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新媒体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以一种新的媒体形态、信息形态,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催生了新的话语环境。新媒体同样对校园环境产生了影响,传统思政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露出很多弊端,学生话语权相对弱化。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如何科学构建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保障话语的平等、自由,是各大高校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语言是传播信息的符号,是交往、生活的重要载体,在逐渐完善、规范过程中,成为一种交流程序。话语在交流、理解、解释等行为中体现,以文字、行为、语言等为载体,是人体意志的重要体现。思想家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具有内在联系,与权力息息相关,人应当享有话语权力,话语一旦形成,便是人在行使自身的权力。话语权定义为,在规则制度中理性表达的权力。思政教育是渗透观点、规范的教育性活动,是指社会及社会群体有意识的引导他人形成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行为准则,是一项社会性的实践活动。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与被教育者沟通,利用话语进行解释、交流,最终达到自身教育目标。就此而论,思政教育与话语权存在内在联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均作为思政教育主体,在对话语权进行分配、应用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目标。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其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新的环境下,应重视新型思政教育模式应用,使其能够满足新的特点与要求,并改变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弊端,提高思政教育话语权,以下是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权变化。
传统思政教育组织、控制、支配、实施等权力均在教育者手上,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绝对指导者,学生仅仅作为听众存在。一言堂思政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互动与沟通,课堂中的问答环节,也是由教师分配指导,教师课堂权力过大,致使思政课堂存在话语霸权,甚至逐渐泛化。思政教育是一种价值传播,新媒体使其具备交互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特征,受众与传播者概念逐渐混淆,信息传播与接收几乎同步进行。教师与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拥有平等话语权,传统思政教育教师主导模式受到阻碍,话语低效现象逐渐明显,并在不断减弱。
传统思政教育中,教师拥有绝对主动权,手里掌握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仅仅作为资源的被动接受者,教师话语权拥有绝对权威。新媒体出现之后,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海量信息在网络中传播,学生通过浏览网站,点击搜索引擎,能够浏览视频、文字等,自主获取信息能力增强。与传统模式相比,信息来源局限性壁垒破除,教师与学生思政教育,形成资源对峙,教师资源优势逐渐消减,权威性逐渐消失。教师话语权权威性降低,若不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学生话语权将完全与教师持平,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话语权的变化趋势。
教师话语权的控制力与吸引力是保障思政教育科学性的重要基础,网络媒介中存在各种各样文化现象,蕴含各种人生观、价值观,若其成为学生思维观念的指导,思政话语权意义也将会缺失。传统思政教育受社会文化、价值影响较小,教师控制力、吸引力均具有明显优势,甚至可过滤学生获取的信息。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网络观念、社会价值在网络传播,教师信息过滤效能降低,学生信息选择权逐渐增加。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利用媒介工具能够发表观点,跨空间、时间沟通,学生很难接受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对话语兴趣逐渐消失。教师如何挖掘新媒体内在价值,应用新的语言交流方式,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是教师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主体间性伴随新媒体发展而逐渐产生、完善,教育者成为引导者、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两者存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新媒体背景下,自由、平等、交互等特点逐渐深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权向主体间性方向转变,教师应树立科学主体意识,深化自身能力,重视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构建,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在主体间性话语权构建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内容出发。
首先,教师应给予学生话语权尊重,大学生喜欢登陆网络社交网站、微博、陌陌等平台,在贴吧、微博、朋友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思想价值,甚至很多学生会倾向于话题选择,在网络平台中与其他人员形成思维碰撞。新媒体环境下,利用媒介发表思想、观念、价值,以成为必然趋势,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话语权,无论是在课堂、课下,要给予学生表达内容、表达方法一定的重视,避免出现话语压制、话语霸权行为。除此之外,教师仍需给予学生更多话语空间,构建平等交流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其次,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话语权威降低,教师作为引导者存在。在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观点,理性辨析网络中的语言、思政观念。大学阶段是思维、价值走向成熟的最终阶段,但由于学生经历有限,部分学生存在思辨能力低的问题,主观思维过弱,易受其他观念所影响。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关注学生朋友圈、微博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当学生思想表达偏激,错误观点蔓延时,教师应积极引导,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能够仔细思辨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文化、语言、思想。
新媒体催动了话语权发展与进步,为话语表达提供了新的生长平台。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保持话语权内在活力,是教师思政教育应高度重视问题。教师应整合新媒体教学资源,拓展思政教育话语权,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首先,教师应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思想,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传统思政教育话语地位仍具有自身的优势,而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资源丰富、资源提取便捷优势,教师应将两者进行融合,对思政教育话语权进行拓延,互相借鉴,弥补两者之间优势。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话语资源,应用视频、网络文字、图片等,丰富思政教育中的内容。新媒体对学生具有很强吸引力,具有丰富、精彩的内容,教师可总结、归纳、学习新媒体语言,借鉴新的语言形式,应用生动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创新语言表达形式。应用新媒体语言,更加有利于学生吸收、理解,可实现与教师之间良性沟通,在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上具有明显优势。
最后,媒体环境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话语权如何构建不仅仅要思考当下存在的问题,还需细致了解新媒体环境变化特征,不断总结经验,了解媒体发展规律,应用适合的方法,构建更加科学的话语权环境。通过研究新媒体发展变化,了解媒体环境中的前沿信息,使话语权构建能够更加符合大学生的爱好、性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存在严重问题,积极营造新媒体话语权环境、转变话语表达方式、营造新型话语平台,是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科学构建话语权的重要内容,话语方式转变可丰富语言环境、构建平等对话,从宏观话语角度向微观话语转变。
首先,教师通过新平台构建,可丰富语言环境。传统话语构建受时间、空间等限制,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空间与时间壁垒,教师应高度重视新媒体优势,应用新型媒介平台,丰富话语传播形式。教师可建立贴吧、注册微博等,利用QQ、微信、熊猫、虎牙等新媒体工具,跨越空间限制,对事件、问题、信息等进行探讨、交流,深入挖掘学生思想,积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观点,提高思政教育话语权。
其次,自由平等话语环境构建具有必要性,为摒弃传统思政教育话语霸权问题,教师应突出学生话语表达的主体性。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交流状态,在开放式对话基础上,应重视双方的坦诚交流,表达真实想法与观念。很多学生受教师影响,说话自由性缺失,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良好关系,作为一个倾听者而存在,并积极鼓励学生,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思政教育话语权构建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
最后,在话语权构建时,应逐渐向微观话语转变。教师应主动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实际,使思政教育话语更加真诚,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教师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将其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增强思政教育话语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思政教育目标。
新媒体发展改变了社会话语形式,传统思政教育话语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的需要。教育者应重视思政话语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话语价值,优化话语传播形式与途径。因此,教育部门及教师应重视话语权的科学构建,为大学生营造更加平等、自由、多样的话语氛围,避免思政教育中出现话语霸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