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沙, 向巧君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 普外科中心, 湖南 长沙, 410005)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是胆胰疾病常用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其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1-2]。穿孔是ERCP术后最危急、死亡率最高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0.3%~1.6%,但死亡率却高达4.2%~29.6%[3]。本研究回顾了9例ERCP术并发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期间针对Stapfer分型开展针对性护理,现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普外中心自2015年1月—2018年5月共开展ERCP术534例,其中发生穿孔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4~84岁,术后诊断:胆总管结石7例,胆管癌1例,胆总管下端狭窄1例。9例穿孔患者中,1例Stapfer分型I型患者在术中镜下发现腹膜后组织,立即中转开腹;1例II型患者术中见造影剂外渗,其余7例患者术后因持续上腹部或后腰部疼痛、白细胞异常升高,分别在术后2~56 h行腹部CT 确诊。
穿孔常规治疗方式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胃肠减压、抑酶、抑酸、抗炎、禁食补液,必要时经皮穿刺腹膜后置管引流[4];手术治疗方式为开腹穿孔修补加腹腔引流术,留置T管和腹腔引流[5]。Stapfer分型I型1例,II型5例,III型3例。1例II型穿孔患者保守失败手术后死亡,其余8例均痊愈。
护士应主动对有术中乳头切开、反复插管、高龄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做重点交接。严密注意腹痛及其性质、范围、伴随症状等。
禁食禁水直至肛门排气、腹痛消失、X线检查无积液积气方开始进清淡流质,逐步过渡到软食。
鼻胆管的应用对减轻ERCP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作用[6],可减轻胆胰反流及胆管水肿。鼻胆管长约250 cm且管径狭小,引流液粘稠易堵管,故在术中即应估算适宜的长度,以预留体外120~130 cm为宜,避免太长绕圈致引流不畅,用3M胶布妥善固定于鼻翼、脸颊、耳廓3处,保持引流高度60 cm以上[7],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引流通畅的重要性,指导管道维护方法。观察并记录引流液,如出现血性液体或者引流液≤100 mL及时告知医生。必要时予生理盐水或庆大霉素回吸后冲管,冲管应保持低压并缓慢进行,避免压力过大导致感染扩散和胆汁反流。
保持腹腔引流通畅,减轻胃肠压力,注意妥善固定管道,避免管道折叠、扭曲、受压等,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色,坏死组织过多易导致堵管,注意变换体位,定时冲洗。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Stapfer分型[8]:I型,十二指肠外侧或内侧壁穿孔;II型,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穿孔;III型,远端胆管损伤;IV型,后腹膜积气。 ERCP术后穿孔早期症状相似,但I型、部分II型需早期急诊手术,而部分II型、III型仅需保守治疗,分型不一,治疗导向和康复周期、护理重点均不同。I型穿孔患者应做好抢救和中转开腹的准备;II型穿孔患者保守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观察腹部体征,做好手术准备,完善术前检查,特别注意患者有无出现呼吸抑制、神志改变等严重感染症状,同时做好腹腔穿刺引流和腹腔冲洗;III型穿孔患者均为保守治疗,明确诊断后保持引流通畅,胃肠减压,长期禁食,营养不良者应行肠内营养,促进瘘口愈合[9]。
穿孔是ERCP术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出现出血、腹腔感染、肠瘘等症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0-11]。研究[12]表明,穿孔后时间越长感染越难以控制,预后越差。故应早期观察、明确分型,精确地制定治疗和护理策略,避免不良后果。护士可根据分型主动采取积极应对措施,有针对性观察病情,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采取预见性的重点护理和宣教,消除因禁食时间长、管道多、预后与患者预期不符等导致的患者及家属不满和焦虑情绪,最大程度上降低病变风险,提高护理效果,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