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军年
(云南省委党校 校刊部,云南 昆明,650111)
在网络领域中,网络的均质化、自由化、离散化结构使得网络中每个终端都是个体意识形态的扩音器,人人都能成为“核心”,其实也就没有了核心,针对网络结构的这一特点,发达国家仗着自己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优势,在网络中以自由主义、普世主义、网络帝国主义理论范式等为依仗,意图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理性、合法、中心的话语领导权,进而控制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权力,达成实现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网络殖民”的目的。由此,在充分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对一个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后,本文从“核心——边缘互动”的分析框架出发,对中国作为后发网络现代化国家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自美国阿帕网(ARPANET)诞生以来,由最初4个节点发展成为目前数以百亿级节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认知,西方大国借助网络技术和文化霸权的优势在全球网络空间中不断“攻城略地”,典型的做法是以网络自由主义、普世主义、帝国主义等价值观的输出,造成了多国意识形态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政权危机。梳理网络意识形态的不同观点,对其进行理论反思,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边缘”互动理论下的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范式。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巴洛发表了《网络空间独立宣言》,其主旨是网络自由主义的极端表达,它呼吁政府离开网络空间,认为网络空间没有主权,网络空间也不存在于任何国家的边界之内,而政府对网络的管制是徒劳的①John Perry Barlow.A Declaration of the Cyberspace[EB/OL].published on the website of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https://projects.eff.org/barlow/Declaration-Final.html,2016.1.20。。这种绝对自由主义的思想,将网络空间视为任何人、任何事、任何话可以自由表达传播的场所,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美国在自由主义理念基础上建立了网络空间“全球公域说”,认为网络空间是没有主权的,全球的每一位网络公民对网络空间治理发挥主导作用。①Hillary Clinton.Remarks on Internet Freedom,Washington,DC,January,21 2010。
1960年,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贝尔认为:“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间,对如下问题达成共识:接受福利国家,希望分权、混合经济和多元政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经走向了终结。”②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462。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书中认为:“西方国家实行的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了‘历史的终结’”,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书中认为“如果目前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完全满足了人的最基本需要,历史就走到了尽头。”③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3 。其意思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建立起来的自由民主制度已经满足了“人的最基本需要”而具有普遍性,为此,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历史的发展形态就此可以终结了。国内学者程广云,韩璞庚《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中提到:“只要我们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共同的人性,并且这种人性不是离间人际关系,而是亲和、凝聚人际关系,我们也就能够证明:存在着普遍的和共同的价值——普世价值。”④程广云,韩璞庚.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J].学术月刊,2002(05):14-21。借助网络通信的快速发展,普世主义思想和西方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能够得以在网络中被广泛传播。普世主义或普世价值与西方意识形态化思潮的主要代表观念一脉相承,其核心思想都是主张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其哲学基础也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的超阶级性,否认人的现实阶级性、社会性及历史性,强调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其实践追求就是要将人类文明纳入资本主义所建立的所谓普遍文明的轨道。
从市场自由到垄断市场形成了帝国主义,延伸到网络领域同样存在网络帝国主义。网络技术霸权为网络帝国主义提供了技术保障:195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在美国,互联网的前身ARPA 网在美国诞生,1994年后,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扩张,但一直由美国主导。美国掌握着国际互联网的根服务器,相当于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命脉。当前,世界上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中有9个也设在美国⑤自王有.警惕网络帝国主义[J].焦点,2000(52)。。根服务器就像是全球互联网的“通讯录”,互联网本来没有中心,因为绝大部分高性能服务器在美国境内,美国成了事实上的网络中心。⑥魏明革.全球化背景下的网络帝国主义及应对[J].当代传播,2011(01):75-78。正如任何其他技术一样,因特网不是中立的,在它内部隐藏着其设计者的偏爱,西方的理念、知识和通信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因特网的结构、体系和文化。
反思上文中三种理论研究范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空间是现实世界的映射,网络世界的战争区别于传统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网络自由主义思想主张网络空间自由,形成一个全球无边界空间,而网络空间自由的背后却是为普世主义与帝国主义打开“网络国门”,以自由之名为网络帝国主义侵略和占领提供便利,实行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制度,实现“一元化”世界的终极目标。普世主义倡导全球应该有一种普遍适应的制度,而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刚好可以充当这一角色,其背后还是零和博弈,非我不可的一种逻辑思维。无论是网络空间自由主义还是普世主义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维护西方国家利益的网络帝国,以网络的跨地域性、瞬时性、广播效应性为依托,不仅从技术层面掌握控制权,从意识形态形态层面牢牢把握话语权,形成一种网络政治权力,用于干涉别国内政,甚至推翻别国政权。
鉴于此,本文提出在网络空间中的“核心-边缘互动”理论框架,主张网络世界是有界限的,一个主权国家更应有“网络国界”,在“网络主权国家”领域内需要划分具有符合本国国情的核心或者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加强网民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网络强国,实现网络和平。对我国目前阶段而言,网络核心意识形态就是我国网民坚持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遵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文化认同,在网络空间中维护祖国形象,不以网络为突破口,煽动网民造成对国家认同、国家利益、国家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国家政权等不利的影响。
边缘意识形态是带着明确的政治目的,通过隐蔽渗透式的方式,传播一些混淆迷惑性的价值观念,其目的就是要淡化本国核心意识形态,瓦解核心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立自身的一套话语体系,进而将意识形态这一种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干涉别国内政的政治目的,具体如西方倡导的自由主义、普世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一元主义等思想。而介于核心意识形态和边缘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的意识形态我们称之为“次核心”意识形态,其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主要提倡和平、宽容、为善,或娱乐、个性、张扬,是一个国家文化多样的表现,不会对他人或国家安全造成较大影响,文中不做过多讨论,主要探讨核心与边缘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边缘意识形态与核心意识形态是一对相对概念,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斗争,相互转化的情形,边缘意识形态不一定是处于弱势地位,对一个“网络主权国家”而言,在面对一些网络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渗透面前,本是核心意识形态有可能会变成弱势力量,相反外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会成为强势力量,如果不加以有效管控,这时外围意识形态将会占据网络空间核心地位,成为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者。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国内一些主要的核心——边缘意识形态冲突面临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出现是一种后发网络现代化国家面对先发国家意识形态“殖民”,是本土主义与全球主义的互动形成的。提出“核心—边缘互动”理论这一分析框架,意图找出在我国网络领域中意识形态斗争所存在的主要风险和主要矛盾,揭示其本质,以维护我国核心意识形态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站在上文提出的核心—边缘意识形态理论观点上来看,如今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我国面临着国内和国外意识形态斗争的风险;其次,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一些亚文化走进人们的视野,在网络的推动下,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挑战;另外,关乎国家安全的分裂意识形态也在网络空间中呈现新的变化。
1.西方意识形态强势入侵的风险。西方大国的意识形态在全球网络空间中是处于优势地位,这种优势是建立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凭借发达的网络技术,强大的经济支撑能力,完整的文化产业输出体系,较强的舆论控制和制造能力,向其他国家或地区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灌输普世价值,凭借经济与科技优势,西方国家始终固化其对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与操纵,初步形成了对非西方世界的战略围堵①聂筱谕.西方的控制操纵与中国的突围破局——基于全媒体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审视[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3):69-83。。这种处于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最希望的是世界无界限,最不愿意看到其它地区设置自我保护,最愿意打着“自由、民主、平等”的幌子,在非西方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或者地区无障碍的格式化其制度和文化,同化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帝国的一部分。当我国核心意识形态与具有优势的边缘意识形态正面交锋时,将会存在一方意识形态被渗透甚至同化的风险。
2.国内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风险。以前,相比西方大国的网络意识形态,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掌握网络核心技术,形成多样文化输出模式,在全球网络空间的话语权力弱小②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D].南开大学,2012。,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实力的不断增强,拥有与国际大国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呼声越来越高,国际上中国声音不可缺少,文化输出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而西方网络平台已经习惯了其政治制度,国际话语的优越性,是不会轻易铺平道路迎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发生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风险,我们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想要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就必然会引起与处于优势地位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与博弈,存在被同化的危险。
1.依靠信息技术,亚文化存在篡改历史事实的风险。早在20世纪20年代,人类学研究者米德认为“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日常异性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与社会制度不同的“独特文化”即亚文化。”①吴浩.论当代青年亚文化对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青年群体对新型事物接收速度快,对网络技术熟练程度高,在网络空间更易找到同类,更易张扬个性、更易得到情感寄托。亚文化在网络空间这块沃土上恣意的蔓延,对传统经典文化、革命烈士人物、中外古今名人的恶搞案例越来越多,因为其内容的标新立异很容易博取网民的开怀一笑,而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接收并转发传播,如“冼星海之女怒告网络恶搞者恶搞《黄河大合唱》”②光明网.《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冼星海后人:忘本!网友也怒了[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8-01-28/doc-ifyqyqni4333482.shtml。,对于这种恶搞者的无知,浏览者的事不关己,造成了恶搞源头越发猖狂,越发的歪曲甚至颠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无形中对广大的网络群体正确认识国内文化产生了误导风险。
2.形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的风险。青年亚文化的精髓在于娱乐③傅建轩.当代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盲目的对娱乐文化追崇,手游、主机游戏、直播平台、短视频等都是消费青年宝贵时间的泥沼,这几年国内频频发生因为沉溺网络发生痛心事件,如“13岁少年玩王者荣耀跳楼醒后称:我怎么不会飞?”④新京报.13岁少年玩王者荣耀跳楼 醒后称:我怎么不会飞?[EB/OL]http://news.163.com/17/0703/10/CODNAVSP0001899N.html。、“男子打赏主播花光父母20年积蓄家属:他低智望退款”⑤网易新闻.男子打赏主播花光父母20年积蓄家属:他低智望退款[EB/OL].https://news.163.com/18/1025/22/DV0ENGMD0001875P.html、“95 后少年网上直播自杀曾被挑唆“你必须死””⑥新京报.95 后少年:按不下停止键的自杀直播[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4-12/08/content_550948.htm?div=-1。等等都是沉浸在网络虚拟娱乐文化之中而无法自拔,对娱乐文化的追崇,间接疏远了与家人的情感交流,形成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的风险。
我们党的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领土不完整就谈不上复兴,一部分中国人没参与进来就谈不上一个完整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目前在网络领域,分裂势力的言论通过网络渠道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自由的传播,极个别地区或者组织公然认可或支持分裂势力,对我们国家造成了恶劣的影响。1.“四毒”分裂文化利用信息技术有跨国性质的风险。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台独、藏独、疆独、港独这“四毒”,相同的是这“四毒”都是具有跨国性质的分裂主义,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微博、推特、脸书等新社交媒体,日益被分裂势力利用,成为他们实行分裂活动的主要渠道,如“疆独”分裂组织“世维会”在其组织章程和历届大会报告中均将互联网作为拓展组织影响、向国际社会宣传分裂活动的重要平台。“疆独”分裂组织还成立了专门运作互联网战略的“东突信息中心”。⑦赵国军.新媒体时代“疆独”网络分裂主义及其治理[J].广西民族研究,2015,(2):31-39。与此同时,一部分西方学者又为台独、藏独、疆独、港独做辩护,为其分裂国家的言论和暴力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行诡辩。更要防范的是“四毒”同流合污的风险,依靠网络平台在国际上坑壑一气,发展壮大,对我国统一造成巨大挑战。
1.有网络意识形态的扩张,就有意识形态的保护。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控制是网络殖民的核心目标,属于网络殖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核心意识形态的边界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核心意识形态所包括的内容,如果有想要替换或者减弱核心意识形态的角色和地位,则存在着边缘意识形态的扩张。发展中国家作为后发网络国家一直在技术和规范方面追赶着先发网络发达国家,先发发达国家依仗其优势,将自由主义、普世主义、网络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便捷且廉价地运送到世界任何角落,达成对别国进行意识形态“网络殖民”⑧甘满堂.网络时代的信息霸权与文化殖民主义[J].开放导报,2002(09):29-30。的目的。我们说要实现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其实就是想要让执政者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树立出一种理性、合法、中心的形象,以实现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这一目的,本文探讨的核心—边缘意识形态就是要维护后发网络国家意识形态的理性、合法、中心的地位,意识形态有核心和边缘之别。
2.有网络后殖民主义的兴起,就有网络边界的守护。网络殖民本质上是在网络中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本土文化的软暴力殖民,尤其在后殖民主义兴起后,网络殖民成为民族文化殖民的主要渠道,网络文化殖民成为民族文化殖民的核心目标。有观点说网络是没有边界的,如果没有网络边界,网络主权就无从谈起,美国人巴洛发表了《网络空间独立宣言》,是网络自由主义的极端表达,它呼吁政府离开网络空间,认为网络空间没有主权,网络空间也不存在于任何国家的边界之内,而政府对网络的管制是徒劳的①John Perry Barlow.A Declaration of the Cyberspace[EB/OL].published on the website of 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https://projects.eff.org/barlow/Declaration-Final.html,2016.1.20。。从物理连接链路来看,网络边界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连接节点上,从形式上来看,网络边界存在于网络中传输的语言、文字、价值观念上。从阿帕网诞生以来,网络在世界各地普及开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就成了网络殖民的精神内核,在网络中流淌的技术、语言、文字等成为了网络殖民的具体工具,突破现代国家在地理意义上的界线,将信息输送到任何地方,如:东欧和中亚的“颜色革命”,中东、北非的“阿拉伯之春”②张丽娟.地缘政治视野下中亚民族问题对中国新疆民族关系的影响[D].中央民族大学,2011。等对主权国家的网络攻击。
3.有民族文化殖民的入侵,就有本土文化的保护。对本土文化的保护是基于文化主权的独立性之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化主权不完整不独立,也就不存在本土文化的长久延传和发展,与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同样重要的是要将文化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相对全球化而言,反对以一种元叙事的模式将各个民族国家统一化,使得本土民族文化得以不断延传和发展,出现了本土主义。西方部分学者认为,“全球化”可以通过让资本主义秩序遍及整个世界来实现某种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不同的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目标,从而建立一种进步的秩序③普·帕特奈克.关于资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陷阱[A].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但是这种元叙事的模式引起世界各国对本土文化冲突的担忧,“本土主义要对引进外来文化进行规范,就是要有选择、有限制的容纳外来文化,以避免更大的文化冲突发生”④蒋述卓.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J].广东社会科学,1997(04):128-132。。
有文化主权的争夺,就有文化主权的守护,本土文化的主导权和核心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归根到底是“文化主权”的争夺,文化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意识形态制约规范着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内容,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一般与特殊,表现与内核的关系,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主权争夺主要是以政治主权的获得,争夺方式主要表现为武力斗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主权的争夺主要是在经济主权上,争夺的目标表现在物质资料的获取;在21世纪,进入信息社会之后,主权的争夺已然变成了无形的文化主权的争夺。文化主权是以文化为主体的权力,是继政治主权和经济主权之后,在信息社会影响国家安全的又一关键因素,邓小平指出:“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对这一点我们比过去更清楚了。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348。
小结:现代国家之间的斗争已经从政治主权向文化主权争夺的转变,尤其作为后发网络现代化国家与先发网络现代化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上愈演愈烈。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以及网络中自由主义、普世主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还有本土主义与全球主义的文化碰撞,本质上都是对文化主权的保护与争夺。本文以核心—边缘意识形态分析框架,揭露了网络中网络殖民惯用的理论,以及作为后发网络意识形态国家面临的风险,旨在对文化主权的保护做一些探讨。但是,本文在对文化主权的保护方面研究的不够深入,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对文化主权的重要作用和保护举措有更多的见解,分享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