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本科学生学习时间对比研究
——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

2019-04-29 10:14姚洪发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时学分本科生

姚洪发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106)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设施和水平不断地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慢慢的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然而,“大众化”教育的普及致使高校毕业人数逐年快速上涨,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方公布的信息,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人数高达795万,较上年增加了30万人,而这个规模达到了2017年新成长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因此,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企业又面临”用工荒”,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是由于大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记忆、理解的浅显学习层面,缺少应用、分析、创造、评价的深度学习,导致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严重缺乏,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差距较远。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现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就最近国内对学分制的相关代表性研究进行了总结。罗春燕[1]对我国高校学分现状的研究指出,我国现行的学分制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课堂效果不佳、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叶飞帆[2]对我国的学分制实现模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研究指出,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高校应学会如何走出“完全学分制”的误区,并探寻适合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胡雄斌[3]对中英高校学分制系统的差异研究指出,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要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以期寻求新的教学形式,同时还要以导师制为契机,增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学生的需求了然于胸,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别敦荣[4]在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中的研究指出,开发基于学分制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做到五点:(1)教师资源开发;(2)课程资源开发;(3)导师资源开发;(4)教室资源开发;(5)教学管理技术资源开发。薛成龙[5]等人在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研究中指出,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必须综合考虑和分析学校的资源分布状况,是教师资源稀缺型,还是教室、实验室资源稀缺型,或是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而后在综合平衡各种资源不足的基础上,通过解决最迫切的资源矛盾,实现教学资源配置整体优化。

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使得我国相关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了新的挑战。而工业工程( Engineering,IE)专业人才在我国制造强国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今的IE本科培养模式中学生课程种类、课程数量以及课外社团活动过多,导致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急剧减少,这使得学生花在课程上的时间被进一步的压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较浅,进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深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较差。目前,还未有关于IE本科学生学习量的相关研究,而国内高校所采用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学分制度,但绝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模式中要求的毕业最低课程数和学分都非常高,而我国教育至今还未制定学分学时量的标准。国内高校居高不下的课程量和学分,使得学生绝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在努力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课前预习工作,这使得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创造力不足,大多只会模仿,缺乏对知识的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本文针对IE本科生学习时间过多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挑选中美IE专业排名靠前高校的本科培养方案,以美国对学分学时量的标准为基准,拟采用对比方法,结合昆工的实际调查,对我国高校IE专业学分、课程量和学分学时量如何合理分配进行研究,提出通过更新教学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国内外学分政策

国外高校目前的学分制度与国内差不多,但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和欧洲都有比较完善的学分认定转换体系和学分学时量标准,国外对本科毕业所要求的最低课程数和总学分都控制在比较合适的范围内,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利用课下时间去学习前沿知识或者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最大程度上的被激发。所以国外获得诺贝尔学奖的人才较多,而国内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学奖获得者只有屠呦呦一人,究其原因不是知识量的不足,而是创造力的缺乏。创造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大部分诺贝尔学奖的获得者的创造力都是在大学期间所培养出来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学习任务较低,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学习量研究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本文仅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篇。卢晓东[6]在对学习量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学习量的概念,并指出本科教育学习量过高会导致过度教育和浪费,大大降低学生自我学习和消化思考的时间,挤压教师的科研时间而导致双重浪费;并指出本科教育存在适度学习量,适度学习量应当在130~140学分之间。柳友荣[7]在卢晓东研究的基础上又对本科生的学习量有了新的认知,其指出学习量涵盖课内外与学业相关的一切学习活动;不能把“学分”等同于“学习量”,“学分少”并不必然生发创造性;优化学生学习时间必须从改变大学教师的考核评价标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采用小班化或者模拟小班化教学、加大课程投入、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几方面着手。胡娟[8]在对本科生学分学习量的国内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制度设计中总学分太高、课程数量太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知识碎片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对学生学习缺乏有效指导等问题,提出减少本科学习总学分和课程总量、改善人才培养日常制度环境的建议。

本文所指的学分学时量是一种综合考虑学生时间的测量方式,主要测算学生修完一定的学分,所要付出的平均学习时间和努力。换句话说,就是学生为完成一个学分,理论上需要多少标准学习时间。学分学时量的引入有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课程,科学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此外,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中美部分代表性高校IE本科学分学时量,借助不同大学IE专业的本科培养模式所需的总学习量,进而通过比较了解不同大学对IE本科学生的学习强度和取得学士学位所付出的总学习量。

本文主要以学期制来测量不同大学IE专业本科生的学分学时量,而测量标准主要采用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秋对学分作出的明确:第一,1学分等于每周1小时的课堂讲授或教师直接指导,外加每周至少2小时的课外相关学习;第二,学分有学期学分和学季学分的概念差,学期学分的每学期学习周为15周左右,学季学分的每学季学习周为10-12周;第三,各校可以保持自己对学分的传统理解和规定,但在涉及学生贷款事务时需换算为教育部规定的学分,也就是学期学分[9]。

(一)美国学分政策及部分高校IE专业比较

在美国,一个学期里每周上一个小时的课叫做一个学分,因此学分又称作“学时量”(Credit Hour)。为了顺利的取得学士学位,每位学生都必须累积一定数量的课程和学分。由于不同的课程所对应的学分不同,因此一般通过该门课程的学时数来确定学分。学校对于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修读的最高学分量和必须修读的最低学分量通常都有规定,:取得四年制的学位,需要修读完120-128个学分。

美国高校IE本科学分普遍在120个学分左右。在2017年USNEWS(U.S.NEWS&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最新IE专业排名前十名依次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加州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西北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普渡大学西拉法叶分校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本文仅选取美国四所在IE专业比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高校: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GT)、加州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简称UCB)、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简称NU)和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简称PU)。美国IE专业排名第一的是佐治亚理工学院,该校的IE专业成立于1924年,自从1991年开始的美国IE本科专业排名中佐治亚理工学院一直都是第一。佐治亚理工学院的IE本科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28学分。其在实践环节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在学生入学初期,各学院应提供各种科技创新机会,引导学生根据兴趣组队参加各种挑战项目,解决一些由赞助企业、研究机构等发布的与工业工程相关的实际问题[10]。伯克利也是加州大学的创始校区,它是美国最自由、最包容的大学之一。加州伯克利分校的IE专业全美排名第二,仅次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其IE本科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20学分[11]。西北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是十大联盟(Big Ten Conference)成员,是联盟中唯一的私立大学。西北大学IE专业全美排名第四,其IE本科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也为120学分[12]。普渡大学是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美国一级国家大学,美国十大联盟创始成员。普渡大学IE专业全美排名第九,其IE本科专业毕业要求总学分为123学分[13]。

(二)国内IE专业部分高校学分比较

目前,由于中国还未有比较明确的学分学时量的相关标准,因此为了更好的进行对比,本文采用美国学分学时量的标准,挑选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国内排名前十高校中具有“985工程”及“双一流”高校4所:清华大学(清华)、上海交通大学(上交)、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和同济大学(同济);以及我的母校昆明理工大学(昆工)。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IE专业的高校之一,其IE专业的排名一直在国内高校内高居第一,其目标是培养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且IE本科毕业总分学为170学分[14]。上海交通大学的IE专业中国排名第二,其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国际视野宽广、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工业工程专门人才[15],IE本科毕业总分学为164学分。华中科技大学IE专业中国排名第8,其目标是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16],IE本科毕业总分学为160.4学分。同济大学的IE专业中国排名第六,其目标是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掌握先进管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IE人才[17],IE本科毕业总分学为208学分。昆明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IE专业高校之一,其目标是本专业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工业工程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生产及服务系统规划、设计、评价、实施和创新的方法及手段,专业视角敏锐,创新意识强,解决工业工程领域问题能力强,视野广阔,综合素质高,系统思考、持续学习和沟通能力强,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IE本科毕业总分学为180学分。

(三)中美IE专业部分高校学习时间比较

由于中国高校每门课程的学分参差不齐,以及国内还没有课内课外学习时间比值的标准。因此本文为了便于计算学分学时量和进行比较,采用美国的一个学分包含每周1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和2个小时的课外时间,由于国内高校IE本科课程大多都是2学分,1学分、3学分及以上的较少,因此规定国内高校的每门课程理论上的学分均为2学分,而具体毕业要求总学分和每学期的学习周数以各个高校的IE本科生培养方案为具体依据。美国高校本文则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为例。UCB作为加州大学中的重要成员,仍然依照加州大学总的学分政策。加州大学规定,各个学校的学分学时量应当依据以下几种课程类型进行具体规定:1)讲座、研讨、讨论、工作坊、会诊等类别,1学分等于每周1小时课堂学习加不少于每周2小时的课外学习;2)工作室类别,1学分等于每周2-3小时,包含演示或个人实践;3)实验、实践、调研、筛选、诊所式学习、论文、个别指导和学术活动类别,1学分等于每周3小时;4)个人学习、研究、课外阅读、学期论文类别,1学分等于3小时的课外学习或其他准备工作时间;5)实习类别,未做特别规定[18]。UCB的IE本科专业的取得学位总学分要求为120学分,而一般一门课程普遍都是3个学分。UCB规定一个学分等于1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和2个小时的课外学习时间,而一年一般分为两个学期,每个学期14周。按照一门课3个学分来算,一门课程每周需要3个小时的课堂学习时间和6个小时的课下学习时间,那么一个学期共14周,一门课的总学习时间大概为126个小时。

最后,将美国高校、中国高校(理论上)的学习时间的对比汇总成表,如表1所示。

表1 中美高校IE本科生学习时间对比

通过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对比不难发现:

第一,从学分上看,我国高校IE本科的毕业总学分远远大于美国顶尖高校的总学分,均是UCB总学分的1.3倍以上且均超过160学分,而IE专业全美排名第一的GT总学分才128学分。即使是国内IE排名第一的清华IE本科专业毕业总学分都高达170学分,快到美国UCB的1.5倍;美国顶尖高校的IE本科毕业总学分相差不大,最大也就是GT比UCB多8个学分,而反观国内高校,IE毕业总学分则参差不齐,最高的同济较最低的华中总学分差距居然达到惊人的47.6学分,如果按华中平均每学年需修40.1学分来看,同济的学生相当于比华中的学生多修了一学年。

第二,从课程数上看,我国高校IE专业的课程总数均接近或超过美国高校课程总数的2倍。而反观国内高校,课程数最低的就是华中,但其课程数总数仍高达80.2门,远远大于全美排名第一的GT课程总数,多出近37门课程,相当于连课程总数最低的华中都比美国高校多上接近四年的课,最疯狂的莫过于同济IE本科课程总数比GT多出61门,如若以GT一学年11门课为基准,同济的学生相当于比GT的学生多上了接近6学年的课。

第三,从总的学时量来看,由于都按照1∶2的课内外学习时间比,我国高校IE本科理论上的学时量除了华中和上交外,其他的均超越8000学时。中国高校理论上的学时量极大的超越了美国高校,且均是美国高校的1.5倍以上。其中同济的IE本科总学时量几乎是UCB和PU的总和。例如拿中美最低总学时量的华中和UCB进行对比,如若以UCB每年1260的学时量为基准,UCB的学生如若按华中的总学时进行学习,则需要6学年。

然而上述中国高校IE本科的学时量只是理论上的情况,实际情况比这要复杂的多,由于学分和课程量居高不下,而且要在四年之内修完,中国高校的IE专业的学生从其入学开始就面临强度极大的学习,学生的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完成课堂作业上。本文仅以昆明理工大学IE本科生为例,对四个年级的本科生学习时间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在校学生人数为187人,其中,大一49人,大二48人,大三42人,大四48人。通过其课内外时间统计信息来映射中国高校IE本科的学习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

昆明理工大学IE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平均每周要上28、24个小时的课,平均每天要上5.6、4.8个小时的课;到了大三、大四则骤降到了每周18小时、16小时(这可能才是真正大学生活)。从课外时间来看。如若按课内外时间比1∶2来计算,则大一、大二学生需要约56、48个小时的课外时间才能将上课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和深度学习,而且晚上还要上晚自习(大部分时间是助教授课),而其每周的课余时间实际上仅仅只有20、24个小时,而且还是所有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即使这样实际上的课外学习时间也只有理论上的35.7%、50.0%,这还不算扣除社会活动时间,再加上被用去的晚自习时间(课外时间),学生实际上可利用的时间极少,有时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进行熬夜,这对学生的身体是极大的伤害。如果再扣除社团活动时间,则大一、大二学生的真实上的课外时间只占到课外理论时间的26.8%、38.5%,离及格线又更加遥远了。即使到了大三、大四,课内学习时间接近减半,虽然实际上课外时间大三只有理论上的83.3%,已经超越及格线,如若扣去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则大三学生真正的课外时间只有理论上的71.7%,真实生活中虽处于及格,但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大不如前;而大四虽然达到了100%,即使他们在大四时期重新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所上的专业课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度学习,但由于只剩一年时间,还要面临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以及毕业论文的多重选择,想法再多,面对着四重考验下,想法很难以转化成实践。

因此,这也不难想象刚刚进入大学,对大学憧憬的学生在面对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苦不堪言,知识学习深度浅,学习兴趣每况愈下,创新能力也随之下降,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时候可能只是亡羊补牢了。

表2 昆明理工大学IE本科生课内外时间统计

5.5 24 50.0%38.5%4.2 18 83.3%71.7%大二 大三 大四2.2 16 100%93.1%实际上理论上实际上理论上实际上理论上24 48 30 36 32 32

三、结论与建议

中国的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迈向“大众化”教育,但中国高校IE本科的培养不能建立在高学分和课程量的基础上,而应从布卢姆[19]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修订版理论中寻找灵感。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最大的变化是将教育目标分成两个维度∶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20]。认知过程维度较之前的旧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有了质的改变,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创造”和知识维度。“创造”目标的增加,告诫我们现今的高等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不仅是在教育过程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在培养模式中尽量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学生因为学习任务过重而出现厌学情绪,进而大大降低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知识维度的增加,一方面能够让我们意识到新版教育的目标应更加注重对知识的深度学习,避免过于浅显的学习而降低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能够明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升华,同时强调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引导,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最后,经过对美国和中国高校(理论上)IE本科生学习情况的比较,虽然中国高校IE本科生的课内外学习时间比只是理论上的假设,但从实际上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课外时间被极度的压缩,这还不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可想而知学生做什么事情都很匆忙,对知识的学习过多的只能停在浅显方面。同时,课程数量上仍然暴露出中国IE本科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的问题。针对中国高校IE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少、自主学习时间被过度压迫、学生深度学习程度不够等问题,本文给出一些建议。

(一)学分学时量的结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深思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中国高校的IE本科生的教育应该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依然像高中教育那样进行“填鸭式”教育,盲目的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我国高校IE本科生教育应该改革培养方式,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学分学时量的结构问题,而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力的问题。而关于课内时间与课外时间的比例,则可以根据IE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国内高等教育的现状,并在借鉴美国学分学时量的划分的基础上,规定符合IE本科生的学分学时量。

(二)中国高校IE本科生学习时间总量过大的问题。大学四年的时光,学生的培养并不应该是为了多学一些课程、完成更多的学分。目前,国内不止是IE本科生的学习任务重的问题,而是大多数专业学习时间过多的问题。比如说对IE本科生实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增加学生的总学分和总课程量,而且学习的重点过多的放在理论的学习上,而不是更多的实践授课上。因此,我们应该对IE本科生的课程数量和课程种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减少总的课程的数量和学分,增加课程的学分和授课的灵活性。同时,要从系统上考虑总学分和总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加授课的灵活性,理论学习应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单纯的知道;对学分的质量实行考核机制,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培养方式进行实行的反馈与优化。

(三)我国高等教育仍存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缺乏有效指导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导师制与学分制的混合培养模式应慢慢开始实施下来。我们应渐渐摆脱“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粗放培养模式,增加教师的数量,减少每个班级学生的数量,尽可能的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明确规定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间,并与学分挂钩。国外高校对教师的坐班和课外指导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以美国高校为例,美国教师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只占该课程学习时间的1/3,其余的时间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传授学习方法和实践指导以及相关研究的开展等。此外,这样的授课方式能够弥补课堂学习一对多的不足,使得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并能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老师的指导,能够对学生在思维上、方法上进行启迪和培养,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从而达到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过程,进而增加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学时学分本科生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本科生党支部活动方式的创新研究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