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教育思想与改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2019-02-21 07:39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陈 维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1]。这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期望也是莫大鞭策。思政课教师要有“党性原则”,要顺势而为,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理论的坚定传播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力培养者。

习总书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充满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并善于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说理,将马克思主义高深的理论,转化为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表述方式,让人信服。这无疑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2]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指导。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方式方法、教学手段的丰富等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觉悟、思想意识教育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理论讲授要自信

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道者,作为“传道者”,自己首先应该“明道”“信道”,这样才能成为学生人生成长、自我成才的有力指导者和正确引路人。高校思政课配有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编写并与时俱进及时修订的教材,有多年以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师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自信讲授思政理论提供了重要保证。

纵观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时时处处都彰显着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高度理论自信。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对经过反复实践和比较得出的正确理论,要坚定不移地坚持”[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并且经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深远地影响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顺利发展。思政课教师讲授和传播这样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不仅要理直,更要气壮!

思政课教师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更是新时代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宣传者、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传播者,担负着为实现我们党的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共圆中国梦,培养合格接班人、建设者的重任。自信地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类真理的传播,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更是优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决定了对教师第一位的要求就是在政治信仰上要旗帜鲜明”[4]。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理论讲授是否自信,反映着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的程度以及思想觉悟的高度,更体现了思政课教师政治意识的深度和政治视野的广度。思政课教师不但要讲我们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而且还要理直气壮的、旗帜鲜明的讲,否则就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因此,思政课教师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要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并能原原本本地研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引导广大师生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用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过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以自我肯定的自信在教学中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看家本领”。

二、着眼于历史,着手于实践,把高深的理论讲清楚

要把严肃的政策性、文本化的高深理论讲清楚说明白,是每个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保证所授理论入学生之耳、入学生之心、入学生之脑的前提。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尽量少用生涩难懂的理论性强的专业术语、书本化语言,多用通俗化语言去表达深奥理论,遵循习总书记的教育思想,把要阐述的道理、要作出的结论,放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去比较,从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经验中去引申和概括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要把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回答党员干部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运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阐述我们党的思想理论,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也是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思政课教学的必然遵循。比如习总书记在阐述要实现中国梦,我们为什么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指出,这条道路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正确道路,没有这条道路,我们就不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进一步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历经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艰辛探索、历经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百七十多年曲直发展历史准确把握和深刻总结、历经上下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和悠久文明的传承,进而用历史和现实证明,不管是走自我封闭自我僵化之路,还是走放弃社会主义之邪路,都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绝路和死路。同时,从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到现在的五百年历史过程中分“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进行考察,使人们一眼就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地清晰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有机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样从历史的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具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很容易就懂得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是指向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康庄大道、人间正道。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总书记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五千多年铸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突出的优势所在,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结合新实践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属于通识类文化课程,从思政课的课程特点和内容来看,有许多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是相关联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社会教化思想,以及人文情怀和道德理念,对当今人类解决共同面对的众多难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能启迪人们去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用这种代表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最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有助于大学生“认识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5]。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讲话著作中,经常借助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名家名句,来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讲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故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总能以贴近时代,把握现实,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声情并茂地将许多大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比如,习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上下同欲”“和衷共济”时用“撸起袖子加油干”这一生动形象、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通俗语境,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撸起袖子加油干”也迅速成为提升各行各业精气神的热词。同样,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在展望十九大描绘的今后三十多年我国发展的美好蓝图时,习总书记用“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个来自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典故,鼓励全党全国人民要靠一步一个脚印,把蓝图变为现实。这种引用经典、以文化人的通俗话语,最能让老百姓听得懂、听得进,且喜欢听。

习总书记的这种语境风格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辅助思政课教学,运用我国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去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更具时代感,用中华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方式、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去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得到更好的启迪,以便当代大学生能深刻理解、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而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的引导模式正面临着网络新媒体的巨大挑战,高等教育的对象也将送走“90 后”,迎来个性更加鲜明,信息接受习惯更趋网媒的“拇指一代”“00后”,他们更加年轻有朝气、知识面广但知识体系尚未构建,思想活跃、自信开放但实践不足,价值观尚未形成,情感心理脆弱,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未雨绸缪正确引导,如果安于现状,仅凭传统教学方式就很难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自觉行为,很难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变。

针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根据“事”“时”“势”的变化发展而求变求进求新,不因循守旧被动无奈,要敢于创新探索新方法,要丰富思政课教学的载体,善于运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手段让思政课“活”起来,将思政课言传身教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化新技术新手段实现融合,赋予思政课强烈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首先就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火”起来,在当前学校层面还未完全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现全员育人“火起来”的情况下,思政课教师更要积极主动运用“互联网+”的新模式,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传统和网络相结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载体,构建思政知识、思想价值、思修行为三维立体的思政课教学模式。

本人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深受习总书记讲话启发,利用网络媒体为教学载体,所有学生手机都下载有思政课教学的APP软件,教师课前将课件及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影像、案例文本、图片音响等上传至思政课教学软件上供学生课前预习,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带着问题来上课,提升了思政课的价值导向;课中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以利用互联网随时链接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同时,将教学知识点设置若干讨论模块,利用学生的手机移动端实现生生、师生互动,扩大交流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发现学生的学习疑惑,及时给予解答,引导学生的行为。虽然教师投入的时间精力远高于传统教学,但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优势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高度融合,体现时代感增强吸引力。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就必须坚持在改进中提高。思政课教师应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精神背后的情感、思想、知识、理论和素养,找准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切合点,优化教学内容供给,改革思政教学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更多的获得感,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课程。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总书记马克思主义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