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食用菌研究中心 (310058) 陈再鸣
黑木耳,又名木耳、光木耳等,属于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是目前国内栽培量位居第二的食用菌,产区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在栽培模式上有东北短袋和南方长棒二种。浙江的木耳生产主要采用长菌棒全日光露地栽培模式,栽培季节一般安排当年秋季—次年春季,其中秋冬季是主产期,此期生产的木耳由于菌棒营养贮备充足,气温适宜,所以耳片厚、色泽深、品质佳,一般称之为“冬耳”。木耳菌丝有怕热但抗寒的特点,在耳棒顺利越冬后,待次年春季气温回升,耳片又会继续生长发育,形成“春耳”。栽培时,一般采收一潮冬耳和一潮春耳后结束全程栽培周期。
“春耳”管理主要在2—4月。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耳棒经“冬耳”阶段,基质中营养贮备下降、耳棒变软,菌丝抗性下降,加上气温回升快、温度变化大,又多阴雨,容易招致病虫害,常引起烂棒、“流耳”等症状。在管理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近年浙江黑木耳栽培主要品种有“916”“黑山”和“丽耳3号”等,不同黑木耳品种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春季管理上必须“因种管理”。“916”为中迟熟品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25~28℃,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15~23℃,冬耳和春耳产量较为平衡,所以此品种的耳棒,如冬耳产出较多,春季应加强管理,力争多出“春耳”。“黑山”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5~28℃,子实体生长适宜温度17~23℃,栽培时要适当提早接种,多收冬耳;本品种的耳棒如后期发生偏软等现象,在春耳管理上则要适当减少水分,避免烂棒。“丽耳3号”是2018年浙江省新认定的品种,其菌丝在29℃左右生长较快,耳基形成适宜温度18~23℃,具有耳芽形成早、产量高、抗性好等优点,生产上可比前2个品种提前15~20天接种制棒,有利提高冬耳比例;该品种在正常季节,11月初至12月中是采收旺季,这一品种的耳棒如秋冬季出耳2潮,则春耳阶段可轻管,收少许“尾耳”。
在冬季温度低于出耳适温时,可以停止耳棒喷水,让其自然越冬,并使菌丝重新恢复生长,积累营养。待气温回升到适宜出耳温度时,对冬耳产量低、质地较硬的耳棒重新进行水分管理,喷水的基本原则是“四多四少”,即:晴天多喷、雨天少喷,耳多多喷、耳少少喷,高温多喷、低温少喷,耳枯多喷、耳湿少喷。同时,特别要注重干湿交替,如遇连续晴天,在连续浇水7~8天后停水、晒袋6~7天,如此反复直至采收。
春天气温回升快,雨水多,耳片生长快,所以应及时采收。采收要选择晴天,将七、八成熟的耳片连耳根同时采收,采大留小。采收后的鲜耳,要及时晾干至水分小于14%。
春耳采收后,要立即将耳棒进行无害化处置。先将耳棒脱去外膜,然后粉碎,经充分堆置熟化后,可作植物栽培基质或埋土用作有机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气候和耳棒的原因,春耳管理中常会发生较多的病虫害。对此,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必要时辅以化学防治,规范生产操作,强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虫害防治优先使用粘虫板(纸)和杀虫灯,病害防治提倡使用石灰、漂白粉等。出耳期间严禁用药,严禁耳棒接触任何化学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