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莎 , 张桂兰, 张梅燕, 罗恒萍, 陈春艳, 王烁颖, 钱晓曦
(1. 云南中医药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2.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护理部, 云南 昆明, 650011;3.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8)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社会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临床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巩固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提升动手能力、増强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1-2]。临床教学具有特殊性,医学院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不适合直接运用到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因此,为培养既适合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向又符合社会、医院和患者需要的人才,探索适合医院临床教学的科学管理模式及临床教学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本科导师制”[3]是高校施行的由教师对护生的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健全的导师制有助于强化护生专业思想,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和科研能力[4-5]。临床“首科导师负责制”教育模式是医院在护理本科教学中开展的一种融合本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结合临床实际的新型教育制度。本研究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首科导师负责制”在实习护生临床带教中的构建与实践效果,并通过问卷调查、个性化访谈,了解医院护理本科生施行导师制前后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和专业认同,为进一步完善临床导师制提供依据。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自2018年1月起实施“首科导师负责制”。选取2017年1月—12月实习的本科护生154例和2018年1月—12月实习的本科护生154例为研究对象。
医院在充分解读国家和云南省护理临床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对所在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实习护生及各类教学活动进行分析,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结合信息化特点,引入“首科导师负责制”,形成三维结构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1.2.1 制定计划和实习大纲: 在医院科室护士长中评选出带教小组管理人员,组成带教团队,形成“护理部主任-护理部分管教学副主任-带教团队-导师-带教老师”的教学管理模式。
1.2.2 实施阶段: 护士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医院对实习护生进行岗前培训。在传统带教的基础上,轮转的第一个科室的带教老师为实习生的导师,轮转至下一科室的教学老师为带教老师,协助导师负责实习护生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轮转鉴定书写、相关教学活动、实际照护能力培养等。导师与护生每月进行2~3次“面对面”座谈,每次面谈时间约1 h。护生汇报学业、生活与思想情况,导师审阅护生的学习笔记,了解护生的思想动态、职业情感、学习进展、论文撰写和掌握临床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及时发现护生在实习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给予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护生定期通过QQ、微信、邮件、网络读书会、电话等方式和导师沟通交流。轮转最后一周的星期五下午进行理论考试和出科考试。导师与学生面谈,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汇报本科室学习情况,护生上交实习心得。每一科室具体根据PDCA循环的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总结反馈4个步骤开展带教。
1.2.3 检查结果: 导师定期抽查学生前一个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情况,根据抽查结果记录护生实习情况。
1.2.4 总结阶段: 带教小组每月召开1次总结会议,汇总学生反馈的理论、操作知识掌握,心理状态,科室带教情况等进行总结,调整下一步学习计划。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性化访谈,了解医院施行“首科导师负责制”前后的实习本科护生对教学的评价,评价实习本科护生学习目标、专业认同、沟通能力。
护生均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习计划完成实习。“首科导师负责制”实施前,54(35.06%)例护生认为导师负责制非常有必要,58(37.66%)例护生认为有必要,16例(10.39%)认为没必要,26(16.38%)例表示不清楚;“首科导师负责制”实施后,78(50.65%)例护生认为导师负责制非常有必要,53(34.42%)例护生认为有必要,9(5.84%)例认为没必要,14(9.09%)例表示不清楚。提示“首科导师负责制”实施后,实习本科护生对教学的认可度提高。此外,“首科导师负责制”实施后,实习本科护生学习目标、专业认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见表1。
表1 实习本科护生学习目标、专业认同、沟通能力的评价[n(%)]
临床常用教学方法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临床教学。讲授式(LBL)教学法[6]以教师为主导,临床老师将所学知识灌输式教给学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问题学习(PBL)教学法[7]、以病例为导向学习(CBL)教学法[8]、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BL)教学法[9]和Seminar教学法[10]主要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增强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临床思维,但存在学生自觉性不高、老师监督不够等问题[11]。上述几种教学模式不能同时满足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导师责任制”教学法,即特定教师在一定时期内对所负责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个别辅导的教学责任制度[12-13]。“导师责任制”教学法在国内主要应用于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临床及科研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带教中,学生根据实习计划轮转至相应的科室,由本科室的老师进行带教。此模式存在学生轮转科室停留时间短、师生熟悉程度不充分的情况,导致部分实习护生对临床病例体验不深、遇到问题不敢提问等状况。有研究[14]显示,护生认为和教师沟通次数和衡量导师责任意识的相关。“首科导师负责制”实施后,护生对导师的熟悉、认可程度增高,完成学习任务的热情增长,从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施导师制后,85.06%的护生认为有必要实施“首科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且护生学习目标、专业认同、沟通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日常联系、沟通和交流中,无形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模式[15-16]。本院实施的“首科导师负责制”,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让护生与导师间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与沟通,能够方便导师密切关注护生的生活及思想动态[17],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激发护生的职业情感和学习兴趣,培养护生人文关怀的理念,有利于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学生[18]。此外,每一科室又具体根据PDCA循环的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结果和总结反馈4个步骤实行,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对稳定护生的专业思想、增加专业认同,促进护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 “首科导师负责制”不仅是教学方法中导师制的创新,也结合了临床中首诊负责制,让护生在临床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培养护生的临床意识,巩固专业思想。引入“首科导师负责制”并形成三维结构化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做到教学同步,从而培养学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了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护生临床操作和创新能力。
新时代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有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施“首科导师负责制”,医院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提高对临床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实现医院教学质量的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