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泽 江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刘 泽 江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课程思政”是基于“思政课程”的价值属性,发挥高校各门课程之间的协同作用,围绕培养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德智兼修的高素质人才。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立德树人的自觉意识,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大学语文教学之中,充分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相关策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下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就是“把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地整合到相关课程内容的教学实践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3]“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科教学主渠道强化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方面施行正面影响,全面提高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或手段,而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4]“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是表面上简单的顺序调换,而是充分发挥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方向一致,实现思政教育从专人向全员的转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嬗变,预示着思政教育从狭窄的“小思政”概念走向宽广的“大思政”概念。[5]
“课程思政”总的“课程”涉及高校整个课程体系。这里既包括现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专业所必须的专业课程,也包括面向广大学生的综合类、通识类课程,这些课程之间存在育人方向的一致性。“课程思政”的真正价值在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掘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与其他各类课程的隐性教育相互协同,提炼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导向,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深化主流价值,共同致力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的现实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教育关乎知识、技能、素养等多个维度,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当属德育。教师要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中融入德育因素,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每一门学科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品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需要通过不同学科的精神品格教育来练就和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本源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可以有效地影响和引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与价值追求,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和熏陶,成长为德智兼修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二者的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功能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方面,贯穿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
高职大学语文所选编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同历史阶段优秀人物的智慧和思想结晶。鉴赏此类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的同时,提升文化底蕴,丰富精神世界,培育健全人格。教师通过对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不同作家的人格魅力、不同文学作品所赋予的主题思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更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更容易使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产生认同感,实现思政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想观念的改变与升华。这对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发展能力,使其成长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应具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把思政教育内容自觉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感,助力学生人生智慧的成长。
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品格素质和人文修养。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价值引导,发挥隐性育人功能,将主流价值融入知识的传递中。因此,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可以设定为: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准确把握思政教育内涵,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中去,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经典名篇,培养学生自觉肩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理想信念层面进行精神指引,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
高职大学语文中有很多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励志教育功能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优秀作品,既有古典诗歌、现代诗文,也有宋明小说、现代话剧等。教师应精心选取代表性很强的篇目,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结合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蕴。如高适的《燕歌行》有助于学生讨论现代战争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礼记·大学篇》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出更高的标准——慎独,等等。这些优秀作品传递出的先哲智慧和治学精神,能够丰富学生认知、开阔学生视野,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效果。同时,教师要提升综合配置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搜索与探讨具有思政教育内涵的相关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并进行个性化表达,在提升学生鉴赏和分析解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大学语文文本的相关内容为核心,把有关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小专题,注重文本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丰富教学内容与信息量,实现综合教育的目标。在课程辅助资料及教材拓展方面,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优化和重组,精选主旨鲜明、思想高尚、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优秀作品开展专题化教学。如涉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时,选择高适的《燕歌行》、辛弃疾的《摸鱼儿》、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老舍的《茶馆》等进行精讲,这些作品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将这样的作品联系在一起构成专题,有利于营造爱国主义氛围,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赖于较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水平。高职大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拥有较高的思政素养,要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最恰当的方式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教师应注重内涵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大学语文知识,依据主题化教学主旨,融合相关的思政内容,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语文教学。要清醒地认识自身所肩负的重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努力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播渠道日益多元。高职大学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善于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对媒介信息的评判能力。坚持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互动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授之以渔”,既重视知识传播,更注重方法传递。积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角色体验、情境模拟、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行为层面认同思政教育的有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取向的渗透和传递。将问题式学习引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强化其集体观念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共同的资料搜集、问题分析、成果分享过程中形成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并将知识进行内化。
健康、丰富的课程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优良品质、高尚人格至关重要。当前,在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聚焦于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中,实践教学活动相对缺乏。为了更好地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选择性地开展主题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开办国学讲堂,举办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朗诵会,举办校园诗词大赛、演讲比赛,创建弘扬传统文化实践基地等各类实践活动,将单一的理论讲解转化成生动的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丰富校园文化,多维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高扬先进文化导向,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
课程思政的主旨是强调高校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运行机制,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育人责任,体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高职教师应明确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提高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拓宽德育渠道,利用多种策略不断挖掘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培育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倾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 (01).
[2] 中国之声_央广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EB/OL]. (2019-03-20) [2019-05-02]. http://china.cnr.cn/news/20190320/t20190320_524548780.shtml.
[3][4] 陈海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实用语文教学改革探索[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 65-67.
[5] 赵蒙成. 构建“课程思政”生态圈[N]. 中国教育报, 2019-05-07 (011).
[6] 王莹. 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 (2): 86-89.
On Vocational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Zejiang
( Shazhou Profess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jiagang 215600, Jiangsu, China )
Based on the value and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rriculu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lay a role in the coordinative effect among college curriculums, and form a joint power surround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contemporary talent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talents of both morality and intelligence. Vocational college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self-awareness of foster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discovering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al value from the cours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main function of class teaching, and renewing strategies related to college Chinese educ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combine knowledge teaching with value guidance.
curriculu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college Chinese
G712
A
1009-8429(2019)02-0042-04
2019-05-09
刘泽江(1964-),男,沙洲职业工学院基础科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