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起来

2019-02-28 07:37朱利
教师·上 2019年1期
关键词:吟诵经典诗歌教学

朱利

摘 要:诗歌教学中,应丢弃当前的扁平化、理性化,树立诗应“歌”、诗要“歌”的意识,还原诗“歌”的特性,从感性、情绪入手,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共鸣,挖掘诗歌的文化价值、音乐特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

关键词:诗歌;音乐;吟诵;诗歌教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10-1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1-0046-02

“诗言志,歌咏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度像中国这样把诗和歌如此完美无瑕地渗透交融在一起。从遥遠的“杭育杭育”开始,古老的中华民族吟唱着诗歌走过漫长的历史,或热烈,或深沉,或哀怨,诗歌的发展史是一段穿透历史的音乐史,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成长史。在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自信的今天,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的传承重担越发厚重,它沉甸甸地落在我们语文教师的肩上,成为语文教育愈来愈重要的一部分。语文是一门工具,更是一门审美的人文学科,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作品审美价值、人文价值的体验和挖掘,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和审美能力、高雅的人文品位应是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诗歌作为语言的极佳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如何让这些特征更充分体现并易于学生领悟感受?我认为,应还原其“歌”的本性。

巧的是,不久前看到中央电视台播出《经典咏流传》节目。该节目“和诗以歌”,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诗词文化的深层文化价值、美学价值;该节目还邀请著名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师坐镇点评,欣赏文字,聆听旋律,让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主流价值观在当下产生共鸣。焐热诗词,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再次流行,焕发新的生命力。《经典咏流传》集文化和音乐二者之长,给诗歌文化插上音乐的翅膀,传播力、观赏性强,受众覆盖广泛,收视火爆,收到了一流的社会效益。受该节目的启发,本人试着依葫芦画瓢,上了两节诗歌教学课,收到了意外惊喜。现笔者以两堂诗歌教学课为例,谈一点感受。

一、感悟意境之美,让诗“歌”起来

《水调歌头》是苏轼被贬作密州太守时所作。古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这不仅是因为词人在人生失意之时所表现出的旷达胸襟,也在于词人所创造出的空灵澄澈的优美意境。前者通过教师的讲解、对字面的理解,学生是较易言传和掌握的,而后者则比较抽象虚幻,难以真切感受,而感悟意境之美恰恰是诗歌教学的重难点。为避免平淡乏味,我在教学中独辟蹊径,上课之前就在班级播放古筝演奏的古典民乐《春江花月夜》,当行云流水的音乐响起,听惯流行音乐的学生们发现古老的民族音乐竟是这般的美妙,自觉地坐到位置上,侧耳倾听。我心里暗喜:音乐的魔力是巨大的。不用语言,未成曲调先有情,诗歌的意境已悄然生成。正式上课后,我依然以此乐为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让学生离开书本,拉上窗帘,闭上眼睛,全身心欣赏,凄清幽静的中秋之夜的独特意境愈发浓厚。与词人有了默契的心灵沟通,学生就自然地进入了苏轼的月光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幽幽的空灵的歌声在教室里响起,虚幻空灵的意境逐渐清晰丰满起来。遗憾的是这是一张CD,缺少与之匹配的画面,我巧妙地利用这个缺憾,要求学生从我准备的另—些写景抒情的古诗词句中选出与本词意境相符的句子作为背景,并说明理由,至此学生已能毫不费力地准确选出。这说明学生已充分地领悟并感受到了空灵澄澈的优美意境。虚幻的意境不再抽象,而是具体可“见”可感的了。学生们倾情投入的情景,让人心潮起伏、心生感动。

音乐最能成功地表现人类的感情和激情,音乐和诗歌都是通过唤起欣赏者的某种情感来实现自身审美价值的,从这点上说诗和音乐是同宗同源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这节课之所以成功,与音乐的全程参与、高度融合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蝶恋花·答李淑一》两首词,表现他笔下“绚丽的意境美”“慷慨的悲壮美”和“隽永的意境美”,为了让学生充分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文学家风采,我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选用了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演唱的碟片,该首歌曲由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伴奏,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学生欣赏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本歌曲中的配乐在何处改用琵琶伴奏,琵琶声有何特点,为何有这样的变化?②歌曲的高潮部分在哪里?欣赏完毕,学生清楚地听出“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采用了琵琶伴奏,为什么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因为琵琶声细腻委婉,能够恰当地表现这几句词所描绘的雪后天晴、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美,这种美具有女性的特点,是一种秀美,这种秀美之态与琵琶的细腻委婉相得益彰。那么除了这部分琵琶伴奏,其余部分如何配乐,为什么?学生们兴致盎然,他们兴奋地由此推想出前面交响乐伴奏部分表现了粗犷大气、充满阳刚之气的男性般的壮美。关于歌曲的高潮,学生知道领唱、合唱、反复咏唱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必是高潮无疑,之所以一唱三叹,是因为这几句是词眼,表现了无产阶级英雄人物将要登上历史舞台的豪迈气势和自信从容。这样,学生们由音乐到文字,由感性到理性,更深地感受到了北国风光。

《蝶恋花·答李淑一》来自课外,和《沁园春·雪》的感情基调不尽相同,除了毛泽东一贯的伟人风度外,还有他作为一个丈夫对妻子杨开慧的深情。整首词有两个教学要点:①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自己对杨开慧及柳直荀的怀念之情;②词中通过“捧酒”“舒袖”“化雨”营造柔绵、怀念、喜悦的意境。在教学设计时,我仍然利用音乐作为钥匙,选用余红仙演唱的苏州评弹,这首评弹调融合了苏州评弹众多流派,经过余红仙的演绎,既雍容醇厚,又委婉柔美,更高亢激昂,当年一经演唱就享誉全国。作为一个苏州教师,面对众多小小新苏州人,用苏式教法何尝不是一种有益尝试呢?我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毛泽东的这首词曾有许多作曲家谱曲,其中采用江南苏州弹词的曲调谱写令人耳目一新,从此传唱开来,最受好评,为什么评弹最能表现该词的感情和意境?试从配乐的角度分析。苏州评弹的伴奏乐器是琵琶,琵琶声清脆婉转,指法丰富,能通过“轻拢慢捻抹复挑”的变化表达“大珠小珠落玉盘”“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裂水浆迸”的复杂感情,与本词“舒袖”“泪飞”等跌宕的感情不谋而合。在《沁园春·雪》的学习中,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已有初步感受和了解,明白了此乐器最宜表现绵柔之情,结合该词内容,他们能够自然地与本词抒发的深情绵邈的怀念之情联系起来。另外开篇采用回荡婉转的基调,充分体现了“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的孤独阴柔之美。因此该词由悲而喜的感情和浪漫主义的优美意境非琵琶不能体现,词人的复杂跌宕的感情诉诸琵琶,如倾盆之雨,酣畅淋漓。

二、让诗“歌”起来,唱出来的经典

音乐歌曲诉诸听觉,语言文字诉诸视觉。从生理角度讲,听觉的反应速度更快,更加敏锐,更能快速地捕捉到传达的信息,而视觉从眼睛录入文字开始到最后领悟文字需要一个更加复杂的思维过程。上述两节课,我初步尝试把音乐融入诗歌教学,深深感受到它带来的巨大效果。从歌唱者的音色音区、感情的运用、配乐的编排、领唱伴唱的设计甚至前奏等各方面,学生都能捕捉到有关诗歌内容的信息,迅速有效地找到突破口。音乐对诗歌的教学大有裨益。

遥想当年,古人动用了多种感官来领略诗之美,在古人眼中,诗歌也许本来就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艺术。记得读大学时,有位教授古代文学的男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清唱李清照的《声声慢》虽是清唱,也远没有专业水准,可是透过古韵传达出来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的幽愁暗恨直击人心,至今历历在耳。

直到看到中央台《经典咏流传》,这种感覺复苏过来,尤其是“经典传唱人”王铮亮与过世的王之炀老人隔空对唱《长恨歌》,一下子戳中观众的泪点。病中的王之炀老人面容消瘦,他专注深情的演唱、亲笔写下的简谱,无不打动观众的心,让人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动容。王之炀老人病榻上依然不忘吟唱《长恨歌》《木兰辞》《滕王阁序》,是因为在他们那一代的国文教育中,诗歌在脑海里留下的印记是一段段可以吟唱的音乐旋律,这种打动心灵的旋律跟了他们一辈子。现在的诗歌教育中,诗句的意境都是通过字面脑补出来的,可以言传,却不易打动心灵、铭记终身。

三、让诗“歌”起来,吟诵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法门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一直致力于推动吟诵诗词的传承,她一直强调吟诵是古人读诗最原本最重要的“打开方式”,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法门,它所带来的众多感官体会,是深入理解诗歌的基础。今天笔者所写的仅是本人的两次实验课,所采用的音乐或歌曲都是当代作品,已然引起学生的兴趣,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有更精深的专业造诣,能够用古音古韵还原演绎这些经典之作的原始风貌,将是多美好的事。当然,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和艺术方面的要求,甚至是对师范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一下子难以实现,但至少我们应该树立诗应“歌”、诗要“歌”的意识,学习《经典咏流传》的创意,做一些尝试,还原诗“歌”的本来面貌,给学生多一些感官的刺激,多带来一些心灵的感动,多一些铭记终生的记忆。

吟唱诗歌不会劳而无功,一个富有知识却没有艺术品位的人是绝不会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的,一个陶醉于《天鹅湖》的人绝不会是一个没有文化品位的人。语文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一个精神底子,柏拉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真善美的追求、精神领域的奠基和建设是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帮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真善美。音乐也是一种语言,它能够准确反映人的精神品质,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使更多的人体验和分享。文字和音乐是本源一体的,音乐能如此深刻透彻地演绎艺术,我们有什么理由将音乐拒之于语言文学之门外呢?亚里士多德把“文”和“艺”都纳入美学范畴,而长期以来,我们偏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思想性,而忽视其人文性、审美性,忽视其与音乐的“血缘”,这是多么巨大的失误。让学生感受到文学、音乐等一切艺术之美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试试、不行动呢?

参考文献:

[1]沈杰群.唱出来的《长恨歌》好听到哭 经典从未失色[N].中国青年报,2018-03-28.

[2](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M].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吟诵经典诗歌教学
吟诵,拥抱经典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谈如何接近经典——以《论语》为中心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