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发展预期ぜ芭嘤对策

2019-02-20 14:26杨海东李思贤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4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特征

杨海东 李思贤

摘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演进是农业发展基本规律。边疆民族地区由于资源禀赋和地理差异等原因,农业经营主体可分为传统型农民、兼业型农民、全职务工农民和新型农民四类。传统型农民数量在缩减,但将长期存在;兼业农民数量庞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务工农民数量在增加,返乡务工农民成为现代农民的推进器;新型農民在成长壮大,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领头。据各类经营主体特征,对于传统型农民要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对兼业农民要加强产业扶持;对返乡务工农民要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对新型农民要加大连续性扶持。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特征;发展预期;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4.011

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对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改造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实现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问题成为当前各地学政界探索的热点。因地区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存在差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应因地制宜,不可盲目照搬。

近年来,为加快边疆民族地农业现代化转型,国家资源大量输入边疆民族地区,大力培育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这些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但由于脱离民情和项目落实监管缺乏,导致形式化严重和资源配置扭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有认清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特征,推行合理培育政策,减少政策和资金盲目性,才能缩减收入差距,有效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和小农户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衔接发。

1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及特征

边疆民族地区以传统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世代延续耕种有限面积土地。20世纪80年代来,打工潮席卷全国,边疆民族地区大批农民离土务工谋生,历史以来生于斯、死于斯的固化生计模式受冲击,人口的流动迁移催动了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的调整。当前学界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分类还存在分歧。本文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主体分化演变为四类:一类是延续传统小规模农业生产,称为传统农民;二类是既从事农业生产,也兼非农业生产,称为兼业农民;三类是以务工为生,不再耕种土地,称为全职务工农民;四类是发展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是当地新型农民。

(1)传统农民。传统型农民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技术源于前辈的身教传袭。早出晚归和春种秋收,即是生产和生活的概貌。耕种规模狭小,有限的耕地面积在代际分户中不断细碎分划,精耕细作是实现稳收增产的唯一选择。种植品种以粮食作物为主,在以温饱为首的有限理性思维抉择下不易更替种植结构,全家有饭吃,偶尔能吃上肉,是全年辛苦劳作的愿景。生产工具演化缓慢,已不再是刀耕火种,但生产过程仍以人力劳作为主,机械化仅在运输和耕种过程,产品收割环节尚未实现机械化。

人是黏在土地上的,对外界情势发展变迁无趣,只顾自家一亩三分田,世代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缺乏流动。资本积累不足,扩充规模或优化生产结构乏力,抵御意外风险弱,一次灾害或疾病即陷入困境。文化层次多为小学甚是文盲,接受运用新技术能力有限。天性怕事,愿吃亏也不惹事,真遇事不知用法维权,多是靠亲属或熟人。收入渠道单一,生活贫苦,少量粮食和零星家畜销售是获取货币的途径。产品以就地形式直接销售,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弱,产业链短,产品卖不出卖不好问题突出。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000元以下,甚者是几百元,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的群体,多为低保户、残疾户、建档立卡户。

(2)兼业农民。兼业农民是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中占比最大的群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进发展,产业结构分化分离出新岗位,为农民从事兼业提供可能。兼业农民多为刚分户家庭,孩子小,需照顾;耕地少,收益少,无积蓄。建房和供养孩子是家庭的两大负担,也因之而家境贫困。但他们年轻力壮,接受有初中以上文化,有闯劲、能吃苦,是边疆民族地区最勤劳的群体。他们的种植收成主要用以自食和养殖牲畜,务工兼业获取的收入主要用以补贴家用。兼业是农民实现增收入的一种最佳路径。按照时间的长短,兼业农民可分为临时性兼业和长期兼业(半年以上)。

临时性兼业农民,即自家农事完毕暂闲而帮他人劳作获取一定收益的农民。此类农民因家中劳动力少,不能长期脱离自家生产活动,只能在顾及家庭情况下,在本村或邻村兼业。工种强度或技艺不同,每日工价在80元至300元不等,通常妇女工价比男性低10元左右。每年约有3个月农闲时间,主要是春种前和秋收后,秋收后的兼业收入主要用于春节开销,春种前的兼业收入主要用于购置化肥和种苗,每人一年兼业收入在2000元至6000元左右。

长期兼业农民,即家中有多个劳动力人口,可不参加家中农事能长期帮他人劳作的农民,通常是主干结构家庭,老人可以完成家里农事且能照看孩子,年轻夫妇一人或两人能外出务工,即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生计模式结构。老人在家中耕种能满足家庭的粮食需求,并可以饲养少量牲畜用于自食和销售,务工者除自身开销外作为家庭储蓄。

(3)全职务工农民。边疆民族地区长期脱离耕种的以务工农民人数不多,但是作为一种新经营主体正萌芽发展。他们拥有多年的离土闯荡经历,掌握有一定技能,能获取相对稳定职业,在明确预期务工能维持生计和获取发展空间前提下抉择举家离土谋生。

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强,土地流转层度低,全职务工农民固有土地多以赠人耕种或退耕种树形式处置。赠人耕种部分土地是最为平整、肥沃地块,以免费或低廉价格让予他人耕种管理,主要目的是维持土地不抛荒,如遇下岗失业等情况,他们可退回农村迅及开展种植。离乡不弃土,土地成为全职务工农民规避风险的港湾,也因有人的承耕促进了当地土地集中连片生产;对于较为贫瘠或交通不便地块,则种植经济林木,林木可出售,也可自用。同时种树可以维持土地不被他人挤占,是人离土后维护土地权益的一种方式。

全职务工农民多为上无老人和下无幼儿家庭,家庭负担小,通过务工能自养,甚至每月有一定结余作为储蓄。为了节约开支,他们居住简陋,吃穿节俭。由于受知识和技能不足限制,所从事的工作较繁重,甚至从事对身体有辐射影响和高危工作。

(4)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传统农民的转型,即农民为了适应不断演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所引发的农村组织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市场形态的变化而脱变的结果。能够适应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变化,并能很好地利用现有制度、市场、技术、政策等实现创新创业的,从传统农民中分化出来的农民,即为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伴随着农业和农村演进而形成的概念,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达地区新型农民应是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规模化经营者,但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只要具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化产业,能够适应市场,能利用制度和政策,掌握一定先进生产技术,并对地区发展有带动或示范作用,即可称为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的成长,与其他生命成长一样,是其内部成长机理与外部环境影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较落后,农民的资本积累不足,生产经营方式传统,新型农民的培育成长进程滞缓。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产业落地实施,是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农民成长和壮大发展的关键动力源。各种项目实施一则为边疆民族地区善经营者实现规模化发展补给了资金,同时在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给予帮助和引导。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一批有知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群体在培育形成发展。他们眼见开阔,勤劳奋进,敢闯敢干,敢为人先,是懂投资、善经营的“能人”。能与时俱进,会利用国家各种制度和政策,积极融入地区发展需要,接纳相关产业扶持项目,做强自我产业,是村里第一批先富之人,也是带动他人后富的领头羊。

2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预测

边疆民族地区耕地布局零星,土地凸凹不平,机械化水平低。随着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农民就业渠道扩展,农业经营主体分化形成传统农民、兼业农民、务工农民及新型农民四类,呈现出经营主体多元化和新老并存局面。那么,在我国现实情况下,边疆民族地区这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如何?

三台山位于云南德宏,地处中缅边境,是我国唯一的德昂族乡。邦外村是三台山乡下属村寨之一,居住有德昂族、景颇族和汉族,共有402户1622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9.53%,是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地理的“边疆”性,经济发达区的辐射影响有限,经济发展进程滞缓,农业收入来源渠道单一,群众收入低。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资金和政策倾斜扶持,尤其开展脱贫攻坚以来,一系列产业扶持落地实施,优化了农民生产结构,实现了种养结合。与内地省市订单就业及提供公益性岗位等形式鼓励转移就业,优化了劳动力就业结构,扩充了收入来源渠道。加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业大户、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等形式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主体构成从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多元经营和现代化经营方式演进。从邦外村个案中可以窥见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趋势。

(1)传统型农民逐渐衰落,但将长期存在。边疆民族地区传统型农民,思想保守,知识结构陈旧,生产方式粗放,收入渠道单一,是贫困人口最集中群体。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略及各种惠民政策的不断施行,边疆民族地区传统型农民在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保障等项目帮扶下,为他们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生活。由于农业的不稳定性和农民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等原因,传统型农民会逐渐减少,但将长期存在。

(2)兼业农民占比大,成为向现代农业演进主力军。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农民将有更多时间从事他业。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加工业等行业的兴起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需求。在这一形式下,大量农民走向兼业发展之道。通过兼业可以扩充收入来源渠道,规避农业生产不稳定性风险。在积累有一定资金和技术前提下,他们将步入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轨道,成为向现代农业演进发展的主力军。

(3)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推進器。随着国家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发展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之间发展差距缩小,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大批在城市务工的农民携资本和技术返乡创业,在农村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规模种养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或是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艺等新产业新业态。他们的返乡创业发展将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将成为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推进器。

(4)新型农民成长壮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领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演化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新型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载体。21纪以来,为推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转型,我国不断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资金倾斜,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懂技术、善经营和有知识的新型农民经营主体,一批种养业大户、致富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形成和发展。新型农民生产管理科学,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是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生产的示范,是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领头。

3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策建议

1949年以来,我国在边疆民族地区资金和政策的不断输入,时至今日,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晴通雨阻的路况有所改变,通信靠吼方式已渐成为历史。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美化了农民居住环境。但是广大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活力不强,贫困和脱贫返贫问题突出。人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有活力因子,因地因人实施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激发边疆民族地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活力,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关键着力点。

(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让传统型农民发展有保障。农业的不稳定性和弱质性等原因,传统型农民将长久存在。重病或残疾是导致传统型农民发展动力不足的关键根源,一系列保障政策的实施是改善传统型农民生计条件的重要方略。落实低保政策,解决其基本温饱问题;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建设,提升居住安全性,改善居住环境;确实发挥家庭签约医生效能,提高疾病医治或防控效率。落实医疗报销政策,减轻医药费用支出;加大残疾人技能培训和创业发展支持力度,让残疾有一技之长而能谋取生存物资,让残疾人有资金而能施展才华创造财富;落实各项教育保障措施,避免孩子辍学,让孩子有学上和上好学,教育培养新生一代,为将来的发展奠定新希望。

(2)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助力兼业农民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兼业农民之所以兼业,关键原因在于其资本积累不足和产业经营规模有限。产业扶持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举措:一是加大资本扶持力度,夯实生产经营资本力量,解决资金不足难题,增强生产的资本投入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变传统简单粗放落后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实现科学高效种养,最大程度地利用好有限面积耕地,提高土地边际效用;三是根据地域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市场规律,寻找规模与效益平衡点,扶持发展特色产品,改变产品卖不出和卖不好局势;四是加大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构建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户经济收益。

(3)加大创业发展服务力度,吸引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发展。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让青年返乡,乡贤回归。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带回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理念,能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直接影响到了本土农民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本土农民改变传统故步自封的理念,并外化到生产过程而走向现代化农业生产之路。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工作中,掌握有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他们的返乡创业既能破解边疆民族地区发展资金困乏难题,也可以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有力地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带动本土农民发展致富。

(4)加大产业扶持连续性,进一步发展壮大新型农民力量。边疆民族地区新型农民的培育发展与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息息相关,许多种养业大户都是从国家项目支持中获取发展资金,各类产业扶持项目实施为其走向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但是当前部分新型农民在种养业发展中,因缺乏持续性的技术指导和产品营销帮助,生产过程中疾病频发,损失惨遭;产品营销中缺乏品牌打造,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力弱。故此,一是要持续加大新型农民在种养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提高疾病的预防力度,及时消除各种存在疾病危害,减少疾病灾害带来的损失;二是持续加大新型农民在生产过程监督力度,及时发现并整治资金滥用问题,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实现贷款生资本的转化;三是加大产品的品牌打造,提高产品市场吸引力和影响力,实现产品产销顺畅对接。

4结语

传统农民向现代新型农民发展演进是农业发展基本规律。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不同,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因人特征分类培育边疆民族地区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型农民数量在缩减,但将长期存在,继续落实各种政策保障,是实现传统型农民维系生计和发展的核心举措;兼业是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实现经济增收的重要途径,兼业型农民数量庞大,加大对兼业农民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扶持,壮大其产业规模,增加经济效益,他们的成长壮大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外出务工是获取资本积累和技术积淀的重要方略,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外出务工农民携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使其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和善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培育和成长,要进一步加大技术引导、生产监督及品牌打造,使新型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成为带动其他人群脱贫致富标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王文龙.中国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及其调整建议[J].经济学家,2017,(1):5561.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4.

[4]楊海东.云南“直过民族”地区农产品销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7,(26):6365.

[5]贺雪峰.小农立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9.

[6]黄中伟,刘剑虹.新型农民的特质、成长影响机制和培育对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5,(6):5664.

[7]龙翠红,易承志.中国农民劳动力流转的格局与现代新型农民培养[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04110.

[8]蔡宁,刘永志.企业家成长:产业演化与组织创新[J].经济管理,2003,(14):1622.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