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鑫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式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互动,一种不平衡的交流关系。雅斯贝尔斯指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的主人对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行为的规范还是品格的塑造,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意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师生交流问题。当前,无论是转变教育思想、理念,还是变革教学内容、方法,最终都要依靠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实现。然而,现实中的师生交流不尽如人意,师生交流面临着诸多困境。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当前高校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可以为深刻了解师生关系、走出师生交流困境、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不一样的视角。
高校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因社会交换所形成的基于互惠的相互期待关系。按照布劳的观点以活动本身为目的的社会交换是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把交换当作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则属于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则师生关系属于混合型社会交换,集兼有内在性报酬和外在性报酬。
高校师生关系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一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关心与功用,这是学生对老师的期望,是学生与教师建立交换关系的原因;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以及学习成绩有所提高,这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三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则是两者之间正建立互惠关系。师生之间是通过交流建立起心理联系,进行知识传递、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传统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繁,亦师亦友亦父,谚语说一日为师,一日为父,形象地表现出了自孔子周游六国讲学开始的传统交流模式,教师具有绝对权威,师生交流表现为单向性的交往过程。但是现代信息科技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不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学,出现了教师一头冷、学生一头热的现象。学生不能、不愿或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教师往往凭借自己的身份、权威、经验、知识等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忽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发动者和维持者的主体性,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缺乏平等交换的基础。
1、教师的独特权威的“自然生成”
在制度化、程式化教学中,高校教师是知识传播的垄断者,因而形成了具有单向权威性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专制地位。师生之间交流不但有知识资源的交换,而且有感激、支持、威望和社会赞同等心理的交换。
按照布劳的观点,资源是“一行为者所拥有的使其能够奖赏(或惩罚)另一特定行为者的能力、财物或其他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具有的知识性、心理性资源以及外在的硬性权利资源都是占有绝对性优势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
就教师而言,高校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报酬”源于其所拥有的资源。我国高校教师拥有的资源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专业学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技能、课程资源等,这些资源是高校教师吸引学生进行交流的资本。师生交流的结果是教师掌握的社会资源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被分解和分配于学生当中,并通过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进一步优化产生新的社会资源。
就学生而言,不论高校教师自身拥有多么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传递教学资源的强度和积极性都直接受制于受教育者即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学生对其所接受的教学资源的取舍在很大程度上并非受限于空洞的原则和理论说教,而首先是这些资源能否与自身已有的“报酬”或资源需求相一致。学生拥有的资源包括身心素质、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知识基础、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等。正是学生拥有的这些资源以及师生各自“报酬”之间的差距,对于教师产生的很强的“吸引力”,促使教师参与师生交流以图缩小差距。现实而言,师生各自的“报酬”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距离。
2、学生对教师的日益不尊重
社会交换论认为,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奖励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知识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和教师社会角色涵义的日趋单一,使年轻一代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靠教师而获得知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关系逐渐下降,教师在学生心理上的吸引力减弱。由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忽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收获到应当了解的知识,可能会对教师的学识持一种怀疑态度。课下,教师纷纷投入到科研,没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学生没有如愿从教师那里获取期望的知识资源和心理资源,互惠关系勉强维系。再加之,近几年,关于教师的负面新闻如雨后春笋:教师打骂军训新生1分24秒多次掌掴脚踹学生网友:师德何在;女教师骑在并打幼稚园生;教师就因背后被贴乌龟,学生不承认就暴打学生;学生上课玩手机,教师多次将其撂倒等等,这些负面消息一出,对于教师这一主体,社会投来谩骂声一片,以前的尊师重道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3、教师与学生的不对等交换
(1)教师与学生关系呈现疏远、淡漠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年龄不同步发展,知识增长迅速,已经不满足于教师课堂上所讲的那些知识点。教师依旧按章解读,淡然寡味的课堂教学已经不适用。由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缺失,教师对学生表现为不耐烦,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
(2)师生关系疏远的原因
课堂是师生相互沟通的主阵地。目前,许多高校在一些课程教学中实行大班授课,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再是几十人,而常常是一、二百人,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师生关系便逐步疏远。
霍曼斯认为,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则个体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做科研较之课堂教学,科研成果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的荣誉和利益,教师过多地关注科研,放松了课堂教学,常常表现为备课不够充分,上课应付了事,缺乏热情,很少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甚至有极个别教师为了获取学生好的评价与支持,故意迎合学生,放松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的教育管理,对学生在课堂上不恰当的表现视而不见。马克斯·韦伯所说,具备学者的资格与合格的教师,两者并非一回事。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但同时却是个糟糕透顶的老师。
高校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对学生的培养、教师的科研与教学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今,教师压力过重,对教学的态度不重视,学生获得不对称的“报酬”,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关系呈现一种不平等交换关系,现就社会交换论的观点进行尝试性策略探究。
教师是“教“的主体,那么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的教学素质。现代社会信息化、科技化,教师只有不断进修,学习时政知识和现代教学工具,才能在师生交流中获得足够的资源,而资源是教师能够给学生“报酬“的”源头。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以生为本”,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考虑学生的愿望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自由思想、自主质疑、挑战权威,赋予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思想的自由空间,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我们应注重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但是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意愿,必须始终维护教师主导地位,教师在照顾学生的兴趣和想法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教师应当放下先生的架子,把学生看成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愿意和学生简历亦师亦友的关系。因此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要用一颗宽大、博爱的心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和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促进个性发展。力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和结果。
师生互动遵守着不平等原则和互惠原则,这一交换关系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有效的交流机制,才能够维持其平衡性。
1、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学习导师制。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的任务是“学”,只有两者在交流中能收获各自期待的“报酬”,这种交往关系才能够得以维持。由于长期受到的应试教育,许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的盲目性较大。学生渴望教师对自己的指导,指导学习方位、学习范围的划定以及学习方向的确定等等。迫切需要利用课堂这个有限的教学空间和时间以及课外建立学习导师制,这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要,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师生在课下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显著成果。借鉴于此,人们在过去因对某种刺激作出某项行为而得到奖励,那么,一但今后出现的刺激或情况和过去越相似,他们就越有可能作出同样或类似行为。教师利用课下的时间主动接近学生,就会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学生会在此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自觉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深刻的人生见解所折服;教师也很好的建立起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师生在合作中建立深厚的感情,建立了融洽师生关系。
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研究型教学制度。
教师尽管“术业有专攻”,但是在学生面前,也不应该以权威自居,课堂教学更不应该是老师一言堂、满堂灌。提倡研究型教学是使课堂教学由“教”主导模式向教师指导下以“学”为主模式转变的最佳途径。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研讨,老师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互动研讨中达到教学相长、共通共融的境地。
3、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霍曼斯的攻击—赞同命题指出,当个体行为没有得到期待的赞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时,他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讲,人们都喜欢奖励,躲避惩罚,教师在课堂中应慎用奖励和惩罚。令每个人得其所应得,这样也有助于梳理老师的威望。不论课上还是课下,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一定遵守这一规则,给予表现好的学生以表扬、奖励,对于犯错的学生一定要指出,视情况给予批评,这样不仅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行的形象,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分辨善恶对错,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弱点和弊端,对此应从基础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全程加以反思,强调学生的德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肥胖率、近视率等直线上升,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导致缺乏上进心,学业落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不容乐观。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全面发展。大学生应在“德智体美”育各方面发展。
大学生在有效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广泛涉猎专业相关知识,增强与教师交流中的话语权。此外,增强身体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社会交换论是关于人际交往的思想理论,师生交流是常见的人际交往之一,高校师生关系对教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存在困境,亟需有所改善和提高,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下提出的几点措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望实现高校和谐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