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莉,刘雪纯
(1.盐城师范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2.新疆奎屯市第五小学,新疆 奎屯 833200)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具备自觉主动学习意愿、掌握有效学习方法,并能根据新环境提出新的学习要求,实现不断自我完善、终身发展的学习能力。有学者指出,自主学习能力并非先天特质,而是在后天经过训练可以塑造和习得的,教师通过营造自主的学习环境进行“支架式”引导和启发性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让学引思”模式就是通过教师有计划地“让”出时间空间,来引导、启发学生“思”,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和习惯。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指出,“教所要求的是让学,……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2],这就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让学引思”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进行区域推广,是由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策略提出的,所谓“‘让学’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习活动真实发生和正常展开,‘引思’就是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进行,养成思考的习惯,提升思维的品质,实现学习者和思想者的统一”[3]。“让学引思”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与“思”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重心,不能让教师代替学生学习,应当促使学生主动寻求知识,在进行自主学习时能够保持积极的状态,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思”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创设具体学习情境中触发思考,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探究中进行思维碰撞,不能让教师代替学生思考,要让学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引思”就是把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理念转变成“教师引导教学,学生主动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知识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4]。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协助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辅导者。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问题导向、合作探究等方式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四种著名的教学模式。一是随机通达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设计多个案例和情境,学生根据原有经验随机进入学习内容,通过问题思考,实现对某一事物或问题的认识,教师在此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支架式教学,即教师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就像搭建脚手架一样,由学生自己攀爬从而达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三是抛锚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真实案例,让学生去切身体验、感知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四是自上而下式教学,即给学生呈现整体性任务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学会自行解决问题。这四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共通之处就在于,教师应认识到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可由教师任意涂画,而应充分信任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学生思考,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已有知识的意义建构并生成新知识。
“让学引思”模式就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合理的“让”和科学的“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培养学习的能力。教师“让”出原来自己教的时间给学生学,但这种“让”不是完全没有设计和引导的彻底“放羊”,而是要给学生或搭建支架、或抛锚、或呈现整体任务的有导向性的“让”,在“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所有学生展示并分享各自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路径,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随机通达”教学目标。“让学引思”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和习惯,又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人,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让学引思”模式从提出到在区域内进行推广也就短短几年时间,总体而言,该模式受到了盐城市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教育改革、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我们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进行了相关调研。
笔者通过与部分中学政治老师访谈发现,有些教师认为“让学引思”同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处理。就教师备课及上课而言,以往教师的备课以考试重点为导向,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在升学考试中考上好学校,大多学校的教育模式是选择“满堂灌”的讲授式或题海战术,虽然这是为了学生考虑,但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引思”新模式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情,对学生已有经验和学习能力做出合理预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目前进行的“让学引思”改革实践中,教师面临的教学挑战主要有:(1)教师“不敢让”,有些教师认为只有经过自己讲授的知识,学生才能理解,让出课堂后意味着教师讲授时间减少,从而担心学生不能掌握课本知识,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担心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等;(2)教师“不愿让”,因为真正做好“让学引思”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改变以往多年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对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有些教师宁愿延续自己“一言堂”而不愿花精力去进行教学改革;(3)教师“不会引”,即当教师创设一个非常生动的情境或有趣的案例后,往往会引起学生强烈好奇,此时热烈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才能确保学生思维的导向性,不偏离主题,同时,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也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引导和组织能力,让学生的讨论能够沿着教师搭建的“支架”达到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在讨论中涣散了课堂教学。这些挑战,让部分教师在“让学引思”模式探索中顾虑重重或者举步维艰。
有学者曾将“让学引思”概括为“五让三引”,“五让”是指目标让学生定、问题让学生提、活动让学生做、规律让学生找、收获让学生讲;“三引”是指课前引导主动学、课上引领互动学、课后引发灵动学[5]。从学生方面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目标不太明确。具有明确而正确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笔者进行的“中学生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学生中,40%的学生认为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对自己最大的作用是为了考试得高分,8%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什么作用。这表明,有近半数学生不能明确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个体思想品德成长、人格养成、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他们或者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或者完全认识不到该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缺乏学习该课程应有的动机和主动性。(2)学习方法有所欠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主学习方法是有所欠缺的。例如,课堂笔记是一堂课中学生对老师所讲重难点的记录和加深印象的过程,也是能够跟着老师讲课思维走,不跑神的线索,但是调查数据显示,只有37%的学生会主动记笔记,20%的学生只有在老师提醒后才会记笔记,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找到什么是重点需要记录的内容,有43%的学生不记笔记,有些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怎么记笔记,有些就是不愿意记。再如,做题时有好的做题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审题时划出关键词是正确理解题意的重要方法,这是老师在讲解习题时经常提醒学生的解题方法,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只有31%的学生每道题都会划出关键词,有28%的学生从来不会标注。课后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步骤,仅有18%的学生能够复习所学知识,有67%的学生选择考前临时抱佛脚,15%的学生则放弃了复习。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呢?56%的学生认为上课听老师讲,考试前死记硬背是有效的学习方法。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自主学习方法。
1.开展趣味预习,激发自主学习兴趣。“让学引思”的“让”不仅仅是让出课堂中的时间,课前的时间也要“让”,即教师应科学地设计预习环节,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了解知识结构,并找出重难点。但是,这种只让学生进行书本预习的方式,对好奇心强、自控能力弱的青春期中学生来说,是“无聊”预习,难以激发预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引思”模式强调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进行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探究性、合作性的预习,培养学生课前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学乐趣。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维护公平正义”一课为例,课前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发现或经历过的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事件,或看到、听说的维护公平正义的小故事,收集起来,开一个小故事会。这种预习会让学生主动了解什么是公平正义,充分展现了“让学引思”中学生主体性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系统、主动地获取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2.改变教学方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引导,通过改变“教”的方法来提升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可按照学科特征,参考教学内容将有效的学习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让学引思”模式通过“让”课堂来引导学生思考,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当常态化地将课堂“让”给学生,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机会,设置多种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摸索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45分钟的课堂时间基本占满,而“让学引思”模式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在45分钟时间里分配15分钟到20分钟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继续以“维护公平正义”一课为例,学生通过收集故事和案例进行预习后,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准备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思考案例背后的道理,从而获取知识点,这不仅让学生自主思考,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还要“让”出时间给学生发表感想、交流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提出相关建议,同时,还可开展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通过同辈互助的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3.改善教育环境,促进家校合作育人。“让学引思”引导学生真切思考,是让学生经由教师的引导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对问题构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新的教学情境,改变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新鲜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而言,教学环境及地点不单单在课堂之中,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出课堂给校园,或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作为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或将学生带出教室,在校园中进行现场教学,从而增进学生的学习体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出课堂给家长。在新模式下,很多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等家校活动,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在家长开放日,教师可以邀请家长从自己的职业或者阅历出发,给学生们开小型讲座,从家长的角度进行社会实践教育,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促进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真正做到家庭和学校的协同育人。更开放的学习环境是让学生从刻板的课堂中解放出来,营造出更具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在“让学引思”模式下,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与沟通者,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平等、尊重、生动、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火花和交流的意愿,体验成长的快乐。
4.更新管理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现阶段是传统教学模式向“让学引思”新模式过渡和实践探索时期,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尝试和不断反思,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让学引思”模式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深入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在落实“让学引思”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以便进一步提出整改措施,真正让新模式能落地生根。要组织教师到取得较好实验成效的学校观摩和学习,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寻找适合自己的特色教学方法,以解决新模式在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要组织教师到高等学校进修或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通过系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手段、方法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激励教师将先进理念与校本资源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和育人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