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岚
摘 要:文本解读是教师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思考,形成对文本的感知、理解与评价,从而合理地认识文本的教学价值,捕获文本中的精准知识,根据学情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过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精准知识,指的是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精炼、准确的教学点,也是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知识点。
关键词:文本解读;精准知识;教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51-02
文本解读的精准与否,直接决定一节课的效度、精度、深度,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获得知识、习得能力、掌握方法、投入情感的程度,以及思維发展水平的高低。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基本功的直接体现。备课备什么,教学教什么,教研研什么,都从“文本解读”这一首要工作展开。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精准知识的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支撑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
如何准确解读一篇课文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解读文本题目——小题目,大学问
读者阅读文本,首先关注的就是文题。教师上语文课,第一步也是揭题导入,文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的内容、线索,作者的情感,都有可能在文题中就得以体现。有的题目还具有象征意义,吸引着读者阅读的兴趣。现如今,教师对文题的解读往往陷入误区,只关注文题传达的内容信息,没有发挥文题真正的教学作用。其实,小小的文题也可以挖掘出大学问,做到意言兼得、法能并举。
(一)解读文题辨文体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的文体主要有诗歌、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等。文题可以帮助判断文体类型。如《狼牙山五壮士》《猎人海力布》写人,《草原》《秋天的雨》写景,《风筝》《陀螺》《珍珠鸟》写物,《蝙蝠和雷达》《宇宙生命之谜》是说明文,《少年中国说》是说理文。
(二)解读文题巧概括
有的文题高度概括事件内容,写明了事件主体,将缺少的人物、起因、结果等要素补充完整就是文本的主要内容。例如,写了 “谁+干什么事”,即《小壁虎借尾巴》《曹冲称象》《盘古开天辟地》《将相和》;写出事件的主人公“谁”或者“谁和谁”,即《树和喜鹊》《牛郎织女》《普罗米修斯》;写明“干什么事”,即《在牛肚子里旅行》等。
(三)解读文题抓题眼
有的文题中一个字、一个词就起着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的作用,需好好品味。《美丽的小兴安岭》的 “美丽”点明小兴安岭的特点,《父爱之舟》的“舟”蕴含父爱深情,《桂花雨》的“雨”富有意境,表现出摇桂花的乐、美、情,《狐狸分奶酪》一个“分”字写出狐狸狡猾贪婪的性格特点,《宇宙生命之谜》的“谜”揭示文章写的就是宇宙生命的秘密。
(四)解读文题品意境
散文的题目往往富有诗意,吴然的《走月亮》描写了“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美好奇妙,表达了对阿妈的思念;巴老的《繁星》中“星”这一意象本就给人以无穷想象,温暖而美好;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如果以“梦境”为题,显得过于直白,缺乏美感。
(五)解读文题明线索
有的文本明明写的是一件事,却不用事情命名,而用文中一个物体或者意象推动情节发展。《月光曲》描写了贝多芬弹琴给爱音乐的盲姑娘听,这首曲子的弹奏使得事件的发展达到高潮。
(六)解读文题激情趣
有的文题很特别,充满情趣,让读者会心一笑,不能忘记。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窝囊”和“大”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也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发好奇;《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直接用问句做文题,十分特别。
读懂文题,就读懂了文本的一半。文题解读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文题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举一反三。学习这些取题方法,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取题中,学法更得法。
二、解读主要内容——整体把握,统观全文
初读后要对文本内容有整体把握,这里的主要内容,根据不同文体也表述为观点、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非常重要,从全篇到段落的概括,从一句话总述到小标题串联,教师经常问的问题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说一说,黑板写一写,学生记一记。换一篇文章,学生依然没有整体把握的能力。文本只是例子,举一隅要以三隅反。教师没有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也无法挖掘出精准的语文知识。教师不能只关注“写了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的”。
(一)解读记叙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一是拓展课题概括内容。文题高度概括事件内容,借助文题关键信息,即可补全事件的要素(如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例如,《曹冲称象》写的是(起因)曹操想称出大象的重量,(经过)官员们都没有办法,七岁的儿子曹冲想到分次称同等重量石头的办法,(结果)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是抓时间地点厘清内容。文中出现表示时间的词语,要重点关注,由此串联起事件。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依次出现“七八岁时、几年以后、现在”,根据时间分别概括三件事。同理,游记和写景文通常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地点转换就是概括的重要依据。
三是概括标题串联内容。《桂花雨》写了桂花香、摇花乐、桂花情,这三个标题就概括出本文线索及表达的情感。《风筝》围绕课题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件事。写人的文本只要概括出典型事例,就可把握人物形象。如《少年闰土》写了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等事例。
四是找中心句段概括内容。中心句段往往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或者主题的升华。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结尾:“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之情。《玲玲的画》的结尾通过故事揭示人生哲理:“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盘古开天辟地》的结尾对内容的概括:“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二)解读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首先,明晰说明对象,通过文题就可以了解。如介绍科普现象的《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介绍建筑物的《故宫博物院》,介绍动物的《蝙蝠和雷达》《蟋蟀的住宅》,介绍植物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爬山虎的脚》等。其次,了解说明内容和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一般从地理位置、结构、特点等方面来说明;介绍动物植物的说明文一般会从外形、种类、特点、作用等方面说明;介绍科普现象的说明文通常采用逻辑顺序加以说明。再次,在了解说明内容时,还可以关注文中的过渡句、中心句。因为说明文讲究逻辑清晰,常用一句话总体介绍事物,在段落开头就是总起句,在全文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有的在结尾总结全文。
将以上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按顺序整合串联,就是说明文所介绍的内容。
三、解读文体特征及重点写法——独具慧眼,精准挖掘
(一)记叙文的重点写法
记叙文阅读中重点关注以下写法:行文线索、表达方式、运用修辞。
行文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作顺序大都采用顺叙,有的则采用倒叙写法,如《少年闰土》。表达方式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有比喻、排比、拟人、反复等。
如《珍珠鸟》中直抒胸臆的句子:“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盼》中借景抒情的句子:“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桂花雨》里触景生情的句子:“回家时,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些优美深情的句子,值得驻足品味。教师需有一雙慧眼,发现文本独一无二的价值,挖掘精准知识,确定精准目标,才能呈现精致的教学设计。
(二)写景文的重点写法
写景文的写法中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写作顺序,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的方位顺序,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时间顺序等。《鸟的天堂》的写作顺序是由远及近。
常采用的写法有特点突出、详略得当、合理想象、情景交融。如《观潮》首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全文都围绕“奇”这一特点展开描写,发挥想象, “如同两丈多高的水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将读者带入奇伟磅礴的景象中。再如老舍的《草原》第一段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边描写草原景色边抒发作者感受,应是教学的重点段落。
(三)说明文的重点写法
说明文有较强的逻辑性,解读文本时,也要逻辑清晰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抓住对象特点,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通俗,才能将事物说清楚、准确,并非一定要用确数,也可以用约数。比如“大约”“可能”“估计”,这些也同样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如《蝙蝠和雷达》中“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即使……也……”的使用就非常准确。在准确的前提下,采用打比方、拟人、自述、讲故事等方法都可增强说明语言的生动性。科普小品文的语言就具有生动有趣的特征,如《在牛肚子里旅行》用童话故事讲述了牛消化食物的特殊方式,通俗易懂,生动有趣。
文本传递的言语信息非常丰富,教师应把握尺度,精准捕捉,指向语用。文本解读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将精准知识转化为学习能力,达到提升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小艳,鞠九兵.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路径探幽[J].基础教育参考,2016(20):43-45.
[2]甄秀梅.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解读——以《水》为例[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刊),2017(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