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翔
(江苏省徐州市第二十六中学 221007)
随着教育改革领域的不断深化,逐渐重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能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知识,并逐步了解化学反应规律,运用新技巧去解决问题,拓展知识视野.然而,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因此,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大胆的改进实验教学,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枯燥乏味的填鸭式的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法,常会磨灭学生的学习热情,达不到理想中的教学目标.此时,教师要引入一些生动直观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深入探究相关知识.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作原料,与稀盐酸进行反应,如此为何步采取稀硫酸代替稀盐酸的做法呢?为何不选择碳酸钠而使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呢? 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教学“燃烧”中,隔绝空气进行灭火的做法熟烂于心,然而采取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也可以灭火的做法令学生半信半疑.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灭火原理,教师可以设计降温灭火的实验.步骤如下:首先将大约150mL的水倒进250mL的烧杯内,接着添入适量的NH4NO3,进行搅拌,令水温持续下降;然后点燃装有少量豆油的小铁盒;利用坩埚钳将小铁盒放置在烧杯低温的水面上,可以观察到因低温导致了火焰的熄灭.继而教师还可以拿出小铁盒,继续点燃,剩余的豆油会再次燃烧,使得实验更加具有全面性、具体性.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解开对灭火原理的谜团,完善知识结构.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在学校教学设备的投入逐渐加大.具体体现在对实验场地、器材、教师配备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投入,所以学校要积极的支持与配合化学实验活动的开展.通过提供完整的化学实验设备,给予学生充足的展示平台,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由于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会有危险的出现,有的学校采取了网络系统软件进行操作实验,这样可以取得传统实验难以取得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中,教师可以开展网络实验操作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于加热与通入CO的前后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忘记了操作顺序,在实验过程中颠倒了顺序,产生了实验爆炸,突发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了实验步骤.网络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了像CO类的气体对人体产生伤害,还可以提供一个新颖的教学方法,填充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初次接触到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刺激探索思维与欲望,增加了对化学实验的热爱之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化学不单单是晦涩难懂的方程式、概念,它也可以是有趣直观的实验操作,实验可以更好的凸显化学的魅力,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它能够使物质与变化规律清晰地展示出来,让实验者去探索、思考、总结,巩固基础知识.教师普遍会选择在知识讲解后开展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实验操作,这样的做法仅仅让学生扎实了已有的理论知识,湮灭了学生的创新想象力与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去自发地利用实验过程挖掘出原理的知识秘密.例如,在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中,可以要求学生自主设计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步骤,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第一步,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材料与原理,第二步,观察材料状态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确认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检验验满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与方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操作实验时,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操作问题与反应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索,不断地积累相关的知识概念.
化学实验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得出结论,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指导化学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有的教师会将实验的几个结果告知学生,或是将实验结论束缚在几个方面里,局限了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从实验步骤中归纳总结出自己的想法与结论,不断地改善操作过程,去探索更深奥的实验结果,挣脱课本或是以往实验结果的枷锁.例如,在进行“物质燃烧的条件”这个实验时,实验的目的是探索物质燃烧条件的结果为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然而进行知识讲解时,要跳出这个局限的结论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或改善实验过程去挖掘其他的实验结果.例如,设计问题情境,“如何使可燃物燃烧得更猛烈?现有燃烧条件,那么助燃条件是什么?”这时候,也要指导学生采取单一变量法进行探索.教师可以先进行实验操作示范,借助两个集气瓶,一个氧气含量高,另一个较低,添加相同的可燃物,点然后进行对比,发现氧气的助燃效果,含量高的令火焰燃烧得更猛烈.通过这样的方法,教师继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灭火实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灭火原理.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重心转移到改进实验教学中来.因此,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师技能,熟练掌握课本内容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验操作活动,点缀学生的化学生活.唯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逐渐构建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自由徜徉在化学的知识海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