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少教多学”就是教师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少讲、精讲,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予以适度指导、启发,发展性的教。“多学”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性学习,深入阅读。“少教多学”教学理念并不是新潮的思想。我国古代的“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讲述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直接传授答案,而要进行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思路,掌握阅读方法。
对内容进行深入研读是阅读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在内容感知时,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较多。常规阅读教学中,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往往喜欢将文本扔给学生,给学生展示出文本内容,学生自主阅读。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比较肤浅,思维比较滞后,缺乏阅读学习思路。学生的这一学习状况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内容时必须有针性。教师可以给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才会更加有针对性,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
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朗读文章,带着问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很多学生看到文本题目后,都单纯的认为文章描述了大青树下的一所小学,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再次阅读文本,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对文章具体内容有了全面把握。开展阅读活动时,教师采用合作朗读和自由朗读的形式,营造了浓郁的自主阅读氛围,学生认知被激活,探索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研读内容时,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朗读这个视角出发,利用多元化的朗读,激活学生探索热情和阅读欲望。合作朗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朗读绘画,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法选项。只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才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教师因此而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校也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要想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必须践行“少教多学”。当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全面整体的把握之后,为了更深入的理解阅读内容,教师就要考虑对文本语言展开品味、赏析。文本语言品析活动,学生是主角。施教时,教师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
学习《找春天》,教师利用多媒体将春天的景象展现出来。学生在视觉冲击下,阅读热情被激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品析语言:“这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文章中哪句话、哪个词最能打动你?”学生积极寻找。有的学生找到了“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这一句,进行分析:“‘探’有头伸出和访问的意思,在这里,我认为是头伸出的意思,这样整个句子才比较通顺。”教师肯定的点点头,学生深受鼓舞。其他学生补充道:“这个词是个动词,作者运用‘探’字写出了小草的俏皮、可爱。”在对语言进行品析时,教师从句子中的关键词着手,学生在趣味化的探索中,深化了对句子的理解,阅读空间得到拓展延伸。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对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内涵、感知文本主旨和情感有积极促进作用。所谓的文本中的关键词,就是句子或者文章中有助于揭示文章内涵的词语。如果学生准确把握了关键词语的内涵,语言品析活动自然变得轻松自在,趣味盎然,阅读效果自然也就凸显出来。
作者写文章都有目的,这里的“目的”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道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学生对作者写作目的进行探究就是阅读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的主题是多样的,这就为阅读教学的主题归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传统教学实践中,教师主宰着课堂,将主题直接进行归纳展示。学生根本没有机会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思考,集中全员智慧,总结归纳主题。针对教学实际,教师要及时予以补充、更正。
学习《曹冲称象》,教师讲述完故事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和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小学生概括能力虽然不强,但对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都有精准把握,故事内容很快被概括出来。在归纳主题时,教师给出事先准备好的多元主题,学生只要进行选择就可以了,当然,在阐释的时候学生还必须说出理由。主题归纳的方法为学生了解文本提供了更多的视角,学生阅读文本自然格外认真、细致。
对学生而言,主题归纳相对比较难,但学生并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教师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移交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对文本主题和中心思想进行归纳,历练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同时构建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是在学生思维难点处展开突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主题探究中。
“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习得的知识,获得的感悟才更直观、更深刻。教师要对教与学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从文本内容、语言、主题等方面着手,进行引导,为学生的阅读创造有利条件,促使他们能够自主阅读,独立学习,达到自学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