握国家倡导的主流政治方向。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N].光明日报,2016-12-09(1)。在政治传播中,意识形态已成为国家的政治表征。因此,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将国家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政治价值观与政治文明等思想理念融入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文化教育中。国家在推进边疆地区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切实让边疆地区民众感觉到自身地位的提高,同时也要尽力保存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防止边疆地区的社会文化形态解体。
在我国陆地边疆地区,有效的政治传播是政府获得民众信任与支持的基石。“政府进行政治传播就是为了使社会公众了解、认识政府的行政过程。”②周宇豪.权利与博弈: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6。在当代社会,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政治传播便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政府作为代表国家统治与管理的代言人在法理上自然代表着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利益与内陆地区民众的利益相融合,政府依照法律法规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制等资源对政治传播进行管控,包括政治传播的议题、主体、载体、方式与内容等。同时,政府通过登记制度、信息审查制度与奖罚制度等举措加强对政治传播的信息源展开监管,防止包括虚假信息与非理性信息在内的各种“自由”信息的泛滥。同时,政府要科学地引导政治传播。在利用传统媒介开展政治传播方面政府已经积累丰富经验,比如重点传播、事实传播、权威人士解读与出版传播等。但是,在新媒体传播方面我们还有很广阔的努力空间。在新媒体背景下,政府不能回避民众质疑,对陆地边疆地区发生的事件应当及时快速反应以防止谣言散布,并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陆地边疆地区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搭建互动平台开展真诚对话,对有涉陆地边疆地区信息传播的民众与媒介开展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舆情收集、舆情分析、舆情处理与舆情规划等举措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舆情预警机制使得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借助国有传媒的力量将政府的政治信息深刻而有效地在陆地边疆地区传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在经济社会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也需要在政治以及政治文化领域促进全体国民形成共识。丛日云在总结国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基本倾向或心理方向,它包括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普遍奉行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等基本取向”。①丛日云.西方政治文化传统[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就学理层面而言,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及政治文化是国家政治及政治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内陆地区的政治及政治文化并无二致。就具体情况而言,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及政治文化具有其地域性与特殊性。就历史维度而言,我国陆地边疆地区主要是少数民族聚集地,虽然拥有比较优质的生态环境,但是交通、通讯、教育发展比较滞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甚至有些陆地边疆地区还处于原始粗放的经济社会状态。就现实政治而言,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化程度不高,公共权力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都十分有限,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较低。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我国陆地边疆地区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稳定的政治文化体系。陆地边疆地区还受到复杂民族关系、多元宗教关系以及传统政治关系的深刻影响。无论陆地边疆地区的情势如何复杂,政府都应逐步推进主流政治文化在陆地边疆地区的传播,激发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参与建设中华主流政治文化的热情。现实情况是在我国一些陆地边疆地区民众能通过收音机与电视收听收看国外的信息和电视节目,而国内的传媒组织却没能发挥应用的作用,这就会导致国外传媒组织在填补“真空”。面对此种情形,要求政府不断改善陆地边疆地区民众的政治文化条件,让陆地边疆民众能通过收音机和电视了解政府倡导的主流政治文化。同时,不断创新文化建设的路径,采取陆地边疆地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促进陆地边疆地区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政治文化相融合。
就政治发展而言,陆地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还有待提高。因此,要实现陆地边疆地区的政治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历史传统与政治现实来实现有效的政治传播。首先是推进陆地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公路、铁路,架设电网,更新通讯设施尤其是引导民众合理使用网络,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务设施等,这是有效政治传播的基本条件。其次是建设强大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向陆地边疆地区的基层民众宣传党的政策,及时了解民众的现实困难和需求,这是有效政治传播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建抓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加强,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就能善始善终、善作善成。”②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这个关键—— 四论敬终如始搞好教育实践活动[N].人民日报,2014-08-15(1)。再次是通过开发、援助以及互惠等方式推进陆地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目前,在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是有效政治传播的重要前提。四是构建起陆地边疆地区政治传播的制度保障。推进陆地边疆地区民众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建设使得民众的日常政治生活在政治制度的指导下有序进行,调整政治关系使得受传统习俗影响的政治关系适应当代中国政治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升政府职能并加强政府依法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这些是实现政治传播有效性的制度保障。
总之,为发挥我国陆地边疆治理的最大功效,应将政治传播贯穿于国家陆地边疆治理的理念构建、政策执行与成效反馈的全过程。在边疆地区要实现有效政治传播不仅要求国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配备资源,也要求国家对边疆地区民众的精神需求和舆论导向给予积极引导。同时,国家不仅要规范传播者的运作秩序,也要有效监管传播者的传播内容,并对危害陆地边疆地区繁荣稳定的传播者给予严厉打击。在不断促进陆地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时,有效提高当地民众的政治文化素养仍然是我国实现政治传播有效性的长期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