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高明学校 226564)
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研究数学理论时,必然会发生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踩准节点,展开追问,以此来引领学生对错误展开分析,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在对错误的剖析中获得探索的成功.
比如在引导学生研究三角形中线的有关性质时,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的△ABC中,中线AD将其划分成两个小三角形,请问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大小关系如何?很多同学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仅凭肉眼观察大致估算图形面积,最后得出了错误的答案.面对学生的错误,首要任务是纠错,其次是在纠错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向更深层次展开研究,因此有以下一系列的追问.
师: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
生:底乘以高再除以二.
师:请观察现有两个小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有怎样的特点?
生:中线AD将原有底边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BD和DC,如果将这两段视为底边,则对应的高也是相等的,据此可确认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师:很好,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有“等底等高等面积”.如果我们在另外一个底边上构建中线,所得到的两个小三角形面积有何关系?
生:这两个小三角形面积相等.
师:这两个小三角形面积与原先的两个小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吗?
生:这两个小三角形面积与原先的两个小三角形面积有相等的关系.
师:你们能对此进行总结吗?
生:三角形任意一条边上的中线将原有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所得的新的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它们都等于原先三角形面积的一半.
在上述的追问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对方法进行归纳,最后还通过变式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拓展,这样的处理可以让学生对原有情境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
数学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教师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当学生止步于探究过程中的粗浅之处时,施以巧妙的引导和追问,让学生不再停留在知识的简单重组中,让学生以更加灵活而深刻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比如在指导学生认识整式的加减时,相关知识都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切不可让学生局限于那些粗浅的分析和认识,教师应该对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追问.
师:请大家尝试对去括号的法则进行归纳.
生:如果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后,里面各项都不改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后,里面各项都必须要改变符号.
师:如果括号前是一个数字因数,比如是3(5a+3b),该如何处理呢?
这个问题教者提出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观点.
生:如果存在数字的因数,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形式的本质其实是乘法,因此可按照乘法的分配律来去掉括号,有3(5a+3b)=15a+9b.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果断进行追问,以此来提出更加复杂的问题,引领学生获取更好的理解.
初中数学为什么难?笔者认为,对初中生而言,思维的灵活性往往是他们发展数学能力的最大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求异思维和发展思维的发展,有效进行追问,以便让学生以更加灵活的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所示,从一个大正方形纸片上剪下一个小正方形,两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和b(a>b).(1)请用含ab的式子表示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2)试将阴影部分拼出一个如图2所示的长方形,你是否能求出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写出对应长方形的面积?(3)结合前两个问题的思考,你能得出平方差公式吗?
教师安排学生结合实际操作来探索,最终在观察、比较和讨论中,完成了问题的解决.学习并没有在此结束,追问即将开始.
师:请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拼法来完成平方差公式的验证?
生1:我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方法来拼凑和验证.
生2:我还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
生3:我能够拼出一个梯形,可以…….
……
进一步的追问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对他们本身也是一种鼓励.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时刻强化“追问”策略的积累,这不仅能提升教师思维能力,也有助于教师自身发展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