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雪芹
(安徽建筑大学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1],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推动“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改革,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人在课堂,心在手机”现象,严重影响思政课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因此,通过新媒体新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冲击思政课的思辨、理论和政治性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以文字、图像、视频等碎片化的形式存在,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快速获取信息、不拘泥于形式的要求。手机媒体传播信息具有灵活性,学生通过手机可以了解国内外时政热点、社会民生等问题。碎片化信息会带来知识碎片化和思维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深度思考,浅层次快餐式阅读不符合思政课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集思辨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政治性于一体的课程,承担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传统的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受限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不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课堂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学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在教学范围上依赖授课教师的经验和个人偏好,没有突破授课时间和空间限制,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新媒体新技术加剧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制度性权威和知识性权威的消解。“高校思政教师传统权威内在地包含制度性权威和知识性权威两个组成部分”[3],制度性权威主要表现为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和社会传统习俗等赋予教师的权威,具有强制性,师生间是命令和服从的单向性制约关系。新媒体新技术为平等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正意识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维护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等加快了师生间依附性关系的消解,教师的制度性权威逐渐消亡。传统知识性权威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知识垄断”地位,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对知识体系拥有最大限度的控制权和监测权[4],这是由传统知识传播环境和方式决定的。新媒体时代,开放共享性知识资源冲击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特殊年龄段的记忆能力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教师的知识性权威逐渐弱化。
3.教学考核机制重理论轻实践。很多高校的思政课考核机制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在考试内容设置、考试模式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考核和考试成绩评定等方面有所欠缺。在考核内容设置上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对学生思想及外化行为重视不足,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现象,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在考核模式方面,考核形式高度趋同,缺乏课程特色,基本采取平时成绩(40%~50%)+期末考试成绩(50%~60%)的评价体系模式。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教学活动”模式构成,期末考试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采用开卷和闭卷两种形式,在题型设置上,选择、判断、简答等重理论知识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大,论述、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重学生实践分析问题的题目所占比重较小。实践教学考核随意简单,基本是团队合作,采取写调查报告、社会实践论文、主题演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很多团队队员抱着“搭便车”心理未能积极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实践教学难以客观反映学生素质情况。思政课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难易程度不同,但是考核主体都是任课老师,现实中思政课以大班形式开展教学,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人数较少,思政课教师因为工作量大等原因无法全程跟踪监督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考核学生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要依据。
1.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需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深化教学改革,融合创新方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互联网+”背景下,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发展趋势。借助智慧课堂的信息化载体,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环节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模式,从教学设计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辐射力和吸引力,提升育人效果。
2.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信息交流方面实现双向互动,信息接收方面机会均等,双方享有平等的话语权。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探索性思维,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发表观点和想法,在参与互动中表达满足感,彰显个性。在思政课的智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学过程中设计者和指导者作用,搭建教学互动的智慧课堂平台,通过精细化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动态形式呈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通过线上线下实现师生间的灵活有效交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一是教学理念更新。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思政课教师应树立“互动合作”的教学理念,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教学方式创新。新媒体时代,智慧课堂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学习,实现“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有效衔接,“线上”与“线下”无缝连通,“教”与“学”直接结合,形成互动学习的信息化模式,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推动思政课与智慧课堂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新媒体技术促使思政课教学形式从静态转向动态,教学内容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智慧课堂学习平台设置时政热点和学习资源,有效筛选时政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国内外大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与见识。
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智慧课堂背景下,思政课实行“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型”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依靠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完善教学考核机制,增强教学实效性。
1.优化思政课智慧教学环境。新媒体技术手段给思政课智慧教学带来便利,同时也使它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应根据教学环境变化规律,把握智慧教学的发展趋势,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在新课导入、重难点讲解、概念解释、热点问题时政问题引入等方面起到甄别、引导的作用。其一,规范网络教学秩序。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提升思政课教学智能性的同时也给智慧课堂管理带来挑战,它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思政课智慧课堂应设置法制教育模块,针对言论自由、隐私权、版权等问题,增强学生的遵法守法意识,规范上网行为。政府要制定权威性的网络法律规范文件,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和规范网络执法程序。其二,优化教育制度环境。通过健全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财政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督导体制等激发制度环境活力,顺应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潮流,发挥智慧育人的作用。其三,营造政治教学氛围。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校园网络文化,例如建立学校思政学习公众号、新媒体中心、校园贴吧等,邀请优秀校友分享榜样传承事迹。思政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做好网络舆情把关工作,运用网络APP平台(例如学习强国)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把握世情、国情和党情,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高校思政课很多概念较抽象,思辨性、政治性较强,学习难度大,智慧课堂通过技术手段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直观形象展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针对社会热点话题采用专题教学法开展活动,课前通过移动平台为学生发放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课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行解疑答惑,总结事件背后蕴含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提升思政教师智慧课堂教学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核心是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5],高校思政教师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利用智能技术打造金课,实现教师幸福、学生满意的双赢课堂。一方面,建设智慧课堂教学团队。高校要加大人、财、物的投资力度,建设一支精明强干的智慧课堂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在专业教学技能上要熟练运用手机、电脑以及各种APP,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开展讨论、分组、考勤等工作,力求课程教学内容精准化、多元化、全面化,传授知识点容易被学生接受,启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师在智慧教学中要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巩固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授课内容和方式要反映思政课程的亮点,实施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理性建构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在制度性权威方面,依靠高校全覆盖式智慧校园网的支撑,实现封闭专制课堂向开放民主课堂转变,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知识性权威方面,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是智慧课堂的主导和主体,两者应建立双向平等交流的关系,实现灌输型向建构型转变,强制性向感召性转变。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构建民主课堂、人文课堂、感召课堂。通过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观摩、思政优质课教学大赛,健全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关注思政课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等途径,让思政课教师感受到尊重、理解和信任,提升他们的智慧课堂教学素养。
3.完善思政课程智慧课堂教学考核机制。智慧课堂中的教学考核应通过软硬件平台,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主体等进行考核,将学生思政课学习期间的整体表现进行动态化、多元化考核,动静结合,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一是考核内容多样化。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知、情、意、信、行高度统一,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落实到情、意、信等行为上。二是考核模式动态化。借助智慧课堂教学载体,思政课考核过程主要体现在平时成绩考核评价、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将动态化考核和动态化学习相结合。平时成绩考核实行线上线下联动模式,线上学习考核主要是在手机客户端上设置不同教学模块,通过手机客户端随堂点名功能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可以随时随堂进行在线测验,在课堂讨论区参加课堂发言、讨论、与老师交流,学生学习方式由单向被动型转为双向互动型,通过智能手机促进课堂教学智慧化,拓展教学时空范围,丰富学生课堂体验。线下依据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判。实践教学考核应合理分配团队成员,创新实践环节,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微电影、微评论、微剧场、微调查等活动,完成相关任务,提交实践活动作品,加强课程实践过程管理,实行阶段性检查和考核。三是考核主体多元化。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多元系统,需要采用多元考核主体、方式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考核。传统思政课考核主体是任课教师,着重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多元化考核主体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自身和同辈群体,思政课考核既有任课教师考核,也有辅导员考核、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其中应以任课教师考核为核心,提升考核机制的真实性、公正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是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有效弥补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思政课铸魂育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