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莉,支佳杰,周婷
(商洛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1]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特征,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语言的不同。民俗是第一性的,先有某种民俗,然后才产生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方言词语,民俗的形成与推广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必须有一套和这种民俗相联系的独特的词语[2]。当前关于商洛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洛方言本体研究、方言词与地域文化研究、商洛作家作品的语言研究三方面。张成才[3-4]、孟万春[5]、杨莉[6]等从不同角度对商洛方言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揭示其诸多特点,提出商洛方言有语言接触和复杂的音变现象;王三敏[7]从重叠、词缀、变调等方面研究了商洛方言的小称形式。王三敏[8]、马英群[9]、雷钟哲[10]等探讨了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作品中的方言使用。杨莉[11]从民俗文化角度对商州丧葬方言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相对而言,关于方言本体和商洛作家作品方言使用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通过方言来探讨语言符号背后所反映的思想内涵和民众的文化心理等问题的研究较为欠缺。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商州婚嫁方言词的分析,来探讨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商州婚嫁习俗在保持传统六礼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但依旧突出订婚、结婚、婚后三个重要环节。伴随着婚嫁礼俗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沉淀下来的方言词语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商州当地老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民俗的记载,也展现了古老的商州文化。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嫁礼俗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但都折射出中国文化特有的哲学思想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12]。
1.“说媒的”
婚姻中的媒人,商州方言称之为“说媒的”。商州农村流传着“选亲不如择媒”的说法。媒人一般都是对男女双方情况较为熟悉且能说会道,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人。媒人撮合双方,转达意愿,并在必要时为双方解疑答惑,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需媒人从中调解。所以,商州人把媒人叫“说媒的”,突出“说”的分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商州人对“父母之命”已经淡化了许多,但是对媒人仍十分重视,因为媒人自古就被视为使婚姻合乎道德的楔子,这种思想已经根植在人们心中。
2.“合八字”
男女双方相中后,男方便托“说媒的”询问女子的生辰八字,请先生推算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谓之“合八字”。“合八字”根据道教阴阳五行学说,对二人的属相、生辰八字以及命相进行推算。如果八字“相生”,则被认为是天赐良缘,天作之合;如果“相克”,则婚事告吹。“合八字”表现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今天看来,“合八字”属于封建迷信活动,缺乏科学依据,但商州人却视之为能否使二人结合的重要前提。
3.“看家儿”“四顺礼”“[xu31luan31tsɿ0]”“礼布”
在商州,“看家儿”分为“小看”和“大看”。“小看”俗称相亲;“大看”即订婚,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看家儿”,目的在于考察男方的家庭情况。男女双方同意交往且八字“相生”,媒人便领女方去男方家做客,去时需携带“四顺礼”(如糖果、烟、酒等4种礼品)。“四”与“事”谐音,旨在祈求二人婚姻“事事顺利”。男方招待女方的第一顿饭基本都是长面,寓意长长久久。女方临走时,男方赠女方每房亲戚一个“[xu31luan31tsɿ0]”(中有圆孔的大锅盔)。一方面象征订婚仪式圆满完成,另一方面寓意二人婚后生活圆满幸福。男方送女方回家时,需回赠“四顺礼”。传统习俗中,男方还需送女方粗布、细布以及首饰等,商州人称之为“礼布”。细布一般都是府绸或线绸,不用缎类,因为“缎”与“断”同音,属婚姻中的禁忌词语。
结婚是婚姻程序中最重要的礼仪,因此讲究也就更多。商州的系列方言词,更是完整地记录了当地人结婚过程中的所有习俗。
1.婚前准备
(1)“看日子”
商州人在结婚前,男方会请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出一个良辰吉日。一般情况下,人们多把婚期定在秋冬两季,按照阴阳五行说,此间吉日较多,尤其是农历腊月几乎每天都是吉日。时间禁忌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民众对时间的一种特殊表达[13]。先生也会给出结婚当日的一些禁忌,比如与二人相妨的属相等。此举体现了商州人趋吉避凶、求安祈福的思想。
(2)“送日子”“全欢人”“离娘馍”“送宁”“满家鞋”
迎娶的前一日,男方将结婚吉日以及禁忌事项送至女方家,商州方言称“送日子”,又叫“送迎”“送布”“送路”。 同时,由“全欢人”(必须是原配,儿女双全的人)带领男方,送去新娘翌日的一切穿戴,表示新娘不会带走娘家一根线。同时带去的有一对灯笼或火绳、两个盛满酒的酒瓶(其上插两根同根葱,曰“双伙葱”)、两个“离娘馍”“四顺礼”以及应给女方的礼物送至女家,曰“送宁”。返回时,男方带着换酒为水和醋的酒瓶以及女方给全家买的鞋。因为家中每人都有,因此又称为“满家鞋”。这天女方还需宴请亲朋好友,意在通知出嫁日期。这一过程不仅显示出人们对新人的期盼祝福,而且还体现了传统的孝文化。
2.迎亲习俗
迎亲可谓是婚嫁的高潮环节,相当于六礼的“亲迎”,商州方言称“引媳子”。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讲究,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而且寄予着对新人的祝福和期盼。
(1)“披红”“挡门”“引红”“拜天地”
结婚当日,新郎及迎亲队伍出发前,新郎须换上新衣,给父母磕头后,父母为其“披红”(多为红色的被单或被面)。在“全欢人”的陪同下,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村口,燃放鞭炮以示到来。此时,女方家须紧闭大门,想要开门,新郎就必须给红包,谓之“挡门”。此礼仪一方面是为了磨练男方性子,告知男方婚后要善待女方;另一方面只是为了增加热闹的气氛。进门后,女方安排酒席招待迎亲队伍。出发前,新郎携新娘向岳父母行叩拜礼,以感谢养育之恩。新娘母亲为新郎“披红”,商州人称为“引红”。迎亲队伍返回男方家,举行“拜天地”仪式。先拜天地,寄寓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存的渴望;再拜父母,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夫妻对拜,体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以“和”为贵的思想。最后再拜主要亲戚,舅家为新人“披红”,寄寓了亲人希望二人能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挂门帘”“踏四角”“上头”“爬斗”
新人入洞房前,由娘家兄弟为新房“挂门帘”,红色的门帘,图案多为鸳鸯戏水,蝴蝶成双,象征二人百年好合。入洞房后,新郎在众亲友的簇拥中上床踩踏放在四角以及中央的枣、花生、桂圆、核桃、钱等,谓之“踏四角”,寓意美好生活的开始;新娘须由一全欢妇人为其梳头,曰“上头”。过去是将发辫挽成髻,寓意其成为新妇,现在只是象征性地梳几下。之后,新娘要爬在婆家事先备好的放有枣、花生、桂圆、核桃、钱等物的斗梁上,谓之“爬斗”,寄寓新娘早生贵子的愿望。
(3)“说颇烦”“缘法汤”“儿女扁食”“耍媳子”
宴席过半,新郎新娘立于席口前,婚礼主事大声吆喝:“老少外家,儿女亲家,众亲邻友,担水的、烧火的、做饭的、端盘子洗碗的,主家忙得过了头,照顾不周,实实抱歉,新郎新娘行礼致谢。”这种谢辞,在商州称之为“说颇烦”,意在感谢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在婚礼中出财出力。上灯时分,全家人喝挂面汤,一对新人吃“儿女扁食”(小饺子),谓之喝“缘法汤”,意味着新娘与全家人始结缘分,“儿女扁食”则寓意新人儿女双全。喝完“缘法汤”年轻人便张罗闹洞房,又称“耍媳子”。“耍”的形式五花八门,或文明、或粗俗。但无论怎样“耍”,新媳妇都不得翻脸生气,商州人认为新婚越闹越发家,越闹越喜庆。
商州婚后习俗较为简单,一般只延续到婚礼结束后的一周。主要的方言词有:“送汤”(或“追望”)“三刀面”“遨食”。婚后第二天,娘家带挂面和四季衣服各一身到新郎家探望女儿,俗称“送汤”或“追望”。同去的娘家人便是新人以后要走访的亲戚。当日,新娘第一次下厨,村中好耍者在面团中故意放麻绳,让新妇擀不开也切不断,谓之“三刀面”,表示面宽心也宽。午饭过后,新人同娘家人返回丈人家住三天,曰“遨食”,也称“回门”,其意是让在婆家住不惯的新娘回娘家换换心情,并由母亲教导为妇之道。
语言是表达和反映思想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基石[14]。商州婚嫁方言词不仅完美地再现了当地婚嫁的全过程,而且也对传统文化有所继承和发展,从中呈现出特定的宗教观,并表现民众的文化心理。透过婚嫁方言词语探究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而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使我们更加热爱本土文化。
1.“和”文化
和,在儒家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史上具有浓厚的社会基础[15]。在我国传统观念中,历来都很重视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的和谐。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家庭是由婚姻关系的确立而组建的,因此,“和”文化渗透在整个婚嫁过程中,而且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商州从订婚时的“[xu31luan31tsɿ0]”,到结婚时的“踏四角”“满家鞋”“夫妻交拜”及喝“缘法汤”等习俗,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新人婚后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的美好祝愿。其次商州传统婚嫁仪式中隐含着人与自然、宇宙、四时、神灵等高度和谐,例如:在“合八字”和“看日子”等礼俗中,主家需请先生推算,以求结果能够不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这些仪式中对自然高度崇拜的态度体现了人们追求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意愿。商州婚嫁仪式也蕴含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群体之间和睦关系的渴求。“拜天地”过程中拜谢主要亲戚,宴席中以“说颇烦”的形式感谢亲朋众邻,有助于维系家族邻里间的和睦,使社会环境更加平安,和谐。
2.“孝”文化
“孝”文化则体现了婚嫁习俗中的另一个传统文化观。中国历史悠久,“百善孝为先”的观念深入人心,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则把夫妇无子提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因此,婚后能早得贵子,对父母来说就是“孝”的最好表现。所以,在商州婚嫁习俗中有许多祈子求福仪式,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方言词,如“上头”“爬斗”“儿女扁食”等都表达出人们对新婚夫妇早生贵子的期盼与祝愿。“拜天地”叩拜父母以感谢养育之恩,感谢亲朋好友邻里乡亲的“说颇烦”同样也承载了厚重的“孝”文化。
俗语有道“姻缘天注定”,婚嫁习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的支配与影响。即使是当今社会,婚嫁习俗仍然带有一定的宗教天命色彩,人们认为一切姻缘都是上天的安排,两性的结合必须遵从天的意志。在商州首先表现出来的便是婚前的“合八字”,先生推算二人是“相克”还是“相生”。 若“相克”,谓之“八字不合”;若“相生”,便称二人为“天造地设的一对”。经过宗教观的渲染,所结成的婚姻被称为“天作之合”。婚姻天定的这种思想观念,在人们看来是使婚姻合理化的前提,实则是古时人们无力反抗不合理婚姻的幌子,更是因为婚姻当事人缺乏婚姻自主意识。再有请先生“看日子”,同样是根据男女生辰八字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原理,推算出良辰吉日以及婚礼禁忌。商州婚嫁习俗中最隆重的“拜天地”,正是体现了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与敬重。自古以来,“天地至上”的思想一直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人们,这种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形成了对天地盲目的崇拜,但也使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1.祈子求福
古人认为婚姻的最终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他们认为人虽会死去,但是必须要后继有人,这样才能将自己和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使得家族香火不断,虽死犹生。婚嫁礼俗中名目繁多的祈子求福仪式揭开了“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序幕。在商州婚嫁习俗中,“全欢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家庭和睦、儿女双全的结发夫妻才能胜任。在整个婚嫁过程中,他们被看作拥有强大生育功能,且能延绵子嗣的标志。商州地区的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们希望将“全欢人”的幸福转移到新人身上,使新婚夫妇也能像“全欢人”一样为家族延续香火。商州人在入洞房时,婚床上放置大枣、花生、桂圆、栗子等,以及新娘“爬斗”的习俗,都蕴含着当地人对新人“早生贵子”“早立儿子”的呼唤和期盼。人们通过一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充分彰显了祈子求福观在婚嫁习俗中的重要性。同时,婚礼当晚,新人共食“儿女扁食”也表达了商州当地人祈求新人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愿望。
2.趋吉避凶
商州婚嫁方言词,大多呈现出当地人追求喜庆与热闹的民众心理,从中也折射出对新人的美好祝福与趋吉避凶的愿望。商州婚嫁习俗中,“合八字”对天道的顺应以及有着时间禁忌的“看日子”,都体现了人们希望婚礼能顺利举行。婚嫁过程中送“四顺礼”“送宁”时所用的酒以及“礼布”不用缎类的习俗,体现了人们从语音方面选择吉祥的词语,以求婚姻幸福美满,婚后二人长长久久。从古至今,中国人普遍认为红色代表吉祥喜庆,而且是避邪之色。结婚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红色毋庸置疑成了婚礼中最主要的颜色,比如商州婚嫁习俗中的“披红”与“挂门帘”所用的东西都是以红色为主。人们认为新婚越闹越发,越闹越喜庆。在商州,婚礼当晚“耍媳子”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这种追求喜庆与热闹的心理。以上这些记录商州婚嫁习俗的方言词都表现了人们追求喜庆,趋吉避凶的民众心理。
形成方言的因素很多,有属于社会、历史、地理方面的因素,如长期的小农经济、社会的分裂割据、人口的迁徙、山川的阻隔等;也有属于语言本身的因素,如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等[16]。正是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人口的变迁等因素,使得商州婚嫁习俗别具一格,也滋生出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方言俚语。语言是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这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方言词语不仅能够直接反映商州百姓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民俗的记载,也展现了古老的商州文化。
首先,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文化习俗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最先表现出来的便是语言的差异。作为一种背景,一种人们活动的舞台,地理环境无疑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风俗习惯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因素[17]。商州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山区地带,海拔高度差为1544米。西北有秦岭主脊通过,北有蟒岭横亘,南有流岭逶迤,中有熊耳雄踞[18]。在这种群山环抱、沟壑纵横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之下,商州地区古代交通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甚少,导致民众思想比较封闭保守。这种封闭与保守,反映在婚嫁习俗上则呈现为本地区婚嫁习俗的独特性,反映在语言上则表现为其传承过程较少受到异地语言的冲击。因此,商州婚嫁系列方言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原始的面貌。
其次,商州先民在通过商於古道与外界的接触中,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为南北民俗文化的交流融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贯通商洛的商於古道在战国及秦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唐宋之后则偏重于经济、文化交流,尤其是明末和光绪年间商於古道上曾两次出现了短期的商业贸易的繁荣[19]。据文献记载汉唐以来,在这条清冷、萧条、人烟稀少且充满艰险的古道上有百余位名人雅士留下了动人的诗篇[20]。此外,商州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特别是明清时期政府组织的移民,使商州地区人口骤增。商州地区受多元文化的熏陶与滋养,其婚嫁礼俗在发展演变之时,必然受儒家文化中“和”文化与“孝”文化的影响渗透最多。
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往往会因人口的增长而扩大居住范围。久而久之,距离较远的人们交往越来越少,甚至慢慢隔绝,他们的语言就会出现各自的特色乃至出现方言的差异[21]。商州婚嫁习俗在形成过程中虽然受到了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外来文化因素对商州婚嫁习俗的影响相对较弱。从而造成商州婚嫁习俗在传承过程中既保留了原始成份,又融合外来文化,既兼备北方的粗犷,又融入南方的灵秀,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商州地方特色的婚嫁习俗。戴昭铭认为“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的影响。”[22]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是习俗文化的载体。因此,作为文化现象的婚嫁习俗,必然会在方言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商州地区的方言词作为一种符号,一定会体现出别具一格的地域民俗特点[11]。
人类用语言符号记录文化,文化反过来推动语言的发展。作为语言地域变体的方言,它的形成与当地的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将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纳入语言研究的范围,有助于从人类活动的历史轨迹中寻找语言演变的痕迹与规律。反过来,也可以从语言的演变去观察社会历史的发展[23]。商州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商州方言俗语与礼俗文化具有历史的纵深与厚重。新时期各种思想的交融、渗透,使婚嫁文化更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包含更丰富的思想文化信息。通过商州婚嫁习俗的研究,透过方言词语去探究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有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