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2019-02-21 15:28:42王希海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随班融合儿童

王希海 王 敏 白 瑞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我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其基本原则中明确提出了“坚持统筹推进,普特结合。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1]。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师资必须体现为融合教育服务,调整和完善相应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

一、在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强调“融合教育”理念的必要性

(一)融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共有415992 名残疾儿童在校接受义务教育,其中,62.41%的残疾儿童正在普通班级或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接受义务教育。[2]由上述数据可以反映出,当前普通中小学校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的需求已经日益迫切。融合教育在我国称作随班就读,以往在中小学随班就读的学生中主要以轻度的盲、聋、智障以及轻度肢体残疾等残疾类型为主。随着近些年我国特教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一批公办、私立的教育机构的发展,使得更多不同残疾类型的学生能够接受早期的、专业的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相当一部分残疾学生经教育康复后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这类学生包括听力残疾、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自闭症、学习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多种类型,随班就读学生在数量增加的同时,残障类型也日益复杂,这些既体现了融合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融合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了要求,需要更多综合性、复合型的特殊教育教师,这充分体现出融合教育发展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诉求,也是体现教师教育能力、水平的重要方面。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在提出和发展教师的专业化,我国也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教育对象、工作内容、教育过程的显著差异性、复杂性、多样性等原因,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工作进展相对较慢。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15年8月教育部研究制定并颁布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这无疑对于引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都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该专业标准的环境创设与利用领域中,提出了“创设安全、平等、适宜、全纳的学习环境,支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沟通与合作领域中,也明确规定了“与普通教育工作者合作,指导、实施随班就读工作”[3]。由此可见,做好融合教育工作已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必然会对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理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等方面产生相应的影响。

二、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融合教育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主要包括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三个不同阶段,而其中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用和影响更大的是职前和职后两个时期。在这里,主要从职前教育的角度,研讨当前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融合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从目前一些高校中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分析,能够普遍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方面提出培养要求,例如,强调有爱心,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等。在服务领域方面,一些院校的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方向单一,仅针对特殊教育机构。同时也看到一部分院校在其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能够兼顾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需要,但缺少培养融合教育方面的人才的表述,或者表述的还不够清晰、明确。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上,在重视特殊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呈现出强调同时具备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的趋向,但没有明确提出融合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上述内容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融合教育体现、重视不足,对融合教育师资培养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虽然其中有些高校的人才培养的规定中能够有所体现,例如“兼顾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的需要”的服务方向,但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关要求、建议等。

(二)融合教育类课程设置不足。目前,随着各类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普通中小学等的人数的不断增加,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需要迫切提升。而在以往,由于普通学校中的教师普遍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当面对班级中的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时,就显得力不从心,缺乏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情况。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人才的主要部门,理所应当为随班就读质量的提升竭尽所能,但是从现在的一些高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无论是从课程设置的数量,还是从所占学时比重来看,都显得有些薄弱。这表明,在高校的融合教育课程设置中,还缺乏面向普通学校中特殊学生学习这一方面的趋向,或者说还不够明显。

(三)实习、见习等实践环节主要偏重于特殊教育学校、机构。许多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去向都很明确、清楚,主要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和各类康复训练机构、社区、残疾人事务管理部门、医院、普通学校等。在专业目标的内容表述中可以看到包括了普通学校在内,彰显了培养特教人才的综合化、融合化的倾向和意识。但是,在平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的各种实践环节中,包括各种见习、实习等,学生主要集中在一些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各种特殊教育机构中。而真正能够进入普通学校辅读班和资源教室等的还是比较少见。这种实习、见习模式也会对学生的专业方向意识产生影响,强化了对特殊教育学校、机构等的就业趋向,对普通学校关注不够。同时也由于实习场景限于在特校和机构等这类相对封闭的环境,而不是在一个融合的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缺乏对融合教育的直观感性认识,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融合教育,契合度不高,实用性、针对性不强,不利于融合教育人才的培养。

三、“融合教育”理念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影响

(一)提高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融合教育”道德修养。要想从事并做好融合教育的工作,就一定要提升自我道德修养水平。因为融合教育意味着人类教育走向了新的文明与进步,所以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修养。工作中要充满爱心、责任与义务、荣誉、情感培养等方面的内容,还要注意培养良好的性格。其次还要有对融合教育工作具有正确的态度,要保持对融合教育工作的热情,对学生、对家长负责任,坚持、合作等良好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开展融合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树立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融合教育”理念。提倡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确信融合教育是实现人权和教育机会均等的基本保障。融合教育学校的教师与其他普通学校的教师相比,要更加具有宽广、包容、接纳的态度,当他们面对班级里不同特征和需求的学生时,要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正确的面对这些儿童、积极关注和接纳这些儿童,在他们的内心中应当是公平的对待所有的学生,尽管这些儿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总之,融合教育强调为包括残疾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提供适当的、平等的教育,坚决反对排斥和歧视。融合教育主张面向所有学生,学校应成为每一个儿童获得成功的家园,在此前提下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多样性与独特个性。实践证明,教师对待儿童的态度会对教育教学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真诚的对待学生,并秉持公正的理念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等。从我国开展随班就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如果这些学校的班主任、科任教师等缺乏对待特殊学生的正确态度时,就会对这些已经被安置在普通班级中的特殊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融合的失败,呈现出“随班混读”“随班就读”的隔离状态,而不能真正融入普通学校的氛围中去。

(三)充实并完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融合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从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在开展融合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反映出,如果要使融合教育有效进行,能够做到较好地满足在普通学校中学习的各类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并在学业等方面获得发展、取得进步,就需要有足够的具有特殊教育理念、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支持。他们可以作为资源教师或支持教师,与普通教师一同开展对所有在校儿童的教育,包括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内,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应当是丰富多样的,并且能够有效针对儿童的特殊需要,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合理设计编排课程;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儿童制定科学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等内容。综上所述,从“融合”的实际要求来看,特殊教育教师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不仅包括特殊教育方面,也应包括普通教育教学方面,因此对在融合学校工作的特殊教师的素质要求应当是综合性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特殊儿童融入普通学校课堂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融合教育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内容,明确提出融合教育的相关要求。应将融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加以重视与体现,内容主要包括融合教育工作者的爱与良心、尊严与羞耻心、责任感与义务感、意志力和自我道德修养等方面,在实际表述时可加以凝练升华。同时应在培养目标中提出融合教育学校教师的工作职责,明确融合教育培养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例如,内容上可以体现融合教育对教师工作态度的要求,对各种知识、基本能力的要求,对工作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的要求等。同时也可在内容上强调资源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主持融合教育的全面工作,听取并能够及时解决融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资源教室建设,进行诊断评估,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等方面。[4]

(二)营造融合教育氛围,促进学生树立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是育人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特殊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为特殊儿童的成长提供支持,最终使他们能够适应并较好地融入社会,获得比较满意的生活质量。

融合教育的先进理念要得以贯彻,并最终落实到促进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学习和成长,教师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保障因素。在某种意义上讲,融合教育中的教师教育是融合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要使他们树立融合教育的正确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就应该组织开展适宜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应当包括从事融合教育所要求的方面,包括专业服务态度,例如要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热爱融合教育等;个人对融合教育相关知识的理解、体验、实践,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经验的获得与表达等;以及能够充分地理解融合教育的工作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一致的信念等。上述这些方面如果依赖单纯性的技能教学是很难真正获得的,这就需要利用好学生自身内发学习的特点,努力营造教育环境,形成教育氛围,由外而内的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其自我体验形成正确的理念。因此,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创设各种融合教育的情境、氛围,通过课堂教学,以及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影响,使他们逐步重视融合教育,并形成对融合教育的正确认识和做好融合教育工作的决心、信心。

(三)以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对各类课程进行综合组织。《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对融合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其内容主要强调包括特殊儿童在内的所有儿童都应一同学习,无论存在怎样的困难或者儿童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何。并要求融合教育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质量,这其中包括在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需要的个别差异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水平、存在的困难等,调整学习速度,并通过筛选合适的课程,以及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科学组织管理、充分使用和利用好包括社区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融合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或一般的特殊教育教师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具备同时兼顾儿童的共性和每个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的能力,这就使得无论在学科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是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反思成长的能力上,都有更高的要求。另外,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要求不仅仅是单一的学科教学,甚至还需要在融合教育学校中充当普通教师的助手,工作的重点可能是评估鉴定、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咨询等,因此课程需要更多学科的综合。[5]所以,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时,在一定程度上突出融合教育的培养方向,在课程安排上,尤其在选修课程的编排上,应更多考虑以各类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为中心,无论是已被确定的特殊儿童,还是那些学业不良或有其他问题的普通儿童,都应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将各类课程进行综合组织,完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将各类课程整合成模块,每一个模块可以承担不同的功能。

(四)拓展和完善融合教育的知识和能力。从我国开展融合教育的主要模式——随班就读中存在的问题来讲,例如像随便就坐、随班混读等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学校对融合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自身的融合教育的支持保障条件不够,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缺乏,教师自身的融合教育基本知识与能力欠缺等。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并没有得到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仍然处于隔离的状态之中。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提高普通学校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对融合教育教师的迫切需求。与此相应的也就对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方面提出了要求,需要在学好掌握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宽教育知识的领域和范围,从适应普通学校对融合教育教师需要的角度出发,开设教师教育的理论课程,除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的方式,选择一些有利于广泛提升教师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同时还应使学生熟悉班级管理、随班就读教学、特殊儿童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等方面内容,还要注意提高融合教育教学技能,尤其是进行差异教学、合作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方面的训练。

(五)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融合教育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使学生专业学习中能够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实践教学通常是依托一定的实践基地,依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和具体课程的学习需要,由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去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这里所讲的实践教学主要指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学生见习、实习活动。在以往的特殊教育专业见习、实习中,学生一般都是到特殊教育学校、特教机构,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技能,为胜任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和康复工作做好准备。[6]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教机构培养师资力量,但在为融合教育学校服务方面目的不够明确,从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等与融合教育的教育之间有一定的差距。为此,应该对实践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增设一定数量的符合融合教育教学要求的幼儿园、普通中小学等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特殊教育专业与这些学校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教学资源等。建设专业教师和优秀的融合教育教师相结合的指导团队,加强融合教育见实习指导,开展教育实习研讨、案例研讨等活动反思教学行为等等,提升职前教师融合教育见习、实习质量。[7]

猜你喜欢
随班融合儿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基于社会工作对随班就读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研究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积极利用数学实践活动 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成长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48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演变与发展
——基于“渐进主义模式”的分析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采取更多措施,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