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宇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中出现了一些未被规划的、未经使用的小型不规则地块。尤其是对于老旧城区而言,如何把这些较为陈旧的城市规划布局、城市设施设备布局与城市景观环境相结合;如何利用公共艺术的手段开发利用这些被遗忘的地块,成为我们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缝隙空间;公共艺术
引言
“城市缝隙空间”是指城市中的畸零地块或城市发展规划中被遗落或剩余的空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对于城市中的缝隙空间的再利用、再激活,也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中国城镇的人口不断增加,而城市的缝隙空间却成为了城市的“死角”,我们需要利用艺术的手段,将城市缝隙空间进行改造,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地域性、人文性、以及城市的特殊性。
1城市缝隙空间的形成及表现
城市缝隙空间其实是城市规划的“盲区”,通常是各个领域、部门规划过程中未能涉及到的地方,各个部门衔接工作中未能及时处理或暂时不予规划的空间。这样的缝隙空间在老旧城区偏多,在老旧城区的开发过程中,再造成本较大,难度提升,所以常常被默认为是不予改造或减少改造的区域,这样也就形成了城市中的缝隙空间。
这些老旧的城区通常会因为历史原因或是城市规划的因素,使得一些历史性的建筑、标志性的雕塑、城市公共艺术被破坏,导致城市的形式单一化,没有历史底蕴的积淀。同时,一些缝隙空间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死角”。人们在追求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同时,导致城市生活节奏变快,城市人情味减淡。
2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缝隙空间
2.1浅表层美学应用于城市缝隙空中的再生
“城市”一词最早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城市中的建筑形式,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无论其如何转变,终究是要功能大于形式的。而缝隙空间其实就是城市中除去建筑和道路的空白,在这样的空间中需要呈现的就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缝隙空间中展现艺术、展现城市的独特性。
而这种美学设计的呈现,是视觉的表现,更是城市精神的表达。面对城市的缝隙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公共艺术,让它来承载城市的公众文化以及市民们的人文情怀。真正使得城市精神能在这样的缝隙空间中加以表现。因为这样的城市缝隙空间,往往都会是很多功能区域的交汇处,比较利于规划和设计。
2.2城市缝隙空间的新发展方向
对于缝隙空间的新的发展方向,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格式化空间的意识。在这样的缝隙空间之中,可以营造市民们的情感体验区域,满足市民的视觉审美的同时,加入心灵的寄托,体现城市的人文情怀。当然,这里的设计一定是面向大众、面向市民的,要反对“精英设计”。对于这样的缝隙空间,公共艺术家们可以采用雕塑、装置艺术等手法,改造缝隙空间的功能及形态。比如成都市的“民俗公园”,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艺术家保留了老成都市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其风土人情,并保留了一部分空间,作为供市民休闲喝茶的场所,而这种打破了传统格式化空间的缝隙空间,也便成为了使用、实用艺术与空间表现艺术相结合的重要城市景观。
其次,便要谈谈这样的缝隙空间的保存与转换的问题。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象征运用于城市规划之中,需要进行的是城市文化的传承,将城市历史底蕴的积淀体现在缝隙空间之中,并且可以适当加入城市的规划要义和发展趋势,就是整个的城市发展缩影的体现,在缝隙空间中所特有的内涵,并不能被这个大机器生产的工业时代所替代,而是要保留城市的本真。而对于缝隙空间的转换,其实是将这种精神转化为一种外在的、可以体会出来的公共艺术视觉形象。比如刘开渠先生的作品《无名英雄》,体现的就是抗战时期烽火中的四川儿女英勇抗击外敌的民族气概。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而利用这一精神将其转换为城市的公共艺术,体现整个的民族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使其成为公众的记忆媒介,体现人文情怀。再比如成都市西三环的高架桥下,支撑高架桥的冰冷水泥柱上,被画上了极具特色的川剧脸谱,这是城市所特有的视觉形象,是城市文化的展现,也是城市缝隙空间中文化转化的体现。
2.3缝隙空间的绿色设计
缝隙空间中,更要寻求绿色设计的理念。融入绿色设计,丰富整个城市的景观。比如秦皇岛的汤河公园,建设在杂草丛生的城市缝隙空间。通过艺术规划的手段,将其改造成为生态景观环境的典范。俞孔坚先生将公共艺术与缝隙空间相互结合,体现出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河流根据自身的运行轨迹自由流动,植物在依据生长规律开放生长,在缝隙空间之中,体现的是绿色设计的理念。无论是公共艺术还是城市缝隙空间的规划,都已经离不开绿色设计的理念,并已经深深融入与我们的生活之中。
3后工业时代城市缝隙空间的重建
缝隙空间除了指代未开发或被遗忘的畸零地块,也指代原有老旧的废弃空间。通过艺术手段,同样可以使这些空间重新焕发生机。比如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来是景德镇十大国营瓷厂之一,后因一些原因破产后,地块荒废。但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对其进行了改造,景观的规划设计中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将其改造为陶溪川文创街区,每年吸引大批海内外陶瓷艺术家与陶瓷爱好者前来参观。陶溪川的改造项目,其实就是后工业时代城市中的缝隙空间的改造。在这种缝隙空间的改造中,遵循了“保存与转换”的原则,保存了原有的建筑形式、景观构筑物,同时又将其空间的职能进行转换。又比如1970年设计师理查德·格林(Charles Greening)在美国西雅图将原来的油库厂房改造为具有场所感的游乐空间,就是将原有的厂房进行维护和艺术处理之后,把原本的工业污染區域改造成了后工业时代的工业设备博物馆。这其实也是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缝隙空间的转化,也意味着缝隙空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拥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后工业时代来临的今天,缝隙空间也将成为城市规划之中的重要一环。
4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不断进步,缝隙空间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影响我们生活的某些方面。不论是因为历史的因素还是后工业时代的脚步,缝隙空间始终会以某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上述的公共艺术手段,将其在缝隙空间中与景观设计相结合起来,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让缝隙空间不再是城市的“盲区”,而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景观元素。
参考文献
[1]赵志红. 当代公共艺术研究 [M].商务印书馆,2015.10
[2]李晶涛;张 娟. 公共艺术促进城市夹缝空间再生[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