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益辉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语系,浙江 杭州 311215)
从古至今,翻译学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语言或文字符号范畴内,对于视觉翻译却鲜少踏足。突破单维度线性语言限制、借用视觉元素的视觉翻译出现之后,文学文本翻译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如同语言和文学内部构成的多样性一样,基于语言而又超越语言的文学文本视觉翻译是语言表意和艺术展现的最佳融合。深入研究这一特殊语言视觉,可以丰富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知识,也是文本视觉翻译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大多数人看来,翻译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其实不然,语际翻译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久的历史,它涉及多方面的要素,也是不同语种之间内化加外化的复杂过程。传统翻译在内的传统语言修辞很少涉及语言符号和视觉符号的转换;同样,以语言为主的文学文本翻译对视觉符号和视觉修辞也不甚重视,以至于在包括视觉翻译在内的符际翻译研究出现之后,其广度和深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大的变化。随着科技发达,人类社会步入了图像时代,视觉文化研究成为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和视觉符号的转换也成为影视文化、文学翻译的重点,人们对视觉翻译的重视日甚一日[1]。李妙晴对电影《色戒》进行分析时,曾借助意识形态、诗学形态方面的知识;卢颖则从传统符际翻译的视角,论证了图画这一图形符号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2]。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知识阶层对简化视觉翻译的研究,源于多样化的视觉符号给日常生活带来强烈视觉冲击,语言与视觉的转换已经成为最常见的生活状态之一,这无疑为文学文本视觉翻译发展提供了良机。
目前,人们对文学文本视觉翻译的研究偏于简化、泛化,对视觉符号过度倚重,逐渐成为潮流趋势。文学文本视觉翻译主要包括标点符号、长短句、字词等其他外观形式的内容,它虽然以语言为基点,依旧会牵涉到表象背后的文化、历史等背景元素,但是也与单纯的文字翻译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业界曾多次从跨文化符际翻译的角度对图像翻译的补偿性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语言、图像和画面转化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但是对文学文本视觉翻译所蕴含的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全方位诠释至今仍未实现。泛化的视觉翻译在形式上变得越来越宽泛,它在标点符号、字本身的物理表现形式、视觉重复手段、诗词的建行形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其研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学文本视觉翻译与文本语言翻译在形式和内容上有诸多相同之处,前者并未因为对视觉效果的强调而对内容有所忽略。文学翻译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文学批评、翻译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二元论和一元论两种观点[3]。二元论认为:形式与内容尽管关系密切,但是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所以在文学翻译中应将他们区别对待、分开讨论。一元论者则主张将两者合二为一,综合讨论。二元论关注的重点是内容,这一论断的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指出:现实的美或伟大,是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难以比拟的,没有独立地位的形式,永远无法与文学作品的内容相提并论。这一看法,普遍受到二元论支持者们的欢迎。一元论者认为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形式的变化都可能引发意义的改变,文学作品只有形式,甚至连内容也是形式的一种。赫尔德曾说过:“语言不仅是内容,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形式”。这一论断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批评主义中表现抢眼,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仍旧是非常小众的观点[4]。因此,文学艺术作品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整体,用灵活生动的视觉符号展现文学作品特殊的审美和诗学效果,将原文内容和神韵尽可能完整、真实地呈献给读者,是文学翻译的要点。
从形式来看,文学文本视觉翻译主要有三类:首先,是表面的、物理的形式,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表达关系结合并非十分严密,甚至可以说两者关系不大。形式的继续细化,还可以分为无意义驱动且本身没有任何艺术和美学价值、无意义驱动却又具独特审美特征的形式。其次,就是有助于内容表达的形式美,这类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种,与内容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第三种是全部的内容形式,借助形式的体现,作品自身的美学价值也得到全部展现。论及文本视觉翻译的形式和内容时,业界普遍认为:原文中的形式如果没有意义,就不必在译语中体现;如果原文中的形式有意义,就要注意去挖掘和表现。然而,对翻译美学而言,原语中没有意义的形式表现设计不是翻译者关注重点。“绝对形式”的美感虽然有限,但是它可以起到强化美学效果的作用,所以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文学语言具有形象、鲜明、生动、准确、多样等特点,语言符号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其能指性得以实现的前提。书面文本的视觉翻译,要聚焦文学文本的语言视觉形式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和视觉美感。对于文学文本的视觉翻译来说,文学性的核心是形式,而非内容,若无积极的形式参与,文学作品的直观可读性将大大降低,内容的表达也会严重弱化[5]。文学翻译的译者必须给予语言视觉足够的重视,严肃对待标点符号、单词、视觉重复手段、诗词长短句、诗篇的翻译及转换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标点符号的翻译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用在什么地方,用什么符号?标点符号在转换过程要符合译入语标点符号的规范,以句子:I didn’t come because my mum was ill 为例,与其译成:我没有来是因为我妈妈病了,倒不如译成:我妈妈病了,所以我没有来。显然,在深层意思表达上,后一种译法更加贴切,原文和语言视觉形式的呈现也实现了最佳效果。
汉英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视觉形式的呈现方式,既有共性也有异性。具体来说,在语言视觉共性处理上,直接体现才是译文视觉形式的最佳选择,译者应自动对位,切忌舍近求远。假如以意识流文本的无标点对应、双关语的转换为例,直接输入或进行相对应要素兑换,可以展现原文视觉性形式所要传达的全部视觉魅力。此外,补偿性策略是语言视觉形式翻译的另一重要方法。所谓翻译补偿性策,即原文特征较为显现时,译者可以在译文其他地方用某种特征对原先暂时舍弃或搁置部分的寓意、色彩、效果给予补偿体现,这一策略主要由换位补偿策略和类比补偿策略组成。人类对空间和事物要素的感知在很多情况下是相同或相似的,汉英语言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可以通过译者的适当调整实现功能和形式的平衡。对于译者来说,迎难而上,坚定简单直白的态度,将功能对等作为最高目标,再现或补偿再现原文的语言视觉形式美感,是实现原文形象特征和审美感觉的根本。以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为例,此词上阕: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有人译为:While young,I knew no grief I could not bear,I’d like to go upstairs.I’d like to go upstairs,To write new verse,with a false despair;有人译为:As a lad I never knew the taste of sorrow,But loved to climb towers.Loved to climb towers,And drag sorrow into each new song I sang。通过比较可知,在语句长短、韵律处理上处理较好是前一种译法,其使诗歌的美感更突出。
从形式对等的视角来看,文学文本视觉翻译补偿性策略主要有一般补偿性策略、最佳感官式补偿性策略、整体视觉对等补偿性策略。一般补偿性策略表现形式多样,有分解补偿、融合补偿等,这两种补偿方式与其他补偿方式比起来,特点都不甚鲜明,但是使用范围很广。最佳感官式补偿性策略侧重对听觉、视觉等感官享受的补偿,以视觉头韵的翻译为例,双声依法、押韵译法、首字重复译法、四字格译法,有利于能调动和激发接受者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视觉联想[6]。译者若能熟练把握它们的变通规律,足可以在方寸之间做到收放自如。整体性视觉对等补偿策略,对于有着形似和神似要求的文本翻译来说极其重要。在近现代翻译史上,傅雷是少有的忽略文学语言视觉转换而在翻译史上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人。试想,他若能将这一点考虑进去,也许就不会提出“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主张了,其翻译事业也许会更加辉煌。如果以临摹画作来比喻整体性视觉对等补偿,为了提高临摹作品与原画的相似度,那么只有在线条、色彩、笔法上多下功夫,才能使前者在整体上不至于与原作相差甚远。
文学文本的翻译,与翻译者主体也有极大关系。根据不同兴趣、爱好、目的,译者就创造程度的发挥和把握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对作品进行艺术加工,也可以恭谨地跟在原作后面亦步亦趋。换句话说,原作是标杆,而译者是执行者,两者的关系因为后者的多变而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无论是破坏式创造还是重构式创造,完全由译者做主。那么,在文本翻译活动中,译者进行创造性翻译究竟有哪些可行性方法和方式呢?科学、技能、艺术是翻译定性常用三分法。对于文学翻译来说,艺术在文学翻译中无疑占有重要地位。译者在着手对文本进行翻译以前,要对原作进行认真分析、解读和鉴赏,关注文本的文学性表现,把握原作的语言特点,弄清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和目的,然后利用译入语竭尽所能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再现原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魅力[7]。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创造性和想象力,将自己的思想真正融入文本,换句话说,译者在这里有了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创作者。毋庸置疑,我们这里所说的创造性不是漫无目的的恣意发挥,而是译者立足原创在艺术创造的基础上,对出现于原作或译文中的各因素进行适当构思和实践的结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翻译是一个语言重新构建的过程,只要有一定程度的翻译体现,原文肯定会有所改变或破损,译者只需要尽力,尽可毫无负担地正视或忽略这种破损,或通过其他形式的加减实现最终效果的平衡。
对比单调的普通文学翻译,文学文本视觉翻译无疑在形式和内容上更丰富多样,并对译者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当然,它给译者提供的选择也更多,同样也给读者创造了更加宽阔的想象空间。广大翻译工作者可以借助适当的想象和能力发挥,升华译作境界,让原作得到更好的流传。
文学文本翻译是语言与艺术的翻译,是翻译者对原著内容与形式的直译与个人思想的表达。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看,文学文本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传达原著的真正意图,也要求译者再现原著的语言视觉形式,简单来说,视觉时代的文学文本翻译既要“忠”于原著,又要创造性体现原著“美”。从本质来看,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与符号为媒介的双向交流活动,译者是原文与译文之间一座沟通桥梁。作为翻译者,唯有充分体现原著的“意”,利用视觉形式描绘其“筋骨”,丰满其“肉体”,才能真正将其“味”准确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