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初中物理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19-02-20 11:13:21王文华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音叉合力思维能力

王文华

(江苏省无锡市安镇中学 214001)

无论哪个阶段的教育都强调渔夫策略,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技能培养的重视.在当代此种教育思想也是比较适应的,新课改中对于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也较为重视,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学习的品质与能力,因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非常的重要,比如说在物理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地应用知识点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比如说笔者曾经做过对比试验,在进行重力教学的过程中,在第一个班级中直接给出学生对应的公式,然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随后会发现在本节课后该班同学的作业,无论是书写过程还是计算的数值都是正确率极高的.而在另外一个班级,我通过引导,学生亲自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并用天平秤出质量,通过测量几组数据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质量以及重力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公式导出g的单位,然后才能够得出结论,我在帮助他们验证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到了对比、总结的思维.但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之后的练习该班的完成情况和第一个班级差距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一周后在进行中立的计算,第一个班有少部分会将公式记混,g的单位带错,.而另一个班级错误率较低.一个月后在进行检测,会发现第一个班只有极少数的同学还记得该公式,需要翻书查找,而另外一个班还有大部分同学会做该类型的题.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主动运用思维是非常必要的,这个过程是学生形成素养的必经之路.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学生所欠缺的能力,然后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应用此能力,下面笔者将结合几个案例来分析在实际情况中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的状况.

一、观察总结的思维的培养

观察思维是物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种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学生首先要会观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出现象的特点、几种现象的不同,差距等等,然后结合已有的知识将其与新内容联系起来.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分析出一般规律,从而完成物理观念的建立.这种思维经常会贯穿整个初中的物理教学内容中,因而它对于中学生来说应该是非常必要的思维能力.因而对于一些需要结合现象的物理规律的总结、是需要应用到此种思维.其次对于一些知识的迁徙应用,也需要学生观察知识点的相同处,然后利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完成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如果想要学生主动应用这种思维,就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的注意.比如说在进行声音产生的概念建立时,可以设置如下教学场景:

教师:请同学们看,这是一个音叉,当我敲击它时,有没有声音产生?

学生:有

教师:那你们能不能看到音叉在动呢?

学生:进行观察.(教师提示:观察音叉振动)

教师:有的同学说振动,有的说没有,那么现在我把音叉放入水中,在进行敲击,同学们观察现象.

学生:仔细观察,看见水面产生波纹.

教师:那是不是就说明声音产生时,物体振动产生的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结出,然后说一句话试试,声带有没有在振动?

学生:说话尝试,声带在振动.

学生:通过两个实验对比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震动.

由上述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观察总结思维在训练时,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对于那些看出现象,还需要进一步转化才能够得出结论的物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递进式观察,才能总结出相应的规律.

二、分析推理的思维的培养

分析推理思维是初中物理进一步提升的思维,他要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并且具备一定的物理常识,才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因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初中的学生适用性更强,这些学生已经储备了一些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同时这类思维的教学还需要结合讨论、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在多方努力下将较为困难的问题简单化,再逐一攻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互相交流,在讨论中共同成长.比如说在分析物体受力问题时.

问题:已知有一个小木块A,受竖直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静止在斜面上,那么A受的合力是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在这道问题中A受到了哪几个力?以及力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学生A:竖直向上的拉力,竖直向下的重力.

教师:有的同学认为只受这两个力,正好合力为0,对不对?

学生B:不对,还受到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以及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四个力的合力为0

教师:合力是不是就是所有力的代数和为0?

学生:不是,需要利用平行四边形规则,判断合力为0.

在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需要学生分析推理的题目,学生首先要分析清楚在木块的受力情况?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规则思考合力的最终方向,然后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容易推算出结果的准确性.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最后,无论什么学科的最终思维都要升级为创造性思维,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因此创造性思维是物理思维中高级思维能力,需要学生结合想象能力以及对物理问题的敏感程度,用独特简便的方法解决问题.因而在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师要首先给出学生一些物理素材,让学生做好表象储备,其次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训练,让学生看到一些问题具有敏感度.而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或者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就不需要刻意的引导,让学生一定按照某一标准答案上去思考,教师需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储备知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比如说给出素材串并联使用电器,或者做简易电饭煲开关,都是学生创造性的体现.学生将教师给出的问题在头脑中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提出新的思路以及方案,为创新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需要给出具体的教学框架,否则会局限他们的思想.

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始终要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合理提取已有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储备,让教学更加的有效.而对于教师来说,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知的过程并将思维能力加以锻炼,教师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不断应用这些物理思维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之下,将新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素养目标完美完成.

猜你喜欢
音叉合力思维能力
音叉共鸣现象的教学探析
“芪”心合力
陕西画报(2021年1期)2021-04-22 14:14:20
培养思维能力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培养思维能力
合力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自制音叉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破坏性实验研究