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燕
摘要:初中生出错的原因有抽象思维不足、思维惰性惯性、思维单线性和心理障碍,是学习初中数学的必经之路。教师可在小组讨论、猜想一检验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利用错误诱发学生学习愿望,引导学生辩论、辨析相近算式,避免重复遗漏,发现学习漏洞,矫正思维惯性,产生新的解法,反思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误;教学设计
从小学升人初中,数学知识开始变得抽象、复杂。学生因此常犯数学错误,这是正常现象,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进步的抓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或猜想一检验中发现错误,利用这些錯误改进教学,帮助学生学习。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的出现
1.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的原因
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数学时,出现错误的原因可分为思维障碍式错误和心理障碍导致的错误。思维障碍式错误包括抽象思维不足导致的错误、惰性思维导致的错误和思维单线性导致的错误。学生抽象思维不足,就会造成理解、构造困难,不会使用数学语言;思维单线,难以认识到事物间的联系,推理判断能力弱;惰性思维还会导致计算困难。无论何种错误,都是学生试错的过程,体现的是学生逐步理解数学知识概念、思想方法的过程,因而是学生生活、学习、成长、进步中的必然存在。[1]
2.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的寻找
如何发现学生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错误?一种方法,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究,互相检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种方法,是让学生思维与数学活动发生碰撞,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加深对思想方法、知识点的印象。例如,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让学生分出三边等长、三角相等、两边及其夹角相等、两边及其邻角相等、两角及其夹边相等这些情况,锻炼分类讨论思想,猜测哪些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然后作图验证。如果猜想被证伪,学生就会印象深刻。[2]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
1.诱发学习愿望
设计教学时,可以使设计过程看似合理、结论明显错误的说辞来“迷惑”学生,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给学生制造一种悬而未决的效果,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求知欲。学生这样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思辨和批判精神。
2.引导学生辩论
初中数学授课过程中,一名学生作答后,教师可以再询问其他同学的意见。如果学生莫衷一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辩论。学生的发言可能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或者各自从不同角度,片面地考虑了一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教师都不要让学生“吃现成饭”,而应用提问适时引导,诱其深入,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3.发现学习漏洞
初中数学中,一种图形往往具有许多性质。学生学会了一些,就很容易误以为自己已经全部掌握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漏洞,也就是错答、漏答的地方。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与菱形后,教师提问两种图形边、角、对角线各有哪些性质。学生出错的地方就是学生此前学习的漏洞,从漏洞入手学习,就能提高学习效率。[3]
4.矫正思维惯性
初中生思维的惰性,导致初中生用惯性思维解题。这种思维导致的错误,可以警醒学生,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勤于思考,丢开惯性思维。例如蜗牛爬杆问题,学生很容易当成贮水池问题求解,用白天爬的距离减去夜间下滑的距离得到每天上爬的长度,再用竿子的长除以每天上爬的长度,忽视蜗牛到顶后就不下滑了这一现实。这个错误能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思维惯性的危害,从而矫正思维惯性。
5.产生新的解法
学生解题中的一些错误,只要稍加改正,就是一种新思路、新解法。例如,有的初中生计算化简分式时,会像解方程一样乘以分母。这时,教师除了指出化简分式与解方程的区别,还可以把原分式写成一个等于A的方程,让学生用解方程的方法计算A的值,从而化简了原式少此时学生不但清楚了方程与分式的区别,而且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学会了新的计算方法。
6.反思教学效果
学生常犯的错误往往提示着教学的不足。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错误当中发现课程设计的漏洞,不断反思,精进教学,正所谓“教学相长”。如有许多学生混淆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师就要反思教学,多加强调、对比。所谓错误,也并不局限于知识点或题目,学生的情绪、思维、交往、目标达成这四个状态也可作为教学效果的反馈。
三、结语
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会不可避免地犯下许多错误。初中数学教师应有容错的气度,把学生的错误视作学生学习进步的资源和“最近发展区”,帮助指引学生从错误中学习,诱发学习愿望,引导学生辩论,辨析相近算式,避免重复遗漏,发现学习漏洞,矫正思维惯性,产生新的解法,教师也可从学生的错误中反思自己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马琦.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运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8)86-88.
[2]郭影心.错误资源巧利用,课堂精彩妙生成: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的有效利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43.
[3]邱祝玉.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2):123-124.
[4]王树林.初中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12):8-9,42.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