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属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索的主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最近教育部提出了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实施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等一系列的举措,为我们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开了思路。我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施意见》,举全校之力组织实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工程,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顶层设计上构建了“大思政”教育的工作格局。
我们根据新的形势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方法,探索出“一体两翼三融合”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模式。“一体”,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体,教学形式上实施集体备课、专题讲授;采用主题辩论、演讲、小组调研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主要教学内容讲深讲透。“两翼”即以实践教学和选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支撑。“三融合”主要指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一体的“1+1=1”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现一是队伍融合。马院教师担任二级学院(书院)文化育人导师,部分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二是课程融合。将志愿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同时,马院根据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教师研究专长,推出文化育人系列讲座“菜单”、“十九大精神系列讲座”,各学院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点课”,授课教师送课上门。三是活动融合。马院与学生处、团委共同推动实践教学,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为了避免高技能人才“单向度”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有灵魂的现代工匠为目标,以“职业人文”理念统摄人文教育,构建了立体化的文化育人新模式。一是初步建立了以“职业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由必修课、选修课和院系辅修课、活动课四级课程组成的立体化文化育人课程体系。二是以“职业人文”教育为核心,深化《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编撰出版了《职业人文》读本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补充教材和课外阅读教材;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人文性和职业性的交融与渗透,用“职业人文”理念强化课程特色,注重学生职业生命的成长;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和人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大学语文》课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育部分主要通过学生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开展专题讨论、主体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自己体会、体味阅读内容或课程内容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培养职业人文意识和职业人文精神。
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处于一定学院文化背景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近年来,学院不断更新专业建设理念,在加强专业硬件建设的同时,把专业文化作为专业建设的灵魂。学院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提炼各专业历经积淀而形成并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专业精神”,并以“专业精神”统领专业文化建设。为此,我们不断整合资源,按专业大类开设“专业+行业”文化课程。目前,已开发建设IT文化、酒店文化、旅游文化、数字艺术文化、汽车文化、翻译文化等14门“专业+行业”文化课程。组织开发通识课程和专业文化教材,目前已经出版《物理学之美》、《数学文化》、《科技改变世界》、《生活中的经济学》、《数字艺术概论》、《翻译文化》、《计算机思维与专业文化素养》、《汽车文化》等9本通识课程与专业文化教材。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课教学改革上进行了大量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通过开展文化育人思想大讨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广大教师将文化育人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建立了突出文化育人的课程标准,规范了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所有专业教育都向文化育人拓宽,有效促进了文化育人与专业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三是改革教学内容,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文化要素和人文精神,在专业知识讲授中加入科学常识、文化常识、专业历史、人物大师、重大成就等内容,揭示专业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底蕴。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课程立项、课题资助、培训研讨和学习交流等多种形式,来培养一大批文化育人专家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的文化渗透,通过创造职业氛围浓厚的实训环境,严格规范实训要求,不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我校志愿者之校建设起源于2011年8月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之后,2011年9月27日,学校发布《关于建设“志愿者之校”的决定》,正式启动了志愿者之校建设计划。目前,学院志愿服务工作已经走上了规模化和常态化的轨道,志愿文化已成为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特色文化,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亮点,学院文化育人的靓丽名片。
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扎实推进学院文化育人工作,学院借鉴香港和内地有关大学的经验,探索建立书院制学生工作管理新模式,将书院建成生活设施齐全、师生深度共融、文化精神彰显、实践体验丰富的文化育人平台。目前,学院书院试点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已经成立崇理、杏林、博达、日新、三尚五大书院,书院已经成为广大学生喜爱的文化场所,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驿站。
成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用深圳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成立中华传统美德研究院、国学馆,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研究,探索中华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与实施办法,促进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职业院校全面落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开设全国高校首个佾舞传承班、鱼灯舞传承班,让学生在传承“非遗文化”中提升文化素养。与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合作,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与工业文化教育研究;与华为、中兴等企业深度合作,推进“工业文明进校园,产业文化进专业、企业文化进课堂”,全面提升学生工业文化素养和工匠精神。成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旨在围绕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精神,提升学生劳动能力与素养;推动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课程建设,开展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创新工作载体,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德技并修,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