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宏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高校实现政治思想引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切实把大学生政治思想引领工作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位置,需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教育途径,精准教育,务求实效,确保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1.教师、教材、学科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些高校教师对教材的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不是侧重书本知识就是过于强调实际问题,强调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实践检验理论性不强。缺乏从学科的高度领会教材的内涵,教材虽然是全国统一的,但教育环境即讲授条件和环境却是不同的,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教学条件差异很大。怎样在统一中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讲出同样好的效果,甚至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明显增强,有些高校没有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没有采取有针对性教学方式,因此,思政课要适应大学生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2.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有待提高。思政课教育要研究一些新出现的问题,探索新的解决路径,发现新的规律,并且还要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马克思强调实践,“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恩格斯也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新时代思政课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需要内化为学生具体的行为,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心感受,在实践中入心入脑,从而起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用。
3.思政课教学方法运用不当。有些高校课堂倾向形式化、固定化,偏重课程内容教学;还有些思政课堂过于娱乐化,整个课堂用讲段子、播放视频、放音乐代替思政课。因此,需要专题设计,避免庸俗化、单纯知识化。思政课教学要摆脱唯成绩论,不要太过于强调做真题,要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但也要避免功利化,不要过分夸大思政课的作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新媒体、大数据技术正在完善,各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教学设备更加齐全,思政课在追求课堂效果的同时兼顾教学质量。能否合理的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模式,展现出思政课应有的功能,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唯一目标。
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以中国的具体历史、现实为重点内容,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也属于一门理论性很深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全部马克思主义包括历史唯物主义都应该是创造性的理论,都应该根据时代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也要求实践的检验,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结合时代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大学生思想品德受益,最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新时代需要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政治思想引领工作中主渠道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进一步规范,教学形式更加多元,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持续深化,教学成效更加凸显。
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高校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相关要求,及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制定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抓好备课、听课、考核三个环节,落实每学期集体备课任务,统一教学内容,发挥思政课教师集体智慧。学校要做好督导工作,通过课堂听课、教学评价等,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教学计划,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
2.构建完整实践教学体系。针对思政课五门课程的特点,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不断探索实践教学专题,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其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开设阅读经典专题活动,指导学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撰写读书心得并择优编辑成册,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其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使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而不断奋斗。开设社会调查专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开设近现代史人物演讲专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历史人物传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同时开展拜访老红军、参观革命历史遗址活动,充分利用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思考,自觉承担新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其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设立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专题实践活动,树立校园典型,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把握机遇、创造价值,提高自身的道德、法律修养。其五《形势与政策》课,可以设立“思政教师跟两会,两会精神进课堂”的专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家形势与政策,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国情变化,给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担当意识。
3.探索多样化教学方式。第一,举办大学生主讲思政课活动,使思政课内容活起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作用,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授课方式,增强课堂互动,达到声情并茂、热情激昂、感人至深、回味无穷的效果。第二,加强思政课堂师生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如通过课堂相互提问、课堂辩论赛、小组内问题探讨等,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筑牢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第三,举行专题讲座。通过“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让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等有针对性且贴近大学生的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启发大学生增强时代使命感。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拓宽思政课教学渠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时性,让大学生时刻接受主流价值教育,提升思政课效果。
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把思政课内容有效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围绕思政工作内容,创新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推动思政课传统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融合。注重将思政课效果落到实处,将思政工作落实到学生需要上,将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不断加强党员、团员教育管理,发挥团学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
1.丰富实践内容。学校要紧抓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条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节。如举办传统音乐歌舞会,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亲近艺术、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平台,激发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如组建军事爱好者协会和国旗护卫队,编写《学生军训手册》,创新穿插真人CS实战演练,组织退伍大学生成立军训纠察队。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内容,提高学习积极性,实现政治引导功能。
2.创新实践形式。高校要发挥志愿服务活动思想引领功能,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对参与志愿服务较多的青年学生进行奖励。创新校园社团组织活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组织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关残助残、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进“校地结对实践育人”计划,组建大学生党员服务先锋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立足新时代,践行新思想,实现新作为”为主题,开展互联网+村建、支教助学、助学政策宣传、探访老兵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1.加强顶层设计。高校应该主动顺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变化,坚守舆论阵地。逐步打造校级官方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优势,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网络育人。学校要紧随网络新媒体发展步伐,合理开发官方微信功能,积极探索网络育人功能,坚持每天及时更新时政内容、思想教育内容等。
2.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高校利用网络媒介,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主旋律,让大学生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加强网络化的校园宣传教育,树立典型。如做出突出贡献的“平凡人”“平凡事”的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向榜样看齐,在细微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将新媒体与传统工作巧妙配合,把握线上线下两个舆论场,听取大学生心声,高效解决合理诉求,开辟网络育人新阵地。
3.提升互动交流频次。高校要及时关注学生的言论动态,发现隐藏在言论背后的情感和心理问题。高校媒体要重视网络舆情的力量,及时回应大学生的呼求,在互动中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校的舆论导向力。利用“易班(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平台组织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网络知识答题,形成以主旋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文明素养,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1.坚持全员育人。一是高校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进学生宿舍、餐厅、自习室调研,与大学生谈心谈话,了解大学生实际需求。建立符合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渐培养大学生生活习惯,发挥管理育人的功能。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健康主题演讲、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大赛。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完善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培训各班级安全心理委员,构建心理育人团队,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实践、干预。三是成立后勤监督部门。如成立学生公寓服务委员会、学生餐厅自检委员会、医疗专业团队等,深化学生宿舍管理、餐厅管理、医疗管理,定期举行学生意见听证会。做好学生后勤服务,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实现后勤服务与教育学生的功能。
2.坚持全程育人。高校加强新生入学教育,特别是校规、校纪、校史以及文明修身教育,熟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学术活动,如科研立项、学科竞赛等,通过各类文化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修养。精心组织策划有意义的毕业纪念活动,让毕业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加深母校情、师生情,唤起毕业生感恩之心和爱校荣校意识。每年举办校友返校师生联谊会,让大学生感受校友们传承和践行校训的精神风貌。
3.坚持全方位育人。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大学生思想引领工程,引导大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主题宣讲会。积极搭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思政课新平台,如成立辅导员工作室、“院士讲座”。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工作渗透到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以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融通思政教育新渠道,设置英雄人物的雕塑,实现接续文脉、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弘扬国学的目标。
1.明确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责任体系。把学生党建纳入高校党建整体规划中,明确各级党组织责任,共同抓实学生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建立党委负责制、党委组织部负管理责任、学生工作部负监督责任、党总支负主要责任、党支部负具体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把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对各级党组织目标管理和检查评估的重要指标,并纳入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
2.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生党员学习教育体系。在课程方式上,以专题学习为重点,网络学习教育为辅助,主题教育实践为支撑。开展党课前10分钟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员走访社区、企业,到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观看红色电影,开展“不忘初心跟党走,青春建功新时代”主题实践活动。依靠马列主义学习研究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与研究会,强化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教育培训。
3.完善大学生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学校要组织成立团校,做好监督与管理,定期对大学生团干部、团员进行党情、党性教育。一是大力开展“活力在基层”等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各级团组织参与。结合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活动、暑假义务实践等。二是举办团校入团积极分子培训班,定期对团员进行思想谈话,团员个人思想汇报等。发挥团校在团员发展、团员教育、团员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跟党走、知团情、晓团史、懂团务、为人正,业务精、能力强的团员、团干。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级团组织积极完善网络宣传工作,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实时开展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高校应该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强化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引领,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使命,自觉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奋发有为,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