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超
(沈阳工程学院 党委教师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36)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等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的新任务的一个新的概括,体现了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今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说高校要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大任的建设者。我国《高等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曾明确提出要求,就是要把高校的中心工作定位在人才培养上,把高校工作的“初心”落实到育人工作上,作为衡量高校工作的根本要求。
简单理解,立德树人就是树立德业,培育人才。自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后,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和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接班人。
高校之所以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其根本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要解决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立大学生什么样的德、如何确立大学生的德,树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这个关键的问题。我们认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是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合格与否的标准和要求则具体体现在“立德树人”上。
“立德”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占有战略性地位,在高校办学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即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立德”。人才培养关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对高校而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弘扬雷锋精神、牢固树立起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置于高校工作的中心位置,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德育体系”,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切实取得实效。
“树人”在高校办学质量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高校办学的最基本的要求,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树人”。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水平的最直接表现,是高校追求的永恒主题,既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需要,又是提升办学效益、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因此,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和实现的程度,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雷锋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高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好“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必须注重培育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统领“立德树人”任务的实现,从而使雷锋精神不断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力量,融入到自身的政治信仰、学习工作、生活和修养之中,成为祖国需要的有用之才。高校的使命必然要求要把雷锋精神融入立德树人中心工作中。
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雷锋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相符相融
雷锋精神融入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念和价值观理念,更好地为大学生“三观”的培育提供宽广的践行平台。高校的根本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育人”。弘扬雷锋精神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爱国、爱党、爱人民,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能够引导大学生不唯物质利益引诱、摒弃贪图享乐思想,树立起踏实的、正确的人生观;能够促进大学生抛弃金钱至上的思想努力拼搏,实现自身价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践行雷锋精神离不开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大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思辩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才能保证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求雷锋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相辅相成
在诸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载体中,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以及践行,是其中最有效、最“接地气”,也是最全面的途径。雷锋精神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内容,这就为新时代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宽阔的平台。高校以往传统的“灌输、说教”的教育形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前我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反映和解决他们各种利益、不同诉求的,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又能积极参与的践行活动,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受到教育、帮助别人,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道德、有文化”的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弘扬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对保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十分有益的。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雷锋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紧密相连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全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要求。高校的“教育教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播知识、服务社会”四大职能,使其必然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排头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非常大的的契合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同时也为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为此,高校借助弘扬和培育雷锋精神的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以雷锋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影响和熏陶大学生,激发他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凝练了高校育人工作的精髓,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和基础。所以,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努力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渠道、新载体、新模式,提高育人工作的创新力、影响力和亲和力,增强育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总之,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重任,是高校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现实要求和根本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载体和特殊的教育渠道,雷锋精神的弘扬、培育和践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又增加了新的牢固的堡垒。雷锋精神与立德树人,二者既相辅相成,又相得益彰。其必然性表现在:
一是雷锋精神是髙校立德树人工作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任何事物都要与时俱进,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体系更应与时俱进。在高等教育受到“大众化、信息化、复杂化、多元化”影响之下,要求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也必须充分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时代的现实要求。然而,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尚未完全体现“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尚停留在传统的“五门课”上,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就很难达成,其价值就会缺失。不容否认,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的确存在有智商缺智慧、有知识缺文化、有文化缺教养、有欲望缺理想、有目标缺信仰、有青春缺激情的“六有六缺”的人。这是高校必须要面对、思索并且完成的最基本命题。所以,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道德行为如何,是其能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人生价值的实现,更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强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以理想信念为动力,以知识能力为基础,以制度体系为保障。而雷锋精神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及丰富道德价值内涵,体现出道德榜样的力量和价值取向,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想信念、道德信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的价值,是确保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因此,把雷锋精神作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重要的资源和现实载体,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实现“育人为本”的初心、不断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
二是雷锋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又红又专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历史要求。受社会大环境影响,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出现了扭曲,淡化了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宗旨,追求名利和所谓的自我实现。这反映了我们的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及缺乏教育的针对性等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迫切性。为此,高校必须大力突出“立德树人”,必须在立德树人中以雷锋精神为统领,就是要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强化雷锋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领会且努力实践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方面,作为以“人才培养、传承文明”为天然使命的高校,更应担负起立德树人、弘扬传承雷锋精神、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这对于大学生锤炼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刻苦钻研的品格和科学探索精神,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是雷锋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坚定信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知识水平、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体,也是理想信念、道德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巩固的群体。他们肩负的历史重任要求高校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首要任务,而立德树人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报效祖国,发展和强大祖国,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才智。
雷锋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体现了先进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点。用雷锋精神引领大学生的言行,使之具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看待世界和中国大势,辩证唯物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雷锋精神本身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这既是使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素养的必要手段,更是指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实践过程,是在大学生中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知识,激励大学生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勇挑重担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雷锋精神立德树人,充分体现了“把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大学生的灵魂放在首位”的时代要求。雷锋精神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工作实践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在当代的历史传承和进一步的拓展。当前,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融入雷锋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家国为重”的爱国精神、“报效人民”的忠贞精神、“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精神、“助人为乐”的友爱精神;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淡泊名利”的主人翁精神、“挤劲韧劲”的钉子精神、“忘我工作”的螺丝钉精神;不断强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的补丁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忠诚谦虚”的诚信精神。把雷锋精神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雷锋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不仅是大学生从中不断汲取爱国、敬业、奉献“给养”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不断丰富和拓展的重要方法。
2.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体现了高校构建“大德育”格局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新人
构建高校大德育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其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德育体系的最核心要素,也是高校大德育体系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引领和指导,把雷锋精神贯穿于立德树人工作的始终,使得高校的大德育体系更加丰厚,内容更加详实,榜样更加鲜活,平台更加宽阔。可喜的是,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雷锋精神已被很多高校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通过学雷锋志愿者行动,使大学生乐于奉献,积极做雷锋精神的践行者。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提高其道德水平,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实践表明,雷锋精神不仅丰富了高校的大德育体系,而且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社会等方面,更是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3.雷锋精神立德树人体现了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现实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雷锋精神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标杆。在立德树人工作中以雷锋精神作为引领,不仅可以培养和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正确把握个人与集体等的关系,而且还能不断地升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大学生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等得到正确引导并使之不断完善;不仅可以培育大学生的优良学风,牢固树立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刻苦钻研精神,而且还能健全大学生的思想人格,帮助大学生寻获自我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和行为方式,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之养成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敢于争先的性格。
总之,高校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是高校顺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内在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和时代价值,是高校完成其使命、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