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杰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3)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关于确定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试点省份及试点院校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72号)等文件要求,诊改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定位、目标、标准、规划等,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学校主动作为和自觉行为。本文以笔者所在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推进专业建设主要做法为例,积极探索“诊改”背景下专业如何进行动态优化调整、分类诊断与改进、大数据支撑,力促专业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据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职(专科)院校1,388所,在校生1104.95万人,其中广东省高职院校87所、在校生82万人。而从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分析报告(2017年)中获悉,85所高职院校2016年开设专业涉及9个专业大类,81个专业类别(占比超过总数80%),专业布点数共3,162个,其中财经商贸大类专业布点数最大,共627个,占广东省专业布点总数19.83%;其次是电子信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装备制造大类、文化艺术大类,专业布点数均超过广东省专业布点总数10%,2016年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81.61万人,财经商贸大类在校生数量最大,共21.46万人,占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26.03%;其次是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数11.89万人,占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14.57%;教育与体育大类在校生数10.31万人,占广东省高职院校在校生总数12.64%。可见专业设置主要聚焦于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教育与体育、装备制造等4个专业大类,在校生也主要聚集在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教育与体育等3个专业大类。
由此可见,其一是在经过大建设和规模发展后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逐渐凸显,专业设置不合理、一味追求大而全、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大于求,出现专业设置“扎堆”、同质化、趋同化等严重问题,专业缺乏特色、千人一面、区分度不明显,技术技能人才“招生难”和“招工难”问题也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办学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一昧追求效益目标最大化, 不顾忌生源质量,哪个专业生源好就开设哪个,哪个专业投入少就开设哪个,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而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更迭周期不断缩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组织开展专业诊改迫在眉睫,且亟待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其二是专业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上级主管部门也采取相关措施推进专业建设,从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到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也在不断提质升级,以广东省为例,现有省级品牌专业数223个,占全省专业布点数7.05%。我国职业教育也已探索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指导机制,现有56个行指委,涉及的行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中的所有门类,覆盖中高职全部专业大类,不断加强和指导高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努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其三是伴随学校之间硬件差距也在不断缩小,专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是学校发展致胜的关键,是吸引优质生源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保障,专业如何利用自身综合实力,赢得社会及考生的肯定,显得尤为重要,就2018年广东省高职院校部分公办校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已远超本科高校录取分数线,民办高职院校则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有20所民办高职院校招生计划缺档2.46万人。在高等职业教育在招考制度改革、产业结构深刻变化下,以专业大类或专业二级类进行招生也是大势所趋,个别省份已在实施注册入学探索,这就迫切需要高职院校统筹各方资源,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认真领会上级相关诊改文件精神,主动对标省级品牌专业和专业诊断与改进相关要求,贯彻落实“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专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将精准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目标,聚焦专业品牌、特色建设,实施分类优化发展,建立四种机制持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016年,学校根据“在校生规模、第一志愿上线率、报到率、就业质量”等重点指标,利用大数据进行研判,并通过校、院两级专题调研、论证、答辩等环节,对15个专业给予红牌、黄牌预警,其中8个红牌专业暂停2017年招生,要求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调整,作为“能力模块”向适应战略性产业发展急需专业专项;7个黄牌专业限期整改,要求认真研判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做实专业整改,确保取得实效;35个未被预警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专业特色、发展前景”为导向,进一步研判专业发展态势,增强专业危机意识和办学成本意识,做好专业内涵建设。
2017年,学校在总结2016年专业动态优化调整工作经验基础上,制定了《专业转入与动态优化调整实施管理办法》,以“适应性、特色发展、规模稳定、动态调整、持续建设”等5个原则为指导,实行“招生计划、就业情况、专业发展”三挂钩,依据“在校生规模、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招生计划完成率、学生转出率、毕业率、就业质量”等刚性数据,进一步做好数据收集及分析,对8个专业给予红牌预警,2018年暂停招生;7个专业给予黄牌预警,要求限期政改;1个2016年红牌专业恢复2018年招生,1个2016年黄牌专业解除预警。
2018年,以“专业办学规模、专业报到率、就业质量—专业对口率、就业质量—平均薪酬”为核心指标、“专业就业率”为参考指标,学校对48个2018年招生专业进行综合排名,并对现有56个专业预警,给予7个专业红牌预警,撤销专业设置;给予5个黄牌预警,2019年暂停招生,专业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
通过近三年实行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2017新生报到率90.16%较2016年新生报到率81.06%提升了9.10%,2018年新生报到率89.77%,精准做好了专业设置的“减法”和“加法”,不断提升考生报考专业的吸引力。
学校按照“省级品牌专业、校级重点专业、预警专业、停招专业、新设新办专业、一般专业”等6个类别,对现有56个专业(其中招生专业48个、暂停招生专业8个)进行分类诊改,力抓专业建设。
一是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诊改。要求对标省级品牌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并依据项目《建设方案》及《任务书》,围绕“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专业群建设”等核心建设内容,对“建设任务、标志性成果、观测指标”等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自主诊改,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二是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诊改。要求校级重点专业对标《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评审指标》,依据《广东省高职教育二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指导性基本要求》,找准差距,围绕本专业近年来“开展的重点项目、产生的亮点成果和关注的焦点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自主诊改,并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
三是预警专业建设诊改。要求预警专业要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就“专业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联动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和自主诊改,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说明下一步专业去向等。
四是停招专业建设诊改。要求专业停招后采取的措施(如模块课程融入其他专业群等)成效情况,通过开展调研本专业在当前“专业招生、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情况是否有明显改善进行自主诊改,并就是否恢复招生等情况作出说明。
五是新设新办专业诊改。要求新设新办专业对照《广东省高职院校新设新办专业检查指标》要求,紧扣专业筹备(建设)对标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拟采取的措施、专业发展思路等,认真开展自主诊改。
六是一般专业建设诊改。要求一般专业参照《校本专业自主诊改项目表》,围绕“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情况、教学条件建设情况、素质培养和就业情况、教育教学改革情况、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情况”等7个项目21个观测点,认真开展自主诊改。
通过实施专业分类“诊改”工作机制,学校现有6个广东省品牌(重点)专业、重点专业,2个省高职本科协同育人试点专业,4个省专业教学团队、5个省实训基地、10个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8个省学徒制试点专业,9个省中高职贯通培养改革试点专业,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专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学校利用已有10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对专业建设发展历程“师资队伍、教学建设、课程学情、竞赛获奖、实训管理、校企合作、学生发展、招生就业”等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三级(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数据展示与应用,倒逼“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个层面实施专业建设持续改进,不断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学校持续加强以校情大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通过专业建设过程的数据考量、指标定量和质控点,推进专业校级建设项目的立项、中期检查及结题验收,对预警专业停止申报各类项目,对省级品牌专业和校级重点专业的校级项目建设给予倾斜;特别重视专业建设成果反哺教学、应用、示范、辐射等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推进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工作中,专业建设是立校之本、发展之基,是学校建设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实力之源。专业建设也是学校教学的基础性、持续性和日常性工作,专业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于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主要做法,并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个层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摸家底、找差距、查原因、明方向、下任务、定措施”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专业建设工作,就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有四点思考。
学校要成立“专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兼任组长,教学副校长兼任副组长,相关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院长为小组成员,领导、统筹、决策学校专业建设工作,要明确专业建设是校长第一责任人。并要坚持“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的工作理念,设立“专业建设”工作专项经费,坚持“专款专用、专账管理、绩效考评”的原则,保证经费用到实处。
专业能否建设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团队。学校要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为抓手,制定人才引培政策,并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团队意识,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加大专业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的责、权、利的对等力度,力争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学校要根据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相关要求,编制校本数据标准,建立校本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壁垒,尤其是要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搭建智能化专业管理平台,并在大数据支撑下,组织开展“师资队伍、课程学情、实训管理、产学合作、学生发展、招生就业”等专项诊改工作,为专业建设“开方把脉”。
学校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要建立“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个层级的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环节的考核性诊断,探索建立专业自主诊断与改进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绩效工资、各类评优评先等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个层级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要组织编制和发布专业质量年报,实现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