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史上两种重要的教育观念,孰优孰劣我们得用“时代适用性”这把永恒的标尺来衡量和判断。文章尝试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评价这三个视角来对比分析二者,从而科学地认识文化为本教育理念:过度强调知识文化为本位的“满堂灌”式教学俨然已被淘汰,但“无头绪学习”的语文课堂也并不是我们翘首企盼的理想型。但若“取精华、去糟粕”——取“文化本位”下的“有序教学”、拿“以人为本”下的“生本思想”运用于当下的课堂教学实践,构建一个知识完整、组织有序、学习热情的语文课堂必定指日可待。
关键词:以文化为本 以人为本 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1-0067-01
1 教学理论视角
“本”,许慎的《说文解字》释义:草木的根;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
1.1 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
“‘文化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文化来说就成了‘末。”[1]文化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只是工具和手段。这缘于人类与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没有人类,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也就没有人。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把文化传递给人的工具和手段。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也正是因为人类历史进化的主要信息是体外的文化传统——人类的文化成果,人在生理性状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对体外生态环境加以改造,使之如意遂愿;而动物则以本能——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而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行为,作为生活基础,它源自于体内的遗传基因且只能以改变自己的生理性状去消极地适应环境而生存。
人,除却与动物质相似的生物人,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人。文化是关于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四维复杂关系的一门学问。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语言和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人类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1.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对‘教育来说是‘根本,‘教育对‘人来说成了‘末。”[1]人对教育来说是目的,而教育则成为服务手段。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在教育领域的“应然”状态便是: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了,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而老师则只是课堂程序的“引领者”与教学环节的“组织者”;课堂成为了学生展现自我、放飞自我的舞台,学生被推向了“台前”,老师甘做了“幕后”。
后现代教育所强调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正是基于该理念下的产物,要求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育以“生”为本。它实质上是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这种人性的教育可以让人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美好、体验到成功。
2 教学实践视角
2.1 文化为本——主“教”
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由外而内教育观下的产物,具有“师授性”“他控性”的特点。该理念下的教育通常以活动或过程的表现形式来传承文化,学习者接受社会文化、知识是以教育者为中介并发挥其“传授、帮助、带领”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之下,“教育者呈现的是一个居于社会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中转站地位的‘社会文化代言人的角色。”[2]
“讲授——接受”式的教学不可否认的存在着在短时间内完整化、系统化地传授某一门知识的优势,但却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自学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发起素养培养的新主张——语文教学强调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方面的素养培养要求。但实践证明,这在文化为本传统教学土壤之中是很难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为素养的培育换上“有养分”的教学新土壤。
2.2 以人为本——主“学”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由内而外教育观下的产物,具有“自控性”、“自授性”的特点。该理念下的教育通常以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为表现形式。该理念主导下的学习者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表現为一种自主性、独立性、直接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是无需他人作为文化因素中介而参与其学习过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学习者自主、积极地学。
学习,理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礼记·月令》记载:“鹰乃学习。——学,效;习,小鸟频频飞起,后引申为复习、温习。”钱钟书曾说:“赫拉克利特不承认他是‘任何人的学生,只说得力于‘自己的探讨;孙悟空怕闯了祸牵累师父,急忙声明:‘绝不敢提起师父,只说是我自家会的便罢!他们说话虽有些过头,但却有着同样的重点:‘自学是主要的。”[3]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生需要在“继承”人类已有知识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出新”,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纳入自身行动,充分展开深度学习,推进头脑风暴。
3 教学评价视角
无论是由外而内的以“教师教育为重”的文化为本教育理念,还是由内而外的以“自我教育为重”的文化为本教育理念,二者均属极端。俗言道:“过犹不及。”走偏锋、登极端定会出现“枯燥乏味”、“程序混乱”等多种教学问题。
关于新型教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叶圣陶先生认为,民主的课堂是师生间进行平等对话的课堂,而提问和讨论是最常用的对话形式,因此,叶先生将教师的角色恰切地表述为“主席”、“评判人”和“纠正人”。也就是说,以文化为本的教育理念需剔除教师“满堂灌”的传统,保留教师的有序组织引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调整“放手给学生”的绝对开放,添入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给予学生最恰切的教育方式需将二者有效结合,即取以文化为本的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拿以人为本的探索知识方式的主动性、自由度。
4 结语
以文化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有利弊,但都在其萌生的时代发挥过积极地、不可替代的作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教育的理念也顺势更迭。从来不存在教育理念的对错、优劣之分,但的确有着最适合当下现实的教育理念,或许它就是新旧理念的一种融合。
参考文献:
[1] 胡德海.论教育的两个“为本”[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
21(01):28-31.
[2]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11.
[3] 钱钟书为《自学》杂志的题词,自学,1986年,第一期(封二).
作者简介:郑明霞(1993-),女,汉族,山西省原平市人,教育学硕士,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