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巧玉 方圩滨
(1 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 漳州 363300; 2 福建省云霄第二中学 漳州 363300)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用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和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1]。它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式教育模式有相似之处,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建构知识。体验式教学包括实践体验、心理体验两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规律,积极创造实际或模拟的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学习内容进行体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强调需要体验式教学[2]。学生获取知识不是简单由教师直接传授,而是来自整个过程中的知识体验。
我校是以生态教育为特色的花园式学校,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施生态教育,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之间的互动联系,强调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自我感悟与发现,这样才能使生态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用情况如下: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进行情境化学习,充分运用学生周围熟悉的生态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其知识结构。一般来说,生态就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教育原本就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实施生态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群体学习的特点,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中进一步归纳,获得知识与能力。
例如,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1)“从细胞到生物圈”一节中关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教学,可创设情境在“认知—归纳”中体验: 校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学校依山而建,山上分布着丰富的植被及种植着各种果树。课前教师安排学生参观校园的布局,尤其是校园内的“望安山”及池塘;课堂上引导学生先认真阅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等概念。接着,向他们提出问题: 枇杷的种子、一棵枇杷树、望安山上所有的枇杷树、望安山上所有的果树、望安山上所有的生物以及望安山,它们各属于哪个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果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关于望安山上所有的果树是种群还是群落?学生争议很大。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并归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生态学概念的区别并写出相关的概念图,还总结不同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
这样,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理论知识的兴趣;通过阅读教材对概念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进一步归纳获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网络,自然而然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传播生态文化。
实验探究是中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重要方式,探究就是一种重要的体验。将教材中的知识,通过具体的生物学实验表达出来,将枯燥、复杂的生态知识转换为客观的生物学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正确的实验操作进行体验,获得相关知识原理和技能。尤其是生态教育不仅需要生态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掌握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需要依靠科学实验不断地探索体验。
例如,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3)第6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教师先提出问题: ①什么是生态系统?②如何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然后,鼓励学生从自制简单的生态瓶开始,观察“生态系统——生态瓶”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功能。接着,分组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生态瓶的稳定性”一节: 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又如,引导学生改变生态瓶中的制作材料铜钱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设计多组实验观察生态瓶的变化。通过实验结果的情况,探索这些植物在环境治理中作用。课外活动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到生态较健全的自然环境,如校园、附近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名胜风景区和公共绿地等,开展物种识别、参观调查等体验式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构建知识,知识的构建进一步有效指导生产实践活动,最后积累更为全面、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生态教育中生态技能的掌握和生态文化的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劳动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践行理论的科学性,在“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循序渐进中学习。
例如,云霄一中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首先根据教材知识内容需要及不同学生的领悟能力、实践能力,依据校园地理环境特点,结合生态教育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创建校园劳动基地。校园劳动基地和功能如表1。
在“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中体验式教学的一般步骤包括: 首先“体验”开展蔬菜种植实践、校园绿化、家庭养花和果树栽培等劳动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生存劳动的基本技能;然后“认识”掌握基本劳动操作技能;接着“再体验”开展验证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杂交实验、绿地设计和杂交育种等更加丰富的自然体验和劳动实践,也可开展“我是绿色校园设计师”调查体验活动,征集优秀作品“绿色校园设计整体布局方案”;最后“再认识”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享受劳动和改善环境的喜悦,形成热爱自然、关怀生态的态度。进一步“再体验—再认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校外生态教育实践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3]。
表1 云霄一中校园劳动基地和功能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到科普环保宣传活动中,亲自参与宣传活动而获取直接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这样,可真正地提高学生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
例如,利用“世界环境日”“爱鸟周”和“湿地日”等,鼓励学生参加环境保护主题的宣传活动: 通过校园、社区、保护区、博客、微博和微信等途径,开展访谈、民意调查、作品展示和分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活动,成为环保宣传者;及时发现并了解问题,关注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知情者;直接参与到植树造林、污水处理等活动,做一名环保志愿者。我县牛蛙养殖较多,很多牛蛙养殖户在养殖中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对漳江河的水质产生一定的污染。学生访谈养殖户后并开展“牛蛙养殖废水净化处理的研究”,利用生物学、物理和化学的办法反复多次进行实验。
最后,学生将研究成果汇报,进行交流、评议和筛选,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并提供给有关环保部门作为环境治理的参考。
(基金项目: 福建省“十三五”第一批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带头人立项课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学生态教育课程建设研究”,No.XKSW-2017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