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娟, 顾驾宇, 费才莲, 荆 瑶
(上海长征医院 神经内科, 上海, 200003)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患病和死亡主要集中在65 岁以上人群,是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2]。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漫长,约65~94%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回归家庭后需要得到护理人员延续性的专业指导及照护者的长期专业照护。脑卒中“三级康复”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3-4]。国内脑卒中“三级康复”网络体系相对不健全,多数脑卒中患者在第4个月初到和6个月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家中进行的必要的康复训练,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肩负着慢性病防治的重任,也是开展脑卒中一级预防的主要场所[5-6]。推动脑卒中优质资源向社区辐射,应以夯实服务载体、强化服务功能和加强护理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护理服务联合体为突破,合理、有效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最终达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康复护理能力,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本研究探讨了多元化信息传播模式在推动脑卒中优质护理资源向社区辐射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参与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共36名,其中5名来自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内科,其余31名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龄 24~46岁;主管护师 4名,护师 12名,护士 20名;本科学历4名,大专学历32名。
1.2.1 团队建立: 建立“帮带式”团队,命名为“天使”小组。科室护士长与总护士长沟通交流,选派能级为N3级及以上的5名护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结对子”,进一步深入社区了解脑卒中康复护理现况,分析并讨论康复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的薄弱点,拟定开展“大手牵小手,我们抱团齐步走”的互助活动。定期开展护理讲座、护理查房、教学等工作指导,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1.2.2 搭建在线交流平台: 科室专人负责在线交流平台(QQ群)的搭建,科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通过平台使用文字、多人语音、视屏等方式交流脑卒中相关知识。在线交流平台能够方便护理人员讨论和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当社会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时,医院护理人员可以及时回复并给予指导。同时,在线交流平台要求团队内成员人人参与,共同讨论,做到知识和技能分享,提高团队凝聚力。
1.2.3 搭建“脑卒中辐射救治园区”平台: 运用在线直播软件搭建“脑卒中辐射救治园区”平台。由“天使”小组组长申请注册账号(公共账号),护理人员搜索公共账号并关注,并在指定的时间登录平台,实现面对面在线视频授课和指导。此外,定期组织团队人员参与脑卒中康复护理相关的讲座及康复训练技术实操训练。此外,开通“脑卒中辐射救治园区”公众号,该公众号仅限团队成员关注,公众号内定期上传脑卒中治疗指南、临床路径、治疗药物、护理宣教及业务学习等内容,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学习,进一步提升团队人员的理论及实操技术。
1.2.4 搭建广播类APP应用平台: “天使”小组成员讨论并选择合适的广播类APP应用平台(“喜马拉雅FM”),注册账号(公共账号)并关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将脑卒中康复知识和慢性病健康知识宣教相关的文字信息转化为5~10 min不等的语音资料,上传至公共账号并定期更新(1次/月),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随时随地学习脑卒中康复专业知识。
1.2.5 搭建“护理教育”微信公众平台: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移动互动教学带来了更多技术支持[4]。在调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分期开展护理相关知识培训、健康宣教、团队的凝聚力等多项培训。采取互动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教学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并将培训内容上传到“护理教育”微信平台中。此外,团队成员将脑卒中康复护理相关资料的电子版上传到微信公众平台内,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参加“脑血管病与睡眠障碍康复护理新理念研讨班”等学习班,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努力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为脑卒中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1.2.6 搭建脑卒中居家自我管理平台: 团队成员负责搭建脑卒中居家自我管理平台,明确团队人员职责和患者及其家属配合的义务。评估脑卒中患者个体情况、患者个人及其家属对团队提供的帮助的合作意愿度,从而选择适合患者的居家管理方案及,并发放专科“个性手册”。同时,团队成员根据脑卒中康复护理现况,改进和研发康复训练辅助器具,进行成果自我转化,将辅助器具推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将使用方法制作成图片示意图、幻灯等形式上到至上述各平台内,供团队成员、卒中患者及期家属在线阅读及观看。
采用专用的在线考核应用程序,每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脑卒中专科知识、专科健康教育)考核,同时每月开展护理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均采用百分制,60~70分为及格,71~80分为良好,81~90分为优秀。
2018年7月—12月,科室通过成立“天使”小组,将脑卒中优质护理资源向社区辐射。3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参与了医院科室组织的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完成线上APP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2018年7月,3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核评分(66.04±2.25)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74.32±4.77)分;2018年12月,3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考核评分(74.32±4.77)分,操作技能考核评分(91.69±6.56)分。3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脑卒中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P<0.05)。
社区护理是康复治疗的延续,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在脑卒中的一、二级预防及早期病情判断、指导转诊和康复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掌握脑卒中知识的程度直接影响脑卒中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7-8]。本研究中,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递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能够及时获取每月需要培训的专科知识、护理查房等内容,并在交流平台内及时学习、讨论、回复和参与考核。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能够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在线学习,通过文字、数字以及图文的方式对学习资料加以保存,以解决口头宣教中信息听错、传达内容偏差或不理解等问题[9]。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推动脑卒中优质护理资源向社区辐射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评分均明显提升(P<0.05),提示用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学习、实践能力的提高。研究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表示采用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弥补了以往口头、纸质宣教发放的不足,对脑卒中优质护理资源辐射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宣教水平。
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的应用还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团队凝聚力。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可以多种交流平台加强互动和交流,调动工作的积极性;通过探讨脑卒中护理疑难问题、交流护理经验、分享护理心得体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增进了团队的凝聚力,释放护士工作压力,让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激发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10],为脑卒中社区康复工作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是一种兼具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支持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更具有更新及时、回复快,跨平台、费用低等特点的网络交流工具。随着各软件功能进一步挖掘,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丰富了社交媒体的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多元化信息传递模式通过有效干预社区内护理工作辐射的内容与形式,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提升了社区护士学习效率,进一步推动了脑卒中优质护理资源向社区辐射。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2019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